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21-03-08匡思莉戴小红
匡思莉,戴小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言
近年来,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一、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在国内市场实现了高速发展,越来越深入驱动饮食消费方式以及商业模式的转变,市场交易规模迅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等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到2.352亿t,同比增长24.65个百分点。物流总额突破6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7.08个百分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进一步成为保障民生、服务生产、传递物资、开拓新市场、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渠道。同时,由于新冠病毒可以借助畜禽肉、水产品及其外包装等冷链物流品蔓延,该领域安全问题倍受关注和挑战。因此,系统梳理新时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机遇,把握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新趋势,特别是浙江省下一阶段的发展路径,对巩固浙江当前“农产品+冷链+电商”的发展优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历程
进入21 世纪以来,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最初10 年的探索萌芽期。“冷”与“链”从割裂走向融合,但“链”的概念和意识还比较淡薄,大型冷库、冷藏运输车、专业物流园区等设施设备普遍缺失,在数量上较少,配送权限和份额集中于国有或公有经济中,市场起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较低,冷链物流资源相对匮乏。2003 年浙江舟山定海才开始引进外资,重点建设大洋、白云、京洲等大型水产公司,万吨级冷库在当时亦比较少见。
第二阶段从2010 至2015 年是冷链物流经济普及发展的重要阶段。标志性事件是国家和政策层面出台了首个《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的目标分别提高至20%、30%、36%以上。在企业和市场层面,出现“线下”“线上”并行发展的冷链物流服务模式,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沃尔玛2014 年底在华完成生鲜配送中心建设,华润万家2015 年开始设立生鲜配送中心,永辉、联华等超市农产品冷链配送在更广范围进行布局;2013 年至2014 年,京东、天猫开始尝试生鲜电商,并逐步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而在浙江省内层面,舟山于2012 年建立了远洋渔业冷链物流基地,冷库容量突破12万t;温州于2015 年在滨海园区建成浙南闽北最大冷链物流中心,冷库库容达8.8 万t,同时提供交易铺位850 个;杭州在勾庄和下沙农副产品物流区等地陆续建立冷库,库容达60万t;五丰冷食、统冠物流、星星冷链等企业在这一时期迅速扩大发展规模,形成由水产、肉禽类等单一农产品向果蔬、花卉等多种农产品冷链物流经济全面发展的局面。
第三阶段为“十三五”规划以来,随着移动支付、电商经济、智慧物流的不断创新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进入一个显著提质升级的新时期。特别是2017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1 391.3 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9.7个百分点,强势带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高速发展。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O2O社区电商异军突起,农产品冷链配送末端更加优化便捷;盒马鲜生建立了蔬菜基地直采直供渠道,在运输成本降低的同时,消费体验有所提升;京东、天猫等传统型电商分别与沃尔玛、麦德龙等外资超市强强联合,加速推进门店、库存、用户“三通战略”,使农产品跨境进出口贸易更加畅通便利。从新时期的市场来看,农产品冷链行业细分更加具体,竞争淘汰不断加剧,并由“线上”“线下”并行发展转化为“线上+线下”一体化、多元化服务发展新模式。从产业链来看,冷链装备制造解决方案由个体向整体转变,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等市场营销新模式加速成型,浙江着力打造“两中心、多节点、全覆盖”的现代物流空间网络体系亦已成型。
2 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凭借国家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与自身的民营经济、物流经济、电商经济的优势,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冷链意识、产业环境、科学技术、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不断提档升级,并逐步形成有利因素。
2.1 上游:冷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9 年全国冷库总量约6 053 万t,浙江冷库总量约为200万t,年均复合增长约为5%。2019年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21.47 万台,同比增长18.16 个百分点,浙江冷藏车销售量为2 122 辆,占比全国总量的4.4%,增量省域排名前10。同时,积极研发引进移动冷库、提鲜科技、二氧化碳制冷等新技术,智能化、信息化成为新趋势。例如浙江雪波蓝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冷链单元箱,在兰溪市杨梅产地试点预冷项目,使水果在采摘后能立即进入冷库,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保鲜问题。
2.2 中游:承载运输和分拣包装能力不断加强
中冷联盟数据显示,浙江目前有主要冷链物流企业61家,进入中国冷链物流企业百强名单2家,舟山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宁波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发展冷链产业的城市,已经启动了进口冷链的保税仓建设,为外贸企业转型进口优质生鲜农产品提供了条件。浙江借助“长三角”区位优势,交通设施不断完善,2019 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2 万km,“铁公水空”联运转运机制不断健全。农产品区域特色鲜明,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9个、特色农业强镇113 个,建成单条产值10 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80条,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931个,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55.6 个百分点以上,并探索形成“农产集群+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如舟山水产冷链产业、奉化水蜜桃冷链产业、仙居玉环农产品冷链物流专线项目等。
2.3 下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从需求上讲,2020 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5 000 亿元,2019 年至2023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2.26 个百分点。而浙江2019 年末常住人口达5 85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 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25.7万人,城镇化率为70.0%,全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 026元,比上年增长8.7%,省内居民网络消费9 984 亿元,增长18.5 个百分点。从供给上讲,果蔬、猪牛羊禽肉、水产品总产量趋于稳定,进口总量位居沿海主要省份第二。此外,从政策驱动上讲,浙江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业高度重视,良好的产业环境促进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浙江出台冷链相关政策、规划超过30 项,从多维度指导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浙江在2019年成功入围国家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率先在全国推出区块链技术下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全闭环监控重点农产品冷链流通渠道。
3 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形势较好,但在新时期经济升级转型,技术突飞猛进等情况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此次疫情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带来特殊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保鲜、安全、溯源等问题提出新要求。
3.1 从产业链看,基础设施有待升级
一是冷库冷藏车资源优势并不明显。尽管在量上一直处于增持状态,但增幅不大,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冷库容量位居全国第八,冷藏车自有量位居全国第十,二者排名在山东、江苏、上海等沿海主要省市之后。二是“两端”预冷配送设备缺位。“生产地”和“市场型”冷库占比所有类型冷库均低于20%,说明田间地头冷库和智能冷柜发展有很大空间。三是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2019年上半年杭州冷库由于租金较高(90元/m2·月),地域优势让位于嘉兴海宁、绍兴柯桥等地,空置率接近10%;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20 年上半年浙江冷库需求面积为4.78 万m2,说明除省会杭州以外其他地市冷库需求量有所增加,基础设施当以用途类型、土地运输成本、满足生活需求等进行二次科学规划调整。
3.2 从环节模式看,中间程序较为复杂
一是包装分拣成本较高。2019 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为3 225 亿元,同比增长了65.38 个百分点,疫情期间的订单量同比增长200个百分点。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中小农场供应能力不足,缺少人力资源,自动化水平低,难以在配送时间完成生产包装预冷等作业要求。二是中间环节较多。虽然有直供直销和电商优选农产品冷链配送模式的兴起,但并非市场主流。绝大多数农产品转递需要经过传统型批发市场,末端冷链断链情况普遍,食品腐烂率和周转损耗成本较高。三是信息互联共享水平较低。因前期投入成本高,传统冷链配送企业主要依靠的自身区域性积累的客户渠道,主动采用“互联网+”运营方式较少,仓储、车辆、人员信息共享度不高,资源整合度和利用率较低。
3.3 从企业发展看,增收盈利困难较多
其一,降本增效仍不明显。数据显示,冷链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约5%,浙江缺少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行业分散、小众情况明显,在设施用电、用地、通行、融资等方面成本较高。2019 年生鲜电商融资事件数量为22 次,同比下降38.89%。其二,行业竞争加大。这一情况在疫情暴发之前表现较为明显,资本对冷链物流经营专业性认识不足,导致一味追求市场流量和投资收益,初期以资本培育市场消费习惯为主。但由于冷链从原产品、选品到包装分拣、物流配送的产业链太长,后续经营、消费者体验等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导致小象生鲜、安鲜达、吉及鲜等生鲜电商平台门店关门歇业。其三,中小企业投入不足。国内冷链企业逐步形成“强强联合”的运营模式,例如双汇集团和冷王、开利、东风等六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计划3年时间投入3亿元新增850台运输车,打造冷链版的“滴滴”。国外企业中,欧洲最大的冷链物流集团N&K Spedition 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总投资金额将超过千亿元RMB,公司亚洲区总裁宣称“要藉此改变整个中国的冷链物流生态”。面对竞争,中小企业依然忙于降低人工、设备维护、仓储等费用,对完善管理运营和科技投入大多维持原状。
3.4 从行业驱动看,发展缺少科学动力
第一,业态融合发展不协调。农产品与冷链物流分属一、三产业,生鲜果蔬不易长久存放,要求物流高效运转,两产融合发展需要协调推进、无缝对接。实务中出现农产品冷链长距离运输能力不足、冷库储藏时农产品外包装被挤压损坏等情况,并且二者在产业链、供应链管理体系中缺少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例如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和省内减产影响,跨区跨境调肉需求激增,需要物流业主动对接,提前做好经济形势分析。第二,行业认识不到位。对农产品冷链市场结构认识缺乏专业性指导,存在重视大型冷库、肉禽类冷库、水产冷库投入,忽视小型冷库、果蔬冷藏库建设;冷链物流企业内部与行业之间未建立信息沟通平台,面对疫情防控停工停产,大量到港农产品无法安排档期卸载,冷库超饱和运行增加物流成本。第三,行业标准监管力度不够。新版《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已向社会公布,将对食品贮藏运输提出更高要求。《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法律行政类规范性文件对食品的监管与处罚问责予以明文规定,但以普通货车加挂冷柜、只保温不保湿、反复冷冻等现象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形势依然严峻。
3.5 从人才培养看,缺乏冷链物流专业教育
目前,浙江省普通高校共有109 所,其中本科院校60 所,高职高专院校49 所。在这些高校中,开设与物流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有32 所,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还是空白。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校的专业设置看,专业核心课程中没有专门针对冷链物流开设课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熟悉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物流情况和特点,具有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缺乏冷链物流业务技术处理和管理的培养,学生在接受3-4 年的物流专业教育后,对冷链物流相关运用知识了解较少。据中物联冷链委调查,68.97%的冷链企业反映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在经营方面遇到行业人才短缺、招工困难等现实问题。
4 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高成本、包装繁、点分散、运输难”已然成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绊脚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推向新的高度,故而必须扬长避短、把握机遇,推动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实现新发展。对策具体建议如下:
4.1 加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经济的政策支持
冷库冷藏车等基础设施前期投入较大、消耗能源较高,要研究出台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扶持政策,以适应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发展新需要。在“十四五”规划实施前期,设置专项补贴对以下环节予以支持:一是对大型旧冷库实施分级改造,鼓励中小企业联合自建冷库,补齐城乡、应急等重要节点的冷链设施;二是建立健全省级冷链运输行业信息平台,对传统冷链运输企业入驻平台给予补贴;三是企业农产品冷链人才培训费用;四是省内主要地级市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费用,可将农产品预冷存储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将城市居民、农贸市场保鲜存储设施用地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推行省内绿色物流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制度。
4.2 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新模式的推广力度
结合此次疫情“生鲜电商+冷链物流”的新发展,鼓励传统农产品销售企业、流通企业要借助5G移动技术、智慧物流技术、新型冷冻冷藏技术,大力推广“移动冷库”“社区智能冰柜”等方式解决两个“一公里”全冷链问题,并吸取“直播带货”“微信营销”等经营模式,将农产品冷链服务和消费行为深植不同群体用户。政府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资深从业人员可成立宣传培育推广专班,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各类农产品冷链新知识巡回培训,提高各地相关负责人和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新认识”。
4.3 强化智慧物流与数字农业的融合对接
针对生产、包装分拣、周转流通环节出现缺少人力资源、操作不专业不规范等问题,重点从“智慧物流”和“数字农业”两个方面进行融合疏通。首先可以选点建设省域农商冷链园区,以及国际农商冷链物流港,将物流园与农产品交易中心规划在同片产业聚集区内,减少1至2个流通环节;其次,借助农业物联网、数字农业发展力量,大力推广农产品自动采摘、无人运输包装与智慧物流的无缝对接,进一步强化农村道路外联内畅,解决农产品储存难、销售难等问题。此外,要研究大城市中心区域车辆限行给农产品冷链运输带来的困难,将绿色冷藏车与交通、公安行政部门数字系统对接,分时提供绿色卸货停车通道、减免路费等政策。
4.4 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新标准的探索
在企业层面,要建立冷链物流与优质农产品供应商之间的企业联盟,特别要相互融入活禽生猪宰杀、净菜加工、分拣包装等供应链中,不断加强对行业标准的学习研究,积极主动参与制定新标,将浙江标准向全国输出。在行业层面,要在物流协会层面下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分会,调研指导企业发展,帮助解决融资、技术等现实困难,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浙江民营龙头企业。
4.5 积极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冷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应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加强生鲜农产品采后预冷加工、包装保鲜、自动化分拣转运、实时监控管理、机冷集装箱多式转运等技术的研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与冷链物流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如邀请冷链物流行业专家授课,带学生到冷链物流企业实地考察观摩,在冷链物流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物流企业应加强内部人才培养,为员工提供学习平台,给员工学习深造的机会,以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