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FEO模式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3-08马可莉袁晨晨吴伟东郭娜娜周宝娟安徽科技学院安徽蚌埠233034
马可莉,袁晨晨,吴伟东,郭娜娜,周宝娟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4)
1 引言
MFEO模式即以多元化Multivariate的人才培养目标、柔性化Flexible的人才培养方法、弹性化Elasticity的教学过程管理、开放式Open的实践教学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最早始于金融危机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广州大学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提出的,MFEO模式适用于政策性、地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城乡规划专业,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更加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适应学生愈加多元化的择业趋势。
2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及存在问题
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学制为五年,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组成的“1+2+2”三阶段模式,这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模式完善了设计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并提升了整体素质,且其阶段划分的特点使学生专攻技能时间较为充足,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条件,但仍在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1 人才培养定位方面
一方面国家提倡的大众化和多元化教育理念对当今应用型较强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加注重理性、综合、品质等要求,城乡规划侧重专业的精英教育模式急需向多方面能力拓展的综合性培养转变;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使高校人才市场竞争力产生波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重新组建专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急需重新确定。
2.2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目前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模块构成的“3平台+2模块”的体系(如下图所示)。随着城乡规划专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学院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指导要求及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3平台+2模块”体系中,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课程设置针对健康城市等新兴理论部分内容的输入较少,另外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和行业技术的变革,增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非常必要;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虽然对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有所补充,但缺少专业学术研究、规划管理、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课程,整体较偏向中小尺度规划设计,且地域特色不明显;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包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城乡规划创新设计等四门课程类型,显示出基础性的特点,与城乡规划专业融合度不够,且各课程知识体系关联度或互补性弱,且缺少相对应的实践环节,所以这种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就业创业发展趋势;个性化拓展模块包含的“风景园林植物应用”“毕业论文写作与设计规范指导”等6门课程,呈现出对专业课程的知识承接作用不够,知识体系跨度较大,但综合性不足,对于毕业生专业技能提升和多元化的择业帮助有限等特征,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亟待改革。
应用型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分析图
2.3 教学模式方面
城乡规划专业应用性较强,随着科技水平高速发展,传统的课堂面授加课外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虽然大部分课程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时间尚短,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检验和评估。因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全方位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提高的目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2.4 实践基地设置方面
实习基地是开展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环节的设置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安徽科技学院目前与地方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但是仅限在规划设计单位,而在规划研究、规划教育、规划管理、规划实施等领域并没有建立起实习合作的机制,而目前城乡规划领域各类岗位对城乡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并逐渐向专业化、具体化发展。因此,目前实习基地的设置情况不能够很好地匹配社会人才供应缺口和满足毕业生愈来愈多元化的择业需求。
3 MFEO模式在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的创新应用
3.1 “M”——适应多元化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状况变化,我国城乡建设与学科发展现状都对规划专业教育提出了更为综合化培养的要求,即在空间技术能力以外,加强理论研究、逻辑分析、科学方法应用、人文关怀、社会治理和法规制定等专业提升课程的学习成为趋势,将“理念”和“技能”同时推进,才能做到适应公共政策,面向社会服务,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
在就业方面,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2008年至2019年共培养毕业生近600名)就业反馈信息显示出学生愈来愈多元化的择业趋势,以2019年为例,反馈就业信息的规划毕业生共有72名,占当届毕业生总人数的97.29%,以此为分析基础,从事规划设计的人数占20.83%,从事规划研究(主要为读研深造)的人数占19.44%,从事规划教育的人数达到1.39%,从事规划管理的人数达到11.11%,从事规划实施的人数达到13.89%,其他(待业或转行)达到33.34%,这些数据显示出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但大都从事规划相关领域,且反映本科阶段专业技能学习与毕业后职业能力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的毕业生占比71%,信息统计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工作后欠缺大尺度规划设计方法、新软件及新技术应用、社会系统管理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说明了新经济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存在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错位现象。
面对综合化人才需求和多元化择业趋势需要,重新定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最新行业标准的要求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城乡规划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且能够熟悉公共政策、洞悉行业前景,并能够胜任城乡规划设计、行政与管理、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3.2 “F”——灵活组合的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设置既要满足低年级学生大力培养、专业阶段递进等要求,也要符合高年级学生专业兴趣、就业的多向选择、分流培养的要求,结合政策及行业发展,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形成规范可行的智慧课程体系。
保留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对平台包含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3个板块内容进行拓展,增加遥感应用、“GIS”、“RS”等专业软件的技术学习,增加城市公共政策研究、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大尺度区域空间规划设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方面课程,以适应行业新形势的到来和技术变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竞争力。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应对专业不同方向领域划开区分度,从规划设计、规划研究、规划教育、规划管理、规划实施几个方面分别设置提升课,并基于地域特色探索特色培养,如增加历史地段保护规划设计、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人居环境科学、空间信息技术、土地利用规划、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课程,以实现对高年级学生专业兴趣和就业方向的分流培养。
创新创业平台可与个性化拓展模块进行结合,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深化,对部分课程如风景名胜区规划等课程配备实践环节的考核,并探索规划设计企业运营、相关专利资格申请、证书考取、无人机操作、专业英语应用、模型制作、展览策划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增设的课程可选择网络精品课程作为依托或聘请其他高校教授讲授或与合作院校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的办学关系等途径配备。所有课程应按照专业知识深浅程度和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划分低年级和高年级课程谱系,并明确每门课程的先修内容和课程开设时间及主体内容简介,学生根据课程谱系结合自己兴趣,选择建立自己的学科基础必修+专业基础必修+专业核心必修+兴趣方向必修+兴趣方向选修的“菜单”式课程表,并建立学生个人的学习账号,健全学院课程学分累计制度,从技术支撑、导师追踪指导等多个方面支持学生,落实课程“菜单”的学习。
3.3 “E”——弹性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在教学场所、教学方式、教学团队等各个环节设置上,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多方面形成协同合作、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教学体系,整体助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
教学场所:改变传统教学中封闭式单一教学模式,结合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实习基地、项目基地、交流讲座等场地进行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并对每次教学和交流记录、拍照存档,逐渐建立起高效且规范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式:坚持课堂面授与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实地调研、多维评价/翻转课堂相结合,一方面要以应用型为导向,重视学生实习、实训课程的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或企业实习;另一方面要坚持智慧支撑,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高等教育云服务体系和智慧管理系统。
教学团队:加强教师队伍根据各教师专长,匹配不同课程进行教学,每门课以一位专业教师为主,聘请城乡规划高级工程师和其他专家、规划管理人员、专项课题研究组员等协助课堂专场讲授,形成1+“N”的教学智囊团,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3.4 “O”——开放的育人平台与协同式的课程考核
基于开放式育人、社会化办学的理念,通过打造城乡规划专业多平台、多层次的实习基地“链条”,以实践练习的强化来促进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实习经验的积累来助力学生择业就业。根据目前城乡规划行业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和工作内容的差异,可将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分为“规划设计”“规划研究”“规划教育”“规划管理”“规划实施”五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与之对应的实习平台分别为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院所或相关导师学术研究团队工作室、自然资源局或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或交通局或城乡规划展览馆或勘察测绘中心或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学校应与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并定期聘请各单位专家参与专业课堂授课,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行业新技术、新理念、实践经验的了解,也能够为规划专业毕业设计开展提供鲜活素材。
同时推进校企交流互动,贯彻成效导向教育理念,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科教融合,推进校地、校企、校所、科教协同育人。另外,强化实践育人,科学更新实训实习、科研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方案,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较高的毕业生,并认真吸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调整人才实践经验与社会的适应度。
4 结语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公共政策属性逐渐增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带来行业的巨变,规划行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且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择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势在必行,而“MFEO”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为规划专业智慧教育体系建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更新方面提供了思路,能够立足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状况和城乡规划学科的科学逻辑,构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扩大学科边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融合多元的教学思路是适应专业办学提升和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