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的价值与意义
——以新疆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创作为例

2021-03-08刘维笑王敏

新疆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散文现实

□刘维笑,王敏

董立勃著作《白豆》

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经俄国文艺理论家的阐释演化在中国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可以说,这一观念的诞生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试以新疆代表性作家的作品为例进一步阐释人民文艺观的价值与意义。

一、何为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就无法再谈及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向。古往今来,对文学艺术本质的定义历经变化,从中国古代《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到现今文学理论著述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期间变化不断,争议常存。而在西方,文学也从古希腊柏拉图口中的“模仿”演变成黑格尔美学论述中“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存在。

(一)社会意识形态属性

马克思本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做了简明的阐释,其中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论述无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政治、宗教以及文学艺术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正因为文艺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所以文学艺术作品立足于当下的社会历史现实且反映社会历史现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要求文艺创作者要有清醒的价值判断和坚定的信仰立场。

俄国20世纪30年代文艺理论界产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文艺社会意识形态属性的一种回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文学艺术创作者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但同时,这种艺术描写还要契合社会主义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这就从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两个维度强调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则规范。高尔基曾在《苏联的文学》一文中如此界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即:“认定存在是一种行动、创造,它的目的是为着人之征服自然界的力量,为着人的健康和长寿,为着住在大地上的伟大的幸福,而不断地发扬人的最有价值的个别的才能。”①高尔基认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幸福和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创作理论在将文学艺术视作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前提下,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批评都给予了意识形态性的规范。这非但没有限制文学艺术的发展,反而增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让文学艺术作品实现了崇高的社会教化的功能。

毋庸置疑的是,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立足社会历史现实,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而创作正是不少新疆代表性艺术创作者自觉的文学艺术追求。这其中,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边疆屯垦题材小说作品的董立勃正是秉持这种文学艺术追求的典范代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部屯垦开荒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上,大批支援边疆建设的热血青年怀揣着屯垦戍边的理想干得热火朝天。这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无疑是西部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董立勃以一个创作者特有的敏锐和自觉的文学追求捕捉到了这一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文学价值。他以一部部杰出的作品如《白豆》《静静的下野地》等表现出了人们在屯垦中求生的种种壮举,将在艰苦岁月与艰难生存环境之中,“大时代下边疆小儿女生活”的艰辛、不易与美好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审美属性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反映着社会存在,但这种反映并非机械的、不加创造的反映。这个过程需要创作者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美学观念等,再以文学创作的独特方式去反映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记得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过艺术思维的特殊性,文学艺术观照世界的方式有其自身特殊的属性,即审美的属性。众所周知,审美的属性要求文学艺术的创作要以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如“幻想”、“想象”等非理性的方式去把握和观照现实,而且在反映社会现实时要遵从美学的规范,即“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这其实就是要求文艺创作者遵循文学意识自身内在的规律进行艺术创作,这意味着文艺创作者在立足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要在自己的文艺创作实践中对这一属性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展示。

新疆作家刘亮程的散文作品如《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等都将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在系列散文中将自己出生以及成长的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写进了散文里,他立足长期住居其地的生活实感,选择散文的文体形式,为生活赋形,其中,村庄生活中所反映的时空观念、邻里关系、基层生活中的诸多俗务杂事均是“陌生化”审美作用下的文学反映,却又充满民间审美的诸多色调,有关民间生活的诸多事项如务农的生产、生活工具的描写,读来令人难忘。

二、文学与现实生活

对于文学艺术真实性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他们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有明确的阐述,那就是要在整体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念:不应该为了“席勒式”而忘记“莎士比亚化”②,“席勒式”就是将文学艺术中的人物作为单纯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莎士比亚化”则是从现实社会出发,通过艺术手法将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以展现出现实的社会历史图景。

刘亮程著作《一个人的村庄》

这就是说文学艺术反映社会存在不应该是僵化死板的,应该是以自身独特的艺术手法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来描述现实的社会历史。文艺应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从现实中来,但又不只是简单地记录现实。

(一)来源于生活

“和工人阶级同甘共苦、同爱同情——这,而且只有这,才会使社会主义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度的真诚和丰富的感情,才会提高它对读者的影响”,③法捷耶夫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文学的基本方法》中如此阐述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只有基于人民大众的真实生活,才能创作出丰富且真正打动人的好作品,生活是文艺创作最肥沃的土壤,只有扎根在这广袤的生活中才可以出真正的佳作。

李娟的散文作品《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正是将创作的笔触深入基层群众生活的典型例证。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李娟以散文的笔触,记述了自己随母亲一家在乌伦古河岸戈壁生活的生活样式,一大家人定居在葵花地边的冬窝子,这段充满艰辛、不乏乐趣的耕种生活构成了作品的主体:她和母亲在荒漠中开辟的百亩葵花地,经历鹅喉羚啃食、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终于收获。此外,作者还记录了在向日葵地劳作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和鸡鸭鹅等家禽。可以说正是投身于基层生活的亲身实践之中,并用散文的审美格调去描摹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琐事,是李娟的散文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冬牧场》是李娟另一部声名在外的佳作,这部散文作品记述了作者随同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一起从夏牧场转至冬牧场,深入“冬窝子”生活整整一个冬天的人生体验,记述了李娟如何与哈萨克族牧民一同生活,住在以羊粪堆砌的毡房里,穿羊皮棉裤,吃馕喝茶,每天放羊绣花,还要去几公里外的戈壁滩上背雪回来化水……正是这样深入哈萨克族的牧民群众之中,扎根于牧民的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使得她的作品在同辈青年作家中具有不可多得的“在地性”、“非虚构性”,成为“文坛的一股清风”,并被读者群体所辨认和接受。

周涛著作《周涛散文》

(二)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即它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渗透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列宁曾说过:“智慧(人的)对待个别事物,对个别事物的复制(=概念),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那样死板的动作,而是复杂的、二重化的、曲折的、有可能使幻想脱离生活的活动。”④可见,列宁的艺术反映论是强调文艺自身独特属性的,是肯定文艺作品应该高于生活,而非简单机械地记录现实生活。

周涛的散文被誉为“大散文”,这个“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气势大、意蕴深、叙事奇,但更深层次的“大”应该是大的格局,“大”到观照雪山苍穹、观照万物生命,他散文的这种“大”其实正是其散文作品高于生活的体现。在周涛的散文《过河》中,他记述了哈萨克族卧病在床的老人八十岁高龄仍可策马过河,这则故事的传奇性,显然也是“宏大”审美格调关照下的、文学创作“高于生活”的创作追求。寻常经验中,病卧在床的老人站立行走都困难,在周涛的笔下,被扶上马鞍却能自如地跃马过河,这样的情节编排显然不完全符合现实的“真实”,却十分符合文学艺术审美的“真实”。可以说,衰老瘦弱的老者跃马过河的画面无疑充满了诗意美感,且这样的描绘更能反映出作家对基层群众生命活力的赞美,是“大”的审美格调关照下对马以及骑手的由衷赞美。

三、文学何为

理清了文学艺术的本质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明晰了它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实践层面的问题,那就是文学艺术创作是为了什么?该如何品评和取舍?也就是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向问题。

(一)为时代发声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应该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应该情绪化或浪漫化地创作出表达与历史前进趋势背道而驰的作品。“发出悲叹,祈求回到封建主义,回到美好的宗法式生活里,恢复我们祖先的淳朴的风尚和伟大的德行”⑤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抛弃理性,将历史现实以浪漫主义手法进行美化的文学创作深感厌恶。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评述具体而深刻地阐释了这一观点,巴尔扎克以其文学家的敏锐性预见到法国贵族必然走向衰败灭亡的境地,因此,他克服了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将其作品中的贵族人物都安排了不得善终的命运,这种情节安排显然是反映了作家的历史观的。

总而言之,在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中作家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见解去预见社会变革的大趋势,克服自身阶层的局限性,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去安排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为时代发声。

“艺术不仅有能力给人指示方向,并且有能力形成某种东西。”⑥这是卢那察尔斯基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阐述的想法。他所谓的“指示方向”与“形成某种东西”即文学艺术应当是立于时代的潮流中,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时代发声。文学艺术创作者不但要向读者指明社会现实的现状,还要能够帮助人们认清现实,且能够通过艺术创作的途径,创造一种高于这个现实、可以提高现实、使人能够展望未来的精神核心,并最好能以时代本身的声音来讲述时代的历史。

就此而言,董立勃的小说《白豆》《烈日》《静静的下野地》《米香》等都聚焦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疆屯垦戍边,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荒屯垦为题材,将那个特殊时代新疆兵团的风土人情、兵团人在艰苦卓绝的劳动奋斗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品格以及经过命运悲剧洗礼过的人性的复杂,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为人民发声

文学艺术在创作实践中除了要把握社会大趋势之外,还要搞清楚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艺术是要以谁为创作对象,为谁服务?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使得文学艺术作品更有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李娟著作《我的阿勒泰》

“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⑦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慷慨激昂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要明确服务对象。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艺术在性质上也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真正的主人。因此,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定反映物,应该明确为人民群众而创作的艺术宗旨,应该为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而创作。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列宁的这一观点,提出文艺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从而进一步建立起人民文艺观。可以说,《讲话》为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今,国家日益强大,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文艺创作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这是文学艺术创作建设文化强国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艺创作者更应该秉持这一原则,不忘初心,将“人民”永远置于心中,创作出以人民群众为表现对象,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学艺术作品,这要求我们的作家需要深入群众生活,到人民中间去,以切身感受,去体验广大人民群众的基层生活,设身处地地体察民情,抒发民心。就此而言,李娟的散文作品创作过程其实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为了更好地了解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转场生活,她深入牧民当中,与他们亲密无间地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真实再现他们游牧转场的现实,她与他们一起骑骆驼,忍受暴虐的风雪。如此深入牧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才最终换来了其散文作品中不可替代的“非虚构性”,才使其作品情感真挚、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获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大趋势,应该以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己任。这一理论观念延伸到文艺工作者创作领域中,便衍化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创作原则:既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要以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目的。这一理论在中国发展为毛泽东的“人民本位”文艺观,即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所主张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将进一步指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创作源泉,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服务。笔者也相信,有了周涛、董立勃、刘亮程、李娟等优秀文艺创作传统的示范,新疆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会继续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更多扎根现实生活,心系人民群众,表现人民情感,展现时代风貌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注释:

①高尔基.苏联作家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M].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组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16.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85.

③法捷耶夫.苏联作家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M].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组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93.

④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中文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82.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3.

⑥卢那察尔斯基.苏联作家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M].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组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32.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中文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7.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散文现实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