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图》服饰设计元素思考
2021-03-08韦钦
□韦钦
《历代帝王图》(吴主孙权)
《历代帝王图》为唐代阎立本所绘,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古帝王图》,绢本设色,由于年代久远,真迹已失,现存为后人摹本。纵51.3厘米,横513厘米。①
画面依次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侍从共四十六人。②阎立本作画时为突出帝王形象,将帝王绘制比周围侍从要大。并且注重刻画人物内心深处。相比前人绘制人物不同的是,画家是在用画来评价帝王,通过他们的衣着仪态对其进行深层的刻画。《历代帝王图》不仅是优秀古代肖像画作品,亦是用图像记载的珍贵史料,为此后的龙袍以及其他古典服饰设计研究提供了借鉴。
一、从《历代帝王图》中看朝服设计
《历代帝王图》(节选)
从《历代帝王图》中所见,汉昭文帝刘弗陵身着朱红色袍,前襟袖口均为黑色,冠宇为卷云型鹅冠,腰带为白色,衣褶为流线型造型,左袖飘动幅度大,给人以飘逸如风之感。下摆为细密长百褶,似雀尾,其前袍蔽膝短而精干。后颈离衣着有一定间距,成立领型,鞋虽只露前摆,却在黑纱袍边下隐约露朱砂色。其后侍从身着大红色衣,身型瘦小,比帝王朝服更为浮艳,以此来突出帝王之衣的庄重与沉稳。右侍从身着白衣,手缩入袖成拱手状,以示谦态。两侍从均带贴耳乌纱,此中隐约露出头发,给人以朦胧的美感。其帝眉长而细,胡须两撇,其下小点胡须,下巴上又加稀疏少量胡须,目视左侧,眼窝深而下洼,眼睛细长,嘴微张,似看透一切。左手伸出两指,右手指地,动作深沉。据记载,汉昭文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为汉武帝少子,继位时年仅8岁,在位13年,病死,终年21岁。③在此图中体现汉昭帝头带通天冠,“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筩为述,乘舆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时五色。”(《后汉书·舆服志》)④由图可见,此为刘弗陵朝会大典的服饰,随着时节的变化而变化。
二、从《历代帝王图》中看冕服设计
《历代帝王图》中有七位身着冕服的帝王,他们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后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
《旧唐书》中记冕服特征:“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旧为缨,色如其绶,黄主纩充耳,玉簪导。玄衣,纁裳,十二章……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绣龙、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带、大带、剑、佩、绶与上同。舄加金饰。”⑤以下是通过对图像的资料逐一分析比对,进而进行对冕服人物设计的思考。
图中从左到右第二位置上汉光武帝刘秀眼大而圆,髯须多,头大而略显魁梧。其冕服为黑色玄衣,袖口为黻纹,领中单衣为白纱圆领,前有红罗蔽膝深长,用革带佩玉环绕,朱红色下摆,红色履。名为“赤舄”,头带冕,最上为黑色冕板,冕的构造成平角,冠前有金博山,金博山中有蝉形图案⑥,冕前后各吊十二冕旒,用玉簪来固定冠冕,其上有天河带于冕板中线处。向下垂挂结合成弧形,冕板底侧有条紞至耳中一圆充耳,用以固定冠冕。刘秀冕服之右侧佩剑,可推导出红罗蔽膝上有剑袋。其二侍从身着绛纱袍、重台履,头带漆纱冠,与帝相映。
相比之下,魏文帝曹丕肤色黝黑,微微颔首,就容貌仪态而言较为诚恳忠厚,他的大带佩绶比之光武帝更为明显,为黄色佩绶。其尾部加有裥褶,后尾有“纷”为装饰。与之相对,曹丕的冠比刘秀的冠后部更高,从后向前成斜坡式向下,从而衬托冕的立式造型,簪由云纹形变成菱形,且成突出之势,加之曹丕微微颔首,更显冠冕威仪,冠比以前变高且成斜状,使得金博山上蝉形图案显露。刘秀的冠前的金博山是藏于冕之下的,冠较之曹丕的低,从汉至曹魏,冠冕的设计改动较大。其次是红罗蔽膝的变动,红罗蔽膝有了明黄色的边,且成棱角状,而刘秀的红罗蔽膝无花边,一色成朱红,有底纱,无棱角,成圆边状。曹丕的红罗蔽膝下还有双绶,成棱角状叠放。佩剑位置亦不同,曹丕的佩剑带位置在胸侧,于大佩绶带之旁,刘秀的佩剑带在身前,于革带佩玉之下。二人玄衣左臂侧皆有日章。“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后汉书》)⑦十二章纹在皇帝冕服中的具体位置:“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质以玄,如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并织成五物:裳质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数,此为九章,兼上三辰,而备十二也。”(《隋书·礼仪七》)⑧
据考究后汉冕服有日月星辰十二章,但在《历代帝王图》中,曹丕的服饰日章明显,月章却不甚明显,日章代表后羿射日的美好寓意⑨,日又称为金乌,象征刚强,月章象征柔和,代表阴柔的一面,画者为了表达对刘秀与曹丕的评价,用图像来诠释他们的性格,曹丕后期变得性格刚强,果敢狠辣,与前期温厚的形象形成对比。画者在绘制二人服饰时只突出日章,以此来说明他们性格。
吴主孙权的冕服与魏文帝曹丕相比没有较大变化,但其绘制角度不同。曹丕与刘秀皆向左侧站立,孙权则向右偏移,他左侧服饰是面向观者的,其后袍尾较宽较长,成拖地状,后有侍从将尾袍抬起。孙权左眉尾上有痣,右手持羽扇,显得其人更加智慧。与曹丕不同的是,孙权的红罗蔽膝下为四方形双绶,成分开状散落,曹丕则是叠加的三棱角形带绶。
蜀主刘备玄衣的右肩月章较之曹丕的更加明显,体现刘备阴柔的一面,在不影响视觉角度的情况下,更清晰地看到刘备的红带佩绶有棱且宽折在胸下,比之前的设计更方。与曹丕不同的是红罗蔽膝由三棱角边变为与汉光武帝刘秀相似的弧形,其裙摆由朱红色变为黄褐色,与刘备年龄偏大的情况更为相符。
《历代帝王图》(节选)
作者自己设计的幽弁正背面
与刘备相比,晋武帝司马炎玄衣月章明显,日章暗淡,这与他之前嗜酒好色有着必然的联系。作画者有意图的将十二章元素调动起来,用形象的方式来评价司马炎,且红袍蔽膝边上与内侧裙摆皆有“弓”形纹,成竖轴对称明显分布,两纹中间镶嵌山纹,以此象征司马炎一统江山,抒发画者在联想至三国分崩离析之久后终于统一的喷涌的情感。“弓”形纹代表黻,有君臣相济,见善去恶的含义,就司马炎之前酗酒好色到之后的虚怀图治而言,作画者善于突出冕服上的十二章中的某一章来体现帝王性情从前期至后期的微妙变化。
据记载北周武帝宇文邕是阎立本的姥爷,宇文邕在容貌上胡须多,眼大而古,眉长而劲,古人在绘制人物容貌时沿用的是古代审美观念,与今人审美理念不同,容貌奇古,并不能说他丑,相反在古代反以为美。在服饰上与前帝王不一样的是,宇文邕的红罗蔽膝为长方形,较长,大带佩绶上有白色龙纹花带,其蔽膝两侧有白色外翻双绶,上画有龙纹,龙纹之多预示着阎立本对宇文邕的崇敬之心。宇文邕在位时崇尚节俭,从服饰中可以看出,他的冠冕变低,有意缩减材料,金博山内隐被冕挡住。作画者有意体现服饰十二章中的龙纹,且将其设为翘起外翻的造型,使得宇文邕在其他帝王中更加突出,即使后人对他的落款评价中有“毁灭佛法”的字句,但佛法的弘扬最初目的是为了教化与统治臣民。宇文邕亦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毁佛,因为佛法发扬的过大,聚集许多僧兵,对帝王造成威胁。
隋文帝杨坚的服饰较之前孙权、刘备、曹丕未有较大出入。由于体型偏瘦,后部尾侧纷与佩涌现,佩为扁五边形状,夹于裥褶之中。纷饰用红色线编织,有方形内部交叉纹,起到装饰作用。
三、从《历代帝王图》看常服设计
在《历代帝王图》卷中身着常服的皇帝为陈宣帝陈顼,他头带曲幞头,两边有角,身着黑袍,坐于舆轿上。周围侍从众多,有二侍从手持大扇,行走于身后,此图为正在抬舆前进的动态型图像。常服为一般公共场合所穿,格调简约肃穆,不失典雅。
四、从《历代帝王图》看弁服设计
“弁服者,朔日受朝之服也。以鹿皮为之,有攀以持发,十有二綦,玉簪导,绛纱衣,素裳,白玉双佩,革带之后有鞶囊,以盛小双绶,白韈,乌皮履。”(《新唐书》)⑩相较于冕服,弁服是在休闲游猎或放松乘车时穿的,规格与样式较简约,为帝王行动方便,穿着舒适而考虑。从《历代帝王图》中以陈废帝陈伯宗、陈文帝陈蒨、隋炀帝杨坚、陈后主陈叔宝为例逐一探究古帝王弁服模式。
陈废帝陈伯宗头带莲壶状白帢,身穿白色深衣,黑色前襟领,悠然自得地坐在壶门凳上,面左而视。陈文帝陈蒨身着深黄色鹿皮裘,内中套深衣,头带白帢,但二者白帢形状略显不同,前者白帢呈前后依次递进状,后者白帢呈中轴对称向两边分散,二者白帢均有水牛角形状饰帽。
隋炀帝杨广与陈后主陈叔宝面对而立,二人弁服袍颜色不同,隋炀帝为深黑色弁服,将手缩进袖中,前露红罗蔽膝,头戴白色皮弁冠。陈后主则身着白袍,袖口宽黑,表现出一副忧郁之态,其后有宫人托起长尾服。二者弁冠形状亦不同,隋炀帝的皮弁下侧有卷云纹,除了前有莲瓣状元素外,侧有造型如低尖塔状饰,陈后主的皮弁则是纯粹莲瓣状。
五、由皮弁冠对古典冠帽设计的思考
由莲壶状的皮弁冠可联想到用植物花卉作为古典冠冕的设计元素,自然界的造物对古代服饰设计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对此笔者联想到以兰花形状为冠。兰花寓意为幽静,在中国古代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它常开于曲径通幽的地方或开在深谷之间,以“君子”、“兰芷芬芳”为美好的象征,此冠初步定名为“幽弁冠”。
冠以蓝、白色两色为主,内侧为蓝色,外侧为白色,冠底部呈三角状,用玉簪固定,顶内部与兰芯相同,向上突出用以包裹头发,外瓣有皱褶。三角帽有着稳固的中心支撑点,加上玉簪固定,不易脱落。前斜方有两瓣成120度角,后有瓣尾,其后可用飘带装饰。
六、结语
通过对《历代帝王图》卷中古代服饰的分析,我们从中获取可以用自然造物来设计冠冕的讯息,从而产生灵感,首先设计此冠要有元素为基底,我们可以选取兰蔻,或者选取其他寓意美好的植物形状进行提炼与加工,只要有心,一花一叶皆可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