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一生情
——田地与吴作人、萧淑芳伉俪的交往及书信往来
2021-03-08张明学
□ 张明学 任 悦
说起吴作人、萧淑芳夫妇和田地亦师亦友的情缘,就不得不提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徐悲鸿先生。三人同为徐悲鸿弟子,都在学画之初,被徐悲鸿发现并着力栽培。吴作人1908年11月出生于江苏江阴。萧淑芳1911年8月出生于广东中山一个书香名门之家,她的叔父是中国首位音乐学博士、“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田地1928年3月出生于河北白洋淀,其外祖父为清朝举人,在推行维新新政时期被清廷选派到日本学习法律,归来后成为北洋政府高院大法官。吴作人与田地二人相差整整20岁,是绘画艺术让他们结下深厚友谊,一生书信往来不断。
田地油画作品
吴作人致田地信札
1921年吴作人就读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附属中学,1926年进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修读建筑学,1927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一次,徐悲鸿受邀到上海艺术大学讲学,这是吴作人第一次见到心仪已久的徐悲鸿。演讲过后,徐悲鸿到画室观看了学生们的课堂习作,看到吴作人作业时,耐心给予指导,并鼓励说画得不错,还把名片递给吴作人,给予了他特别的关照。1928年,吴作人来到由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进入徐悲鸿主持的西画系学习。同年夏,南国艺术学院停办,吴作人听从徐悲鸿的安排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在此他邂逅了萧淑芳。几个月后,经徐悲鸿和田汉推荐,吴作人去欧洲继续深造,在国外学习了五年。1935年,应徐悲鸿信召,吴作人回国并顺利进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开始了美术教育的生涯。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吴作人来到重庆后,组织、成立了“战地写生团”,带领写生团多次奔赴前线和大后方进行写生,创作出许多作品并在各类画展中展出,如《受难者》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抗日宣传画展。又积极加入了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任协会理事,与美术界同仁一道积极宣传抗战。
老画家田地(当时名为田石果),今年92岁高龄,是目前徐悲鸿众多弟子中仍在世的四位(侯一民、周令钊、戴泽)之一。儿时有一个大他11岁的哥哥叫田振乾,在清华大学读书,因喜爱美术曾在辅仁大学学习过绘画,田地受其影响也渐渐喜欢上绘画。1945年6月,田石果考入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据其回忆,北平沦陷前夕的1941年,虽然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一部分师生去了重庆,北平这边仍然在继续办学和招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平光复,国民政府接手该校,在重庆的国立北平艺专的师生也返回北平。1946年8月,民国政府教育部任命徐悲鸿为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上任后,重新组建了教学团队,邀约吴作人任教务长兼油画系主任,又任命艾中信、董希文、李宗津每人各带一班(即艾中信为一班班主任、董希文为二班班主任、李宗津为三班班主任)——田石果当时在三班学习。
重建的国立北平艺专,对日伪统治时期本校的教员和学生进行审查,审查通过才可以继续留校任教和学习,田石果并没有在审核通过的名单上。由于艺专的学生并不多,徐悲鸿对学校里的学生以及他们的课堂作业已有所了解,田石果是班上画得最好的学生。看到他是块画画的料,于是徐悲鸿派吴作人对田石果进行了一次单独面试。当时田石果18岁,这是二人初次正式相见。第二天,徐悲鸿在校会议上明确表示“田石果这个学生我要了,他有什么问题都由我负责”。于是,田石果很幸运地重新入了学,成了徐悲鸿的弟子,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徐悲鸿细心指导。一次在教室巡看学生课堂作业时,徐悲鸿曾与吴作人等几位教师说:“看田石果的素描写生作品,从一开始到结束,看不到初学者常犯的毛病。”
1946年上旬,吴作人由重庆到了上海,与张光宇、沈同衡、丁聪等美术家们筹建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并举办了第一次美术作品联展。在画展中与该协会理事、联名参展的萧淑芳女士重逢,且一见倾心。一年后,萧淑芳回到母校北平艺专任教(1926-1928,她曾在国立北平艺专学习西画)。田石果很喜欢吴作人的油画,其作品有着时代的“新鲜味”,所以就与吴作人交往较多,经常请教一些油画方面的知识和绘画技法。这样,田石果不仅与吴作人,也与萧淑芳开始结下亦师亦友的情缘。
1947年,田石果几经周转,到了解放区“冀察热辽”根据地,并为自己起了“田地”这个名字,沿用至今。由此,田地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革命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赤峰城郊外的乡村进行土地改革工作。1948年10月锦州解放,田地随部队进城后被安排到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由延安鲁艺迁移至此),从事教员工作。当时美术方面的负责人是赵泮滨,原来就工作在陕北延安鲁艺,是位卓有成就的年轻木刻版画家。可当时田地还不到20岁,很想继续学习,于是他申请在鲁艺继续学习。由于当时形势所迫,加之严重缺少师资,三个月后他就被安排做了教员。1948年底,冀察热辽联大鲁艺一分为三:一部分人去了沈阳组建鲁迅艺术学院;一部分组建成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工团;另一部分人组建成“南下工作团”。南下工作团被派来两个领导,分别是谭政和陶铸,担任正团长与副团长,田地被分配在南下工作团下面直属的文艺工作团中。随着1948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南下工作团进驻北平城休整待命。田地在这几个月空闲时间,经常跑到北平艺专去看望徐悲鸿和吴作人、萧淑芳等老师。因为徐悲鸿社会活动繁忙,所以田地和吴作人接触的多一些。吴作人经常向田地提及在中央大学读书、欧洲求学、重庆抗战创作宣传等一些事情,并交流创作体会,无形中让20岁的田地开阔了视野。与此同时,田地也时常与原来的同学们一起写生作画。经过这一年多奔波历练,以及这几个月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使他的绘画技能和艺术修养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时至今日,田地因当时自己的不辞而别,对徐悲鸿始终心存歉意。
1949年12月中旬,田地从“南下工作团”被调到“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工团”美术部工作。该团也是冀察热辽鲁迅艺术文学院的老班底,由鲁艺文学、戏音、美术的骨干组成,很快他们随着南下的军列到了武汉。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工团负责人是骆文,原冀察热辽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教务长、文学系主任,后成为湖北文联主席。1950年初,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工团到革命摇篮井冈山采风,他们是全国第一支到井冈山采风的文艺工作者。在几天的采风过程中,由骆文作词、沙莱作曲的《歌唱井冈山》诞生,很快歌曲在全国传唱开来。采风回到武汉,田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之中,经过无数次构思、小稿绘制,又与骆文等领导、同行们多次反复研究斟酌,最后创作出大幅油画作品《朱毛会师》(200×160厘米),并在1952年武汉举办的全国土地改革画展中展出。他是美术界创作该题材的第一人,由此他开始从事新中国美术宣传工作。1954年4月中南局撤销,“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工团”转为了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田地被分配到中南工人日报从事美术编辑和创作工作。几年间,他画了许多大幅毛主席像和政治宣传为主题的油画,在创作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专业水平。在此期间,时常与吴作人书信往来,汇报和交流油画创作心得体会。1955年田地被调到中国交通出版社,又回到北京,他常常跑到中央美术学院,与吴作人、萧淑芳等师长,以及侯一民等同学一起写生作画。那时央美请来了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和梅尔尼科夫,举办了油画训练班,该班集中了当时全国高校的优秀中青年油画家,对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其严谨的造型和稳重的色彩表现对田地同样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次交通部举办全国交通系统成就展,田地被单位安排在北京劳动文化宫进行油画创作。经过酝酿和思考,他选取了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为题材,绘制了大幅油画《千帆渡江》,画面描绘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宏大场面,反映交通在解放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画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具有戏剧般的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吴作人和萧淑芳夫妻亲临指导,并且在即将完成时,吴作人约艾中信、董希文几位央美油画教授一起到创作现场给予指导。
1961年前后,为了节约用纸,政府决定对出版行业做大幅度消减,压缩了出版物,中国交通出版社对相应机构和工作人员也做了精简。当时的交通部副部长彭德与广西桂林地区公署专员吴新中沟通商议后,就安排田地到桂林工作。来到桂林后,到处充满诗情画意的盛景深深吸引住了三十出头的田地,他如饥似渴地写生桂林山水。他不仅用油画,而且开始用水彩画进行写生和创作,其绘画艺术表现题材进入另一个新阶段。1964年,吴作人和萧淑芳到云南写生,途径桂林,住在政府招待所榕湖饭店。三人见面,促膝长谈,交流近几年各自的艺术经历和创作活动。
1977年9月,在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吴作人借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的词意,创作了油画《战地黄花分外香》,以贺年卡的形式寄给了田地。每年田地和吴作人夫妻始终书信往来,互相问候,信的内容从当年谈艺论道渐渐谈到了身体健康和晚年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们从1937年在北平国立艺专相遇、相识,历经数十载师生情、画友谊,但吴作人和萧淑芳夫妻始终称呼田地的原名“田石果”。1980年,吴作人在作画之余用一块生宣纸给田地写的信,被田地保存至今,并装裱镶嵌在镜框里,始终挂在厅堂墙上。该信内容如下:
石果同学:
石山和信先后收到,案头添得一点漓江风光,致谢。难为了带石山的同志,你去信,希为我致意。
去年初冬我又发了一次病,住了医院,出院后就在郊外疗养所休养,到现在已将四个月了。一般说为好转,想待气候转暖即返城。
你在桂工作想(必)紧张,学习主席著作,想必有好的经验,有很大进步。祝不断前进。
作人 三,卄一。萧淑芳附候
吴作人伉俪和田地,他们的人生与中国近代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变幻紧密相连,他们坚持常年到各地写生,体验生活,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晚年的吴作人、萧淑芳和田地都开始画起了中国画,用水墨丹青抒写夕阳红的灿烂和绚丽。他们同样在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法则基础上,去追求“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他们在表现技法上,用传统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艺术情怀。但在表现题材上,吴作人和萧淑芳以花鸟画为主,营造出“画鱼不画水,鱼在水中游”的意境;田地则以桂林山水为表现对象,用心领悟蕴藏在山水间的自然之美,使“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意在画面中更显灵性。他们的国画作品淡雅平静中有着自然天趣,这些画作也多次被印制在贺年卡上——每次通信时彼此寄给对方,以示问候。即便吴作人仙逝后,田地与萧淑芳还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尤其在年终岁首始终都互相彼此问候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