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古代碑刻艺术的珍品
——《且渠封戴墓表》

2021-03-08姚敏

新疆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吐鲁番匈奴中原

□姚敏

1972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77号墓出土的且渠封戴墓表

在新疆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石刻碑文是一个重要的门类,它记载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生活场景,是我们研究西域历史、文化的重要佐证,同时也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汉朝时期《任尚碑》《裴岑纪功碑》、北朝时期的《且渠封戴墓表》、唐朝的《张雄夫人麴氏墓志》《姜行本纪功碑》,元朝的《叙利亚文景教石碑》等,都是新疆古代著名的石刻碑文,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其中《且渠封戴墓表》长期封存于自治区博物馆库房内,鲜为人知。最近,《且渠封戴墓表》在自治区博物馆历史展厅展出,使广大观众能近距离观赏到这件久违的稀世珍宝,感受到1500多年前新疆石刻艺术的魅力。

墓表是唐朝统一高昌建立西州前对墓志的称谓。吐鲁番出土的墓表或墓志,有砖、石、木三种材质,其中以墓砖数量最多。上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吐鲁番古墓中发现了340余方墓砖,时代从麴氏高昌王国时期至唐西州时期。其墓砖书写形式计有:抹底(白底)朱书、墨书;墨底刻竖线朱书;白底红线墨书;墨底白粉书;刻字、刻字填朱等。其遗存的墓砖书法年代(以出土有纪年的墨迹为据)主要在南北朝至唐建中年间。而1972年阿斯塔那177号墓出土的这方《且渠封戴墓表》,形制十分独特,是吐鲁番出土墓志中纪年最早的。《且渠封戴墓表》质地为灰黄色砂岩石质。墓表高43.5厘米,宽35厘米,厚16厘米。①上部为半圆形,下部嵌入一块设有凹槽的基座上。墓表表面涂有红色颜料,但基本脱落,上刻有“大凉承平十三年岁在乙未四月廿四日冠军将军凉都高昌太守都郎中大且渠封戴府君之墓表也”40个隶书汉字,竖刻5行,每行8字,隶书端庄,波势挑法规整,疏密有间,是隶书的晚期作品,且刀法娴熟,颇有力道。②

北凉被北魏灭后,公元442年西迁吐鲁番割据高昌为王,以承平为年号,公元460年为柔然所灭,“承平十三年”相当于公元455年。北凉(397年--460)是由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首领且渠蒙逊所建立十六国之一。(三国时,卢水胡向南扩展到今四川北部,一部分则居于今甘肃武威附近,原以游牧为业,后部分改为农耕。)北凉都城先为张掖,且渠蒙逊自称张掖公。

且渠蒙逊,临松卢水人(临松在今甘肃张掖市南古城,卢水即今弱水上游)。祖父且渠祁复延为北地王、父且渠法弘为前秦苻坚的中田将军,且渠家族又在后凉任职。公元397年起兵反后凉吕光,拥后凉建康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东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杀段业而自立,建立北凉国,建元永安,称张掖公,都张掖。公元412年迁都姑臧(现武威),称河西王,凉州牧。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公元421年灭西凉。公元433年且渠蒙逊去世,其子且渠牧犍继位。公元439年魏师来伐,北魏大军围攻姑臧,且渠牧犍出降,北凉政权灭亡。

公元442年牧犍弟且渠无讳率领1万多户人口西迁至吐鲁番,重新建国,在高昌城建立割据政权,并称王。承平是他们模仿中原王朝自行采用的年号,墓表中所记的承平十三年相当于公元455年。公元444年且渠无讳病故,弟弟且渠安周继任。公元460年柔然攻破高昌,且渠安周被杀,北凉流亡政权随即灭亡了。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许多北方民族南下,不断与中原汉族融合。“西北诸部,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三》)。且渠家族为汉代匈奴人的后裔,在与汉人的接触交往过程中,在血缘和文化上相互融合,生产、生活方式上,逐渐接受了汉文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官制礼仪和典章制度,而且模仿中原王朝采用年号。他们迁徙到吐鲁番后,仍然采用中原体制,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77号墓出土的《且渠封戴墓表》,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专家们研究认为,“且渠”为“部落酋长”或“部落首领”之意,其地位次于匈奴王,后来“且渠”逐渐成为姓氏。天津市博物馆收藏一枚“汉匈奴恶适姑夕且渠”印。《后汉书·南匈奴传》记匈奴异姓大臣于左右尸逐骨都侯下有“其余日逐,且渠,当户诸官号,各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高下次第焉”。赐印匈奴是汉朝政府管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重要策略,对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起到重要作用。

从《且渠封戴墓表》中可以看出,且渠封戴被任命为高昌太守,相当于首都高昌市的市长。阿斯塔那177号墓出土的木质《且渠封戴追赠令》”中,且渠封戴被追任为“敦煌太守”,说明且渠封戴在且渠氏高昌政权中地位很高,是其领导层核心成员之一。考古人员还在且渠封戴墓里发现精美的丝绸、泥俑、漆耳杯、纸质文书等珍贵文物,其中丝绸、漆耳杯、汉字书写的文书等,流露出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匈奴人的后裔对中原文化的认同。③

《且渠封戴墓表》虽历经1500余年,但保存十分完好,墓表上的文字十分清晰,其书法遗迹,除所载文字是可靠而详实的历史资料外,所刻的文字的形式,表现了它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件墓表上的文字时,发现上面镌刻的文字十分精美,人们将其与东汉时期著名的儒学经典石碑——《熹平石经》相媲美。《且渠封戴墓表》由于是石刻文字,属于隶书体的铭石体,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许多楷书体的内涵。铭石体又被称之为“铭石书”,是指刻在碣石上的书体,为表示庄重,一般情况下用正体恭书之。按古人刻碑的程序,先由书者“书丹”(直接用朱砂颜料书于石上),然后再经刻工凿刻。“铭”的本意是“镂刻”,“镌刻”,故铭石书即“刻石之书”,指碑碣、墓志等上面镌刻的文字。商周刻于铜器之上,秦汉后刻于碑石之上,从秦石鼓文到始皇泰山、琅琊等七处刻石,再到东汉碑刻的兴盛,铭石书法在书体上也有了特殊的要求,从大篆到小篆再到八分隶书,都是不同时期的正体。自唐武则天以后,才见有行书、草书入碑。④对铭石书,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铭石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朝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一书中,其曰“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刘有定注元代郑杓《古学篇》说:“初,行草之书,自魏晋以来,惟用简扎,至铭刻必正书之。故钟繇正书谓之‘铭石’”。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比较擅长铭石之书。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员之间互通有无,铭石书这种书体也传入吐鲁番高昌地区,反映了当时中原内地书法艺术对西域的影响。

自两汉、魏晋屯兵戍边以来,高昌境内就长期居住着汉人和汉人的后裔,故高昌的语言、风俗、礼制与中原大同小异,居民则以务农、养蚕、植棉为业,兼事畜牧。高昌虽地处中国边地,且历经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如北凉、回鹘、蒙古等相继治理,但其汉文化的特点并未因此改变,这可以在其印制品、壁画和大量出土的高昌墓砖文字中得到印证。⑤从目前高昌地区出土的书法质材来看,主要为木、石、砖(包括泥坯)、纸、丝织品等,尤以墓砖为载体的书法遗存最丰富,而这件石质的《且渠封戴墓表》是吐鲁番地区迄今发现纪年最早的墓表,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小视,而且是研究新疆古代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注释: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文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598-599.

②陈云华、史晓明.新疆古代书法史[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2011:74.

③阿迪力·阿布力孜.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且渠封戴墓表[N].中国民族报,2019,11,25.

④李慧斌.钟书三体之“铭石书”的书法史考察[J].中国书画,2014(3).

⑤周永健.明轩三集·高昌墓砖书法艺术概说[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9:62.

猜你喜欢

吐鲁番匈奴中原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作出人大贡献
义退匈奴兵
吐鲁番的高
吐鲁番,漫过香甜的长风(散文诗 外一章)
吐鲁番杏花诗社活动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