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ECPR 手段救治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08刘建凌杨惠钊李杰敏邓海芳林文威
刘建凌, 杨惠钊, 李杰敏, 邓海芳, 林文威
(清远市人民医院, 广东 清远511500)
心脏骤停是一种常见急症, 具有患病急、 进展快、 病死率高等特点[1]。 心肺复苏为心脏骤停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传统心肺复苏仅能为心脏、 脑提供10% ~30%、 30% ~40%正常血液供应, 接受传统心肺复苏超过10 min 的困难复苏患者存活出院率仍不高[2-3]。 近年来, 相关研究[4]表明,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 相较于传统心肺复苏, 体外心肺复苏 (ECPR) 具有短期及长期生存获益。 ECPR 是对传统心肺复苏治疗无法恢复自主心律或反复心脏骤停无法维持自主心律患者实施快速体外膜肺氧合, 以提升生存率[5]。 但该方法对时效要求较高, 且开展难度较大, 目前就心脏骤停患者运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进行ECPR 治疗的报道仍较少。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ECPR 手段救治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5 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 ①符合 《实用心脏内科学》 中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6], 经心电图等检查确诊, 均为院内心脏骤停; ②传统心肺复苏超过10 min 未恢复有效自主循环或反复心脏骤停; ③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 ①终末期肝衰竭者; ②患有动脉瘤或动脉夹层者; 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 ④合并恶性肿瘤者; ⑤年龄<18 岁者。 入选患者中男9 例, 女6 例; 年龄42 ~73 岁, 平均 (51.63±5.14) 岁; 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10 例, 爆发性心肌炎2 例, 不明原因3 例。
1.2 方法根据相关标准[7]创建医院心脏骤停患者ECPR 急救辅助绿色通道; 成立体外膜肺氧合快速应急小组, 团队定期组织医院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心脏骤停ECPR 救治宣教, 指导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呼叫体外膜肺氧合小组。 本研究15 例住院患者心脏骤停均有医务人员或家属见证, 发病后立即进行常规心肺复苏, 持续15 min 未恢复自主循环, 呼叫体外膜肺氧合小组, 开启ECPR 急救辅助绿色通道。 体外膜肺氧合小组快速就位, 及时掌握患者病情, 针对无体外膜肺氧合禁忌证 (禁忌证包括年龄>75 岁、 伴严重出血、 严重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等)、常规心肺复苏超过30 min 未恢复自主循环者, 积极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体外膜肺氧合: 行右侧股动脉、 静脉分离置管, 创建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采用德国GETINGE 迈柯唯BEPLS 2050 套包, 经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方式创建体外膜肺氧合环路。 管路预冲液为生理盐水1 500 mL, 流转途径为股静脉-离心泵-体外膜肺氧合-股动脉, 体外膜肺氧合初始流速4.0 ~5.0 L/min, 流转期间持续给予肝素抗凝, 维持活化凝血时间160 s 左右, 流量2.0 ~3.0 L/min, 按照患者血氧饱和度、 血流动力学变化适当调整流速。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成功撤离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数、 存活出院数及ECPR 时间、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间、 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 以存活出院者为存活组, 死亡者为死亡组, 比较两组体外膜肺氧合48 h、 72 h 的相关指标, 包括心率、 平均动脉压、 血氧分压、 白细胞、 血小板。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研究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 行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 例患者中成功撤离体外膜肺氧合辅助10 例, 占66.67%,存活出院率为53.33% (8/15); 5 例未脱离体外膜肺氧合, 1 例成功脱离体外膜肺氧合后因感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例成功脱离体外膜肺氧合后因中枢神经损伤死亡。 15 例患者ECPR 时间15 ~355 min, 平均 (85.69 ± 10.84) min;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后15 例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间9 ~205 h, 平均 (92.04 ± 15.26) h; 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1 ~18 d, 平均 (7.55 ± 1.15) d。 存活组体外膜肺氧合复苏后48 h 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死亡组 (P <0.05); 两组体外膜肺氧合复苏后48 h、 72 h 的心率、 血氧分压、 白细胞、 血小板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表1 存活组、 死亡组体外膜肺氧合复苏后72h 内相关指标比较
表1 存活组、 死亡组体外膜肺氧合复苏后72h 内相关指标比较
指标 时间 存活组 (n=8) 死亡组 (n=7) P心率 (次/min) 48h 87.05±20.12 87.15±21.06 >0.05 72h 86.35±15.24 86.12±14.85 >0.05平均动脉压 (mmHg) 48h 92.69±20.15 70.52±15.25 <0.05 72h 80.65±18.24 79.95±18.69 >0.05血氧分压 (mmHg) 48h 212.52±125.60 210.85±128.05 >0.05 72h 124.85±28.54 127.51±29.05 >0.05白细胞 (×109/L) 48h 12.89±3.69 13.72±4.25 >0.05 72h 12.51±4.12 12.38±4.05 >0.05血小板 (×1012/L) 48h 151.62±41.85 152.74±42.62 >0.05 72h 112.05±46.85 109.52±52.04 >0.05
3 讨论
心脏骤停在医院急诊科较为常见, 院内、 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分别为15% ~17%、 8% ~10%[8]。 既往临床多采用传统心肺复苏治疗, 但仅47%左右患者可恢复自主循环, 存活率仍较低, 部分患者即便恢复自主循环, 仍可能出现较严重神经功能受损[9]。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ECPR 的应用逐渐广泛, 成为心肺复苏领域临床及科研热点之一。
ECPR 可实施有效体外膜肺氧合, 经人工血泵替代心脏功能, 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 利于减轻心脏负担, 促进衰竭心脏恢复, 且能促使右心室、 肺动脉压力降低, 改善组织器官缺氧、 缺血状态, 促使心脏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及呼吸, 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以降低死亡率[10-11]。 体外生命支持组织调查[12]表明, 成人ECPR 治疗后出院或转院生存率在28%左右。 本研究在15 例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应用ECPR 进行体外膜肺氧合, 结果显示存活出院率为53.33%, 较上述研究稍高,表明心脏骤停患者ECPR 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具有一定有效性。 另外5 例未脱离体外膜肺氧合, 1 例成功脱离体外膜肺氧合后因感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 例成功脱离后因中枢神经损伤死亡; 15 例患者ECPR 时间 (85.69 ± 10.84) min,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间 (92.04 ± 15.26) h, 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 (7.55 ± 1.15) d。 本研究分析存活组与死亡组体外膜肺氧合复苏后48 h、 72 h 的相关指标变化, 结果显示存活组体外膜肺氧合复苏后48 h 的平均动脉压较死亡组高, 两组不同时间段的心率、 血氧分压、 白细胞、 血小板差异不显著。 有研究[13]表明, 植入体外膜肺氧合后48 h 的平均动脉压变化可反映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为患者存活出院的独立预测因子。 故需在心脏骤停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加强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评估, 特别是平均动脉压, 以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 心脏骤停患者ECPR 治疗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