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视角下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究

2021-03-08吕艳红肖生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戛纳民众文化

吕艳红,肖生禄

(中共白银市委党校,甘肃白银 730900)

1 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1.1 增强文化自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论语·子路》中记载着孔子和冉有的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对话预见性地概括了一种社会发展规律,即国家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国强、民富、文化昌盛的发展顺序。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里,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将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1]。

1.2 增强文化自信是应对精神殖民的需要

笔者先陈述日常生活中4 种现象: 一是过去乃至近一段时期,中国房地产很火,但中国的房地产往往会有一些洋名字,水上威尼斯、牛津花园、My life等。二是中国的手表,往往叫“…时捷”“…诺”“ …一波”,感觉有个外国的名字就高大上一点。三是头发染色,这本就是个小事,但当这种现象渐渐成为一种潮流时,说明民众的审美有了问题。四是当人们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会脱口而骂。但有人会说西方人就不会脱口而出,他们很文明很绅士。渐渐地民众对自己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距离和陌生感。在这些现象背后,需要思考的是,民众怎么落到了这一步? 其中一个原因是西方的“精神殖民”[2]。“殖民主义”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今天殖民主义已经被彻底打倒,但是精神领域的殖民是否存在呢?笔者认为,精神领域的殖民是真实存在的,且殖民中国有“三大法宝”。

殖民中国的第一个法宝是用新闻构筑或者是虚构社会现实。中国人生活是否幸福,本来是中国人自己就知道自己就了解的事。但是现在,民众看新闻,尤其是看国际新闻,看美国人怎么生活,看法国人怎么生活。这就隐含了一个问题,外国媒体报道中国的时候一般都是负面的。有人认为,媒体就是以批评为主,所以外国媒体负面报道中国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媒体本身也有自己的商业目的。但是,中国驻外记者郑若麟做过统计,他的统计结果是,外国媒体70%涉及他们的新闻都是正面的,涉及中国的都是负面的。在这种视觉冲击下,在这一正一负洗脑的效应过程中,中国民众如果不加以思考分析,就会有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产生“外国真是天堂”的感觉。

精神殖民中国的第二个法宝是广告宣传。这两年在网上购物,笔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外国的广告实在是太多了,化妆品、衣服、汽车广告、屏幕上不断播放外国模特走秀。有时候甚至是中国的广告也放个外国模特。一些专家学者说,是外国企业有钱,有钱就可以大范围做广告。然而,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国外,关于中国产品的正面广告就非常少,是中国企业不去做吗?是中国企业没钱去做吗?民众需要深思其背后的原因。

殖民中国的第三个法宝是电影。电影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性工具。想想这些影片:《巴顿将军》《独立日2》《第一滴血》《美国往事》。这里,特别提一下《独立日2》,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但是这部电影旨在告诉人们7月4日将会成为世界独立日。因为美利坚合众国将是人类的救世主,这是在更换人们的认知。再说一说戛纳电影节,以前戛纳电影节评选最佳影片是很自然的,各国电影人把自己认为好的影片送去戛纳评选。戛纳把它展出,展出以后评出一部最佳电影。那个时候,送去戛纳的影片审美权在各国电影人的手里。20 世纪70年代,戛纳电影节改名字了,原来叫戛纳国际电影节,70年代改成了戛纳电影节。改名字的原因是他们不要各国电影人选送影片了。他们把电影的审美权抓到自己手里。这时,入选戛纳电影节影片的内容、形式,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电影。中国不能再送自己认为最好的电影了,在戛纳的中国影片就成了负面表现中国的现象,体制,甚至是种族的一些影片。中国正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迅猛前进,面对这种“精神殖民”悄无声息来袭,绝不可让民众处于“不设防”状态。

1.3 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前提

近几年来,中国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是国家硬实力空前地增强。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位居第一。但中国也的确存在不足和危机,比较突出的是:重硬实力发展,轻软实力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硬”“软” 实力共同发展,相互作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从而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选择和顶层设计。

2 “文化自信”的根基

2.1 拥有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传统

不自信,无以立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何处?文化自信源自以下3 个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个体角度来说,有“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有“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等。从国家角度来说,有“天人合一”“天下为公” 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治国理政的智慧等[3]。这些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二是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近代中国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民众没有国家、民族意识,“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中国共产党砥砺奋斗数十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盘散沙的状况,回答了“蒋廷黻之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动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革命精神。新时代,这些宝贵财富将成为推进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已然是国家建设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前所未有地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

2.2 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一是过去五年,中国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一系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在融媒体的先后推出,引起了社会强烈共鸣。尤其是“诗词大会”播出后,民众开始喜欢用诗词抒怀了。白露时,有“露从今夜白”等诗句;中秋时,不仅能看到有人引用民众熟悉的诗,更能看到有人引用“今夜月明人尽望”等民众不熟悉的诗词。由此可见,“文化自信”不只是倡导,它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二是在治疗新冠肺炎疫情时医疗机构采用了中医药疗法。比如,源于我国中医药典籍的“清肺排毒汤剂”对治疗新冠肺炎疫情效果明显。

2.3 中国文化内在气质

“文化自信”的底气还与中国文化自身的气质特征有关。这里谈谈中国文化的3 个特征:一是开放性。它是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全球先进文化的对接是可能的,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普通话就吸收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语言因子。普通话把“犄角”叫“旮旯”,“ 旮旯”是满语。传统的交通工具——马车、驴车,车夫往左赶,吆喝的是“咦咦咦”,往右拐,车夫吆喝的是“喔喔喔”“咦”在满族语言里“咦”表示“左”,“喔”表示“右”。所以,中华文化是能够和世界对话,能吸收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二是丰富性。中国文化非常博大,里面有很多本身就互相不完全一致的东西,各种悖论都存在。比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中国文化,但是“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也是中国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文化。但是“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也是中国文化。阳春白雪是中国文化,下里巴人也是中国文化,《水浒传》里面的文化和《论语》里面的文化就不一样。三是本土化。中华文化自我调整、更新的能力就是本土化。如可乐,一些民众把它当成了治愈轻微感冒的中药,而它也是做三杯鸡的重要佐料。所以可口可乐到了中国被本土化了[4]。再比如说,芭蕾舞被中国的艺术家本土化后,跳起来感觉也和欧洲人跳起来感觉不一样。

3 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

3.1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从现实角度而言,对比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文化自信尤其应该重视的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升温,一些人提出要儒化共产党,用儒学来改造共产党,这是非常荒唐的。当传统文化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时候,仍然要高扬主流意识形态,高扬官方文化,不能因为宣传传统的儒家文化,而抵抗或者是削弱马克思主义思想。从历史角度而言,一百多年前,饱受列强欺辱的中国民众挣扎在死亡线上,是东亚病夫,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任人宰割欺凌。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站起来的中国,是一个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教育、医疗等多项指标名列世界前茅的中国。一百多年来是什么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简单的东施效颦,从来不是亦步亦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民众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观点、方法、工具,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观察中国实际问题,找到了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因此,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改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此,坚定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十四五”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之一[5]。

3.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中华文化蕴含崇高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例如,“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理念,“革命理想高于天”“为人民服务”等,但是,现在时过境迁,民众的价值理念发生了变化。1958年,中国拍过一部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其情节和前几年播放的电视剧《潜伏》的情节一样,一位八路军干部的革命者,打入上海敌占区做情报和电台工作。当地地下党组织的一位女同志为了掩护他的工作假扮他的妻子,白天出门他们是夫妻关系,晚上睡觉是同志关系,女同志睡在床上,男同志睡在草席上。1958年中国人看到《永不消失的电波》,没有人质疑这个睡觉的情节,没有人怀疑他们俩不发生关系不正常,没有人说他们违反人性。但是,现在当一个相似的情节,展现在民众面前的时候,民众却说这样的电视情节违反人性。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的一些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在民众的脑海中,社会主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已经在民众的脑海中淡出了,所以,要坚定文化自信,需加强民众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3.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繁荣兴盛

3.3.1 解放思想

一是说到传统文化,很多民众认为中国的固有文化阻碍了市场经济发展。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和有偏见的,这种有失偏颇的认知会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中国民众产生这样一种看法——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语境下,中国是否还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并不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在积极地推动着财富的创造和财富的累积,同时,又让财富的创造和财富的累积能够惠及所有民众。二是讲到文化产业,很多人会把它和资源连在一起。问题是,资源不能够直接变成产业,它要经过转换,转换成动画,转换成电影,转换成电视剧,甚至转换成舞台剧。这个转换、创意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坚定文化自信,解放思想就变得至关重要。

3.3.2 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化产业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当前文化发展存在不容忽视、日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精品、个性化产品不多,同质化的产品又太多,十几万分钟的动画片,民众能知道的没有几部,一年一万多集的电视剧,民众能记住的没有几集,可以圈点的电视剧更是少之又少,现在中国的电视剧像生产萝卜白菜一样,没有错位经营和精品意识。

3.3.3 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

经过考察,笔者感到,一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文化产业,人们还停留在基本概念和一般的理解上,只要一提文化创意产业就一定要有动漫、有园区,一定要派人出去招商。二是现在中央已经给了很明确的指示,大的舆论环境也营造的很好。但一部分人还是认为,文化产业是虚的,不如挖个矿,挖车煤回来就能换几千块钱来得实在,没有看到文化背后的力量[6]。

3.3.4 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推进国际传播

从历史角度看,先进的文化未必一开始就占据主导地位,落后的文化未必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过去,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所以造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世界知晓度和认同度不高。有时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局面。中国创造了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中国震撼,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中国震撼讲好,中国巨大的正能量就会变成巨大的负能量[7]。所以,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定要把中国的事情,用中国自己的话语说清楚,说透彻,这样中国的崛起才会更加顺利,更加精彩。

在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推进国际传播方面,有两点不能忽略: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比如,国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各个国家的人民之间存在某些思想、心理方面的鸿沟。这些鸿沟严重影响了国家间的交流互动。要消除这些鸿沟就要加强顶层设计。二是在国际文化交流时有多种多样的思潮,其中很多是具有明显错误的思潮,一定要慎重地鉴别并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思潮[8]。

猜你喜欢

戛纳民众文化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本届戛纳电影节向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致敬
谁远谁近?
范冰冰、李宇春、娜扎 斗艳2018戛纳,谁赢了?
戛纳红毯迎来中国小仙女,原来你是这样的关晓彤
鼎足三分,再聚戛纳 第69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前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