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纽带城市之窗
——合肥市中心血站新站项目规划及建筑设计
2021-03-08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9
张 涛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9)
1 项目概况
为了更好地为合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人民健康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合肥市中心城市卫生医疗的龙头作用,带动和促进江淮地区的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拟建设合肥市中心血站大楼,项目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区大禹路与唐河路交口东北,东邻大禹路。
项目所处地块形状相对方正,南北向长度约110m,东西向长度约152m。场地高程略微呈现西低东高,变化均匀,坡度较缓,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齐备,建设条件良好。本次拟建设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8000m,主要涵盖采血、供血、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质量管控、全市血液信息化管理、献血科普教育及配套行政办公等一系列业务职能和食堂、中央机房、地下车库等辅助设施。
2 设计条件解读及应对策略
①本次项目建设用地仅与大禹路一条城市道路相邻,而场地内存在人流、车流、血液运输及后勤货运等多股流线。
应对策略:基于现状,于场地西侧设置园区主入口,并结合建筑造型设计,利用不同的体块的朝向梳理和疏导各类流线。
图1 总体鸟瞰图
②本次拟建设项目用地规模较小,但建筑功能涵盖众多,且门类繁杂,地块容积率也要求较高。
应对策略:基于现状,在分配各类场所时,以统筹集中为原则,将各类业务功能整合进一个建筑体块之中,尽量留出完整且成规模的场地,为塑造较好的绿化生态环境和硬地广场空间创造条件。
③建设用地以北紧靠海润公寓,后者的日照要求需得到满足。
应对策略:基于现状,采用“南高北低”的整体造型思路为设计出发点,将设计要求中所涉及的16层主楼置于南面,而高度较低的4层裙房以及配套辅助用房,分别置于基地西面及北面,三者结合为一体,中央形成半包围式的庭院空间。
④打造城市地标与华东一流的现代化城市血站形象。
应对策略: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为主框架,抓住血站建筑这一特殊建筑类型的独特内涵与核心灵魂,提出“城市之窗,生命纽带”的设计主题,营造包容谦和伟岸大气的整体建筑气质的同时,着力塑造大禹路沿街建筑形象,力求赋予建筑震撼卓越的视觉体验。
3 总体规划结构——虚实相生、两仪相融
基于地形的紧凑集约,设计提出“一心一轴,阴阳相抱”的规划布局。
一心:即将多功能模块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场地中央。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又能做到各功能区块相对分隔,互不干扰。
一轴:即从地块入口——礼仪广场——建筑公众入口——景观庭院的轴线,空间依次由外到内,由动至静,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井然有序。
阴阳相抱:在规划布局的“图底关系”中,建筑为实、环境为虚。实体建筑靠近西侧道路和北侧,利于城市形象的展示和对外服务。虚体环境位于东南,为绿化景观和广场。建筑实体蜿蜒扭转,与室外景观空间咬合衔接,形成虚实相生,相互环抱的布局,恰似太极两仪,交替往复,达到共融共生的动态平衡;暗合血站建筑“希望之源、生命纽带”的高远立意。
4 交通流线
交通组织基于场地现状及出入口位置,遵循人车分流、内外有序的原则,结合各类人群及流线的行为特征,利用建筑体量的不同朝向分散和疏导各类场地流线及出入口,使其互相之间避免交叉干扰:
①西面裙房正对场地主入口,献血志愿者通过西面广场进入建筑,参与采血、咨询、志愿者活动等一系列相关功能;
②南面主楼主要涵盖检测、科研、标本、党建、办公等职能,并据此设置南入口广场,行政办公及科研服务人员由此进入建筑内部;
③北面则设置以大型献血车检修车库为主的辅助功能以及发血和货运入口。
④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位于中央场地的西南和东北。
5 功能分区
血站类的建筑主要功能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对外服务功能,包括供社会献血者活动的采血大厅、食堂,志愿者服务以及血液发放等;一类是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的实验、检测、行政、会议等用房;另一类是配套服务用房,包括厨房、献血车车库等。
基于需求,本次设计主要包括一栋16层主楼和4层裙房,以及相配套的辅助用房。三者分别位于场地的南面、西面及北面,相互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L型的裙房短边朝向城市道路,为公共对外部分,包括一层的志愿者接待大厅,和二、三层的采血和单采大厅。紧邻接待大厅设血库,血库设独立血液运输入口,并以专用电梯沟通一至四层的采血、制备,并通过通道连通北面的发血窗口。L型的裙房长边为辅助部分,包括一层车库和二三层的献血者餐厅和职工餐厅及厨房。
主楼为工作人员区域,设独立的门厅和交通核。五层至九层为各类实验室,包含标本制备、储藏以及酶免、生化、血型检测、核酸检测、血型研究等;实验室及设施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的规定,其中核酸实验室为P3级防护。十至十五为行政及示教培训等,包括行政用房、档案、中心机房等。十六层布置一个约300座的多功能厅。
图2 入口景观局部鸟瞰图
通过可持续设计、可再生能源、数字化、智能建造、新技术材料等多样化途径,赋予建筑设计更高的性能化目标。
6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体现血站项目特点,对外部分要树立服务社会的标志性意象,对内又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休憩放松环境。
场地入口处以叠水景观配合开放式的入口形式,门卫造型抽象体现了“手捧红日”的隐喻主题,共同构成充满希望而舒心友好的温和意向。
核心区域的景观设计则围绕建筑单体展开,结合规划结构与主题,提出“互补渗透”的中心理念,与“阴阳相抱”的规划思路相契合,力求为工作人员打造舒适美观、清新宜人的室外景观空间,使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当中有一处可以休憩放松的活动空间。
阳刚的广场硬地铺设与阴柔的休闲花园相间布置、彼此补充,奠定张弛有度的室外空间总体意向。同时,结合建筑本体退台式屋顶的景观空间塑造、侧面的绿化阳台以及角部通透跃层的绿景陈设,与花园的绿植繁花彼此渗透、交相辉映,梳理出多样化、多维度、落差式的景观层次,塑造出既精致宜人又具备极高参与度的整体场地景观形象。为了促进室内外绿色环境的相互渗透,主楼四层以上每隔三层设转角空中花园,将更多的阳光和绿色引入建筑内部,营造绿意盎然、气韵生动的现代科研办公环境。
7 城市之窗、生命纽带的建筑意象
建筑承载意义,由此建筑超越房屋的物理和技术实际状态。设计中,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为主框架,抓住血站建筑这一特殊建筑类型的独特内涵与核心灵魂,提出“城市之窗,生命纽带”的设计主题,着力塑造沿街建筑形象,力求赋予建筑震撼卓越的视觉体验。
图3 沿街透视效果图
建筑形体遵循简洁流畅、疏密有致的布置原则,以“南高北低”的整体造型思路为设计出发点,将南面高层主楼与西面、北面形成退台形式的裙房有机拼接,形成柔顺流转、昂扬向上的整体造型,营造既稳健庄重又独特生动,富于光影变化和错落的轮廓,迸发出独富魅力的生机与活力。主楼西面及南面的立面处理,以具象隐喻抽象,既暗合“城市之窗”的造型特征,又展现出本项目力求自我突破,营造区域新地标、打开城市东北“新窗口”的宏伟愿景。
一座城市的血站,是沟通生命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这是血站这一特殊建筑类型的最重要意义与核心灵魂。设计者选择以玻璃和环绕其上的横向白色铝板相结合,构成可塑性极强的立面基本母题要素,在完美契合绵延盘桓的建筑气质的同时,以隐喻的手法烘托和延续流转的立面意向,成功地将“生命纽带”这一设计主题和建筑灵魂赋予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