APP下载

融媒格局下期刊传播力的提升路径思考

2021-03-08唐宗顺罗萍冉明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期刊转型内容

唐宗顺,罗萍,冉明会

(重庆医科大学期刊社,重庆 401331)

当前互联网社会中,融媒体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传统媒体或新兴媒体之间的壁垒,媒体形态存在多样化的交叉融合。当前期刊的重点依然是内容的运营与规划建设,但这已不符合融媒体时代下的内容发展。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期刊应树立用户思维,打造用户喜爱的内容并通过融媒体手段达到有效性和精准性并重的传播。传统意义上的期刊多以单链条传播为主,作者作为信息服务者,通过信息换趵有效载体,为处于链条传播末端的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期刊内容服务。目前单链条的传播形式仅仅以传统期刊为发展基础,考虑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环境的巨大变化,期刊必须采取更积极开放的态度才能在融媒格局下占有一席之地。

高新技术与核心技术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争夺的重点资源,期刊在融媒体时代的变革应着重加强技术在期刊内容产业的运用。期刊内容生产不再以作者为中心,而转为以决定期刊需求的读者用户为中心,在期刊出版方面,应不断注入新媒体领域要素,尝试两者最佳融合的方式,打造出版智能化时代。期刊在完成内容运营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应牢记自身作品附有文化属性和传承文化的使命。通过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的有效影响力,在互联网空间积极广泛地营造期刊的影响群体与影响范围,获取向新兴期刊转变的关键条件。注重良性发展机制,在平台内容制作方面加强内容审核机制,保证优秀作品的发表,在平台内容推送方面,加强平台与高新技术的融合,促进期刊平台智能化。

期刊信息生态链中,主要以信息服务者、信息本体、信息客体、信息消费者等方面构成,这几个要素也决定了期刊传播的效用与质量。提高信息生态链中的主要传播要素,将拓宽信息消费者专业水平,提高信息客体的承载范围、逐渐与信息消费者的信息需求所吻合,有利于培育出世界级的期刊,让每一个独立的研究聚集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力量。

1 概念界定

1.1 期刊

期刊是以世界范围内的所有高校中的学报、各领域期刊为主,以单个或多个交叉融合的方向为研究领域,并发布附有远瞩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思考性文献出版物统称[1]。期刊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理论性、专业性、谨慎性。而期刊,特别是一些学术相关的期刊,因为其专业性的特征,致使其受众范围较窄、传播范围较小、经济收益较低。

1.2 期刊传播力

期刊作为促进社会和人更好发展的重要媒介,提升其传播力十分重要。期刊传播力是指期刊以特定的传播方式和技术为基础,在进行科学传播过程中,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应为目标的一种核心能力[2]。提升期刊传播力利于增强论文传播广度。

2 期刊传播力提升的背景动因

2.1 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

当前国内期刊出版行业的发展逐渐转向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方向。但期刊仍以传统期刊为主要核心力量,转型之路并不畅通,部分学者指出期刊转型之路可通过传播学理论进行助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颁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发布,使期刊行业的转型得到重视,并从国家层面提供转型思路与转型指导,对于我国智能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具有重大作用,将从根本上改变期刊的信息生态链传播方式与传播形式。期刊在转型期间也应时刻遵守期刊传播规章,保证期刊与文献的庄严与生命力。

2.2 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技术意义并不局限于工具层面,而在于整个行业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在数字化背景下,期刊不仅要重视内容,更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追求立体化发展。目前,中国期刊的数字化主要包括建立自主网站、使用在线投稿审核系统、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主媒体、与数据库的合作、期刊群的数字化。而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只有部分形式数字化,“自媒体”缺乏创新,期刊网站数据更新缓慢,期刊投稿系统操作复杂,缺乏期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内容。大部分文章都是机械地放在新媒体上,没有二次创新;(2)由于受到商业数据库平台合作的限制,期刊虽然是内容提供者,但在与商业数据库合作后话语权受到影响;(3)期刊传播力定位不够准确,很多期刊仍在追求数字化工具的转型,没有注重以传播力提升为基础的平台建设。

2.3 受众阅读性思维改变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部分期刊阅读群体在思维与阅读等方面的转变。我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9年发布第16 次全国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公民中所有媒体,包括书籍、报纸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8%。”我国成年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84.87 分钟,使用电子阅读器的时间为10.70 分钟,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为11.10 分钟。在传统纸质媒体中,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读的书最多,为19.81 分钟,12.3%的人平均每天读一小时以上[3]。

互联网时代的高效性使得人们的阅读思维逐渐过渡为碎片化阅读,拥有完整阅读时间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文献通常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较高,理论内容具有一定深度,需要读者或受众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钻研,感悟文献作者的指导性方法与参考性意见。互联网碎片化阅读与文献要求的深层次阅读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满足用户快速获取即时性信息的需求,但期刊文献钻研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却逐渐与新媒体时代下的“快餐阅读”相悖。若需发展期刊真正的内容力量,则需在互联网环境下改变期刊传播战略。

文献受众群体一般以专业领域的专业群体用户为主要对象,阅读期刊的内容主要为所关注的专业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国家最新政策倾向、科学研究管理最新改革等内容。其次在文献阅读群体中,非专业性人士阅读群体仍占据一定比重,该群体主要以了解知识、开阔视野为目的。用户画像的划分也对期刊的传播效用提出要求与挑战[4]。

3 期刊传播力提升路径思考

新媒体时代,纸质期刊的生存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期刊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并非自身价值的下降,而是载体和用户思维的改变。如何把握自身优势创新发展,是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下文笔者将主要从3 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究。

3.1 创新期刊办刊理念,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规划

3.1.1 树立媒介整合的经营理念和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

以期刊创建目的为主要指导思想,根据实际情况下的技术水平,构建传播生态链条,拓宽期刊出版范围,提高传播渠道的传播效率。在互联网时代,期刊内部的工作方式不符合当下主流工作模式,应借互联网技术优势做出改变。聚合优质内容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期刊传播力提高,创新卓越的成就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文章发表模型,这需要积极的期刊编辑、考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社会影响、有开放的关键主题、对优秀文章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缩短出版时间。

3.1.2 加强网络出版,实现开放存取出版、知识共享、在线优先出版等优秀成果的多维共享

2018年,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集成开发(武汉)重点实验室有了一个具体的创新出版模式计划——OSID 开放科学计划,旨在解决“期刊多而弱”的问题。通过期刊的内容和数据,加强双方互动,建立作者学术圈,实现全面的传播,增强多维杂志推广能力,实现科学文献的学术扩展[5]。

3.1.3 搭建传播发展的平台提高期刊的传播能力

搭建传播发展的平台,提高期刊的传播能力具体有3 个方面:一是建立数据的概念,发挥互联网的潜在优势,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二是优化期刊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主持,归纳相同类型文章并进行整理,便于相关人员进行研究。三是提供绿色专业通道。部分领先于国内水平或具有充分创新色彩的文章,应提供专业审核通道,实现优先发表。

3.2 优化编辑部人力资源配置,助推期刊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时代对期刊人力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期刊的大数据挖掘、收集、整理、分析离不开各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合作。通过培训、进修、研讨、自学等方式优化学报编辑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编辑技能。媒体融合时代对编辑技能也有新的要求,比如,整合媒体期刊编辑要有媒体融合时代杂志发展的思维取向,充分掌握各种媒体元素的处理技术,有较强的协调沟通和合作能力,应注意开发阅读群体的社会网络衍生,培养期刊工作人员自身创新力,实现技术与文献发表并重[6]。具体来说,期刊编辑部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优化:(1)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期刊编辑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向读者传播最新的知识。(2)转变工作思维,重视宣传所带来的效用,以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工具作为拓宽期刊传播力的主要载体。(3)加强期刊之间的交流,探讨期刊转型道路,借鉴期刊转型成功因素。

3.3 丰富期刊传播渠道,满足受众多样化阅读需求

以专业知识领域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中标国家级课题或省部级课题等重点课题,凭借团队内容细致分工,提高学术专业水平,保障信息内容质量。在新媒体时代下,以时下所流行的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作为提高学术传播力度的有效载体,及时更新内容,让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取文献信息。若选择含金量与影响力较高的论文,可以附带公众投票链接,调动用户主动参与性,维持用户黏性,通过用户社会网络衍化,增强用户数量。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任何传播活动在实体空间内才能使用户感受到真实的环境。总的来说,新媒体技术对于期刊转型是一个契机,期刊转型应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福利,实现优势升级、劣势补足。同时,坚持期刊以内容质量为王的思想,重点打磨期刊内容,坚守品牌意识。

多通道准确通信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整合期刊资源,提高期刊传播的准确性。准确的沟通需要完成期刊编辑部的所有工作环节和发表论文的完整周期,并应提供相应的宣传措施,确保从主题选择规划阶段,论文征集,手稿出版审查等问题的连续性[7-8]。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的关键是准确的沟通。除了数据和整个网络的综合学术平台, 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算法和其他手段来实现准确的沟通,比如使用大数据驱动的杂志跨媒体合作处理, 计算知识,把握观众的内容搜索浏览。充分了解受众对科技成果的偏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知识服务。例如:设立科研成果节目,充分增强应用型用户黏性;提高用户与期刊之间的双向交流,真正了解读者的需求;挖掘期刊潜在读者,激发读者潜在需求,实现精准推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数据技术也能分析多年来引用的高频论文期刊,抓住题目关键词,并对相应的作者或研究团队做出准确的判断,以提高期刊的吸引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各行业专业期刊,还是各大高校校报期刊,都有着自身专业方向与研究领域,期刊所收获的用户稳定性较强。同时,期刊凭借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可掌握该期刊受众群体的“用户画像”,掌握用户基本偏好与个人信息,在期刊内容制作时,有一定针对性地选取研究题材[9]。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期刊发展的转型之路既是契机,也是挑战。期刊转型应以国家政策方针为总体指导原则,以核心技术为发展优势,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转型与升级。期刊的传播力度应从多个角度着手,打造服务平台、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坚持内容为王的内容制作、提高受众黏性、加强与用户的双向交流、把握用户喜好、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工具。调整期刊传播的内容和路径,推动期刊媒体整合的转型和全面、大规模、深层次地发展。

猜你喜欢

期刊转型内容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期刊问答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主要内容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