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任务设计策略探索

2021-03-07俞诸亮上海市上海中学

文化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褒禅山治学特色

俞诸亮 上海市上海中学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任务设计以落实教学目标。文章以《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阅读和补充阅读两个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并得出相关结论,使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最终落实教学目标。

在整堂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任务的设计一直是核心和重中之重,也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任务设计的成败,将直接决定一堂语文课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堂高中语文课,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教学,必然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任务的设计,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落实,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中,笔者将结合本人《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任务设计的策略进行探索,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设计。

教学任务,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更为具体而微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必须具备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不能够大而无当。只有建立在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因而,需要运用合理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任务设计。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则经典文言文篇目。在设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将其确立为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或者是感悟为人、做事、治学的道理。如果没有将这些教学目标,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进行转换,只是抽象地进行宣讲,那么教学目标是很难得以真正落实的。学生的学习也会成为对教师所宣讲结论的机械记忆,而不是真正理解,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脱离文本,向学生照本宣科,强调做事、为人和治学都需要“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才能成功。但实际上,作为高中学生,就学情来看,理解这一道理并不太困难,单纯地只是把结论教给学生并没有意义。因为这一结论,就普通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完全可以借助课本下的注释,以自学的方式来掌握。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是向学生叙述这一结论,王安石的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就很低,学生也会产生诸如“教材为什么要选入这样一篇小学生课文”这样的错误想法。可见,脱离了教学任务的落实,单纯而片面地强调教学目标,进行空洞地宣讲,害处是非常大的。同样,如果对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这一写作特色,只是简单而机械地向学生说明何为记叙部分,何为议论部分,两者结合共同说明文章主旨,学生也只是记住了这一结论,对课文的写作特色根本没有深入的理解。教学就会流于泛泛而谈,也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所以,语文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文本”,要“走进语言,去发现、去思考、去领悟”,“让学生理解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比接受结论更重要。”[1]

因而,教学任务的设计就很重要了。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更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一写作特色背后的形成原因,从而能够真正理解为何王安石作为一名北宋的大政治家,会提出做事情“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这样看似简单浅显,人人都懂的道理。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为了落实“掌握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由学生自行完成对各类文言现象和难词难句的总结和整理,为课堂上探究“写作特色”打好基础。其次,对于课文所揭示的做事、为人和治学都需要“志”“力”“物”三者结合的“理”,学生需撰写一篇读书评论谈谈自己的理解,这为课堂上通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领会文章主旨,感悟尽至深思的为人、做事、治学的道理”这一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语文学科教学,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很重要。如果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学生“参与度会明显提升,教学重难点易于突破,课堂效率也会显著提高。”[2]为了让学生理解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笔者从《游褒禅山记》一文在结构和布局上的总体特色入手,运用比较阅读策略,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游褒禅山记》与初中学习过的重点课文《小石潭记》进行比较阅读,明确具体要求是比较两文同样作为山水游记,在结构和谋篇布局上的差异。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以后,很容易发现初中所学《小石潭记》一文,记游部分的文字占据了文章绝大多数的篇幅,景物描写具体细腻,营造了朦胧凄清的意境,烘托出作者贬官之后的失意愁绪,可谓情景一体。比较之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同样作为山水游记,记游部分的文字和说理部分的文字基本各占一半,对景物描绘的文字篇幅并不多,写景的文字都是为说理而服务,并不是出于抒发情感的目的。

这一教学任务的设计,运用了比较阅读的策略,使学生对于《游褒禅山记》在结构和布局上的总体特色有了基本的认识。随后,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将比较阅读的教学任务继续深化,学生们提出了更有深度的见解。相比《小石潭记》景情一体,写景为抒情服务的写作手法,《游褒禅山记》的记游文字,证明了王安石是著名学者,为第四段论述“深思而慎取”的学理服务。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发现,文章景物描写部分和说理部分的文字,不能简单地使用“叙议结合”来一笔带过。实际上,这两部分的文字,有着极为细腻而章法谨严的对应关系。比如第二段中记游描写的文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与第四段中说理的文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严格对应,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又可以用来比喻做事、为人和治学达到的高境界。在运用比较阅读策略的基础上,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课文的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严丝合缝地一一对应。在《小石潭记》的对比和映衬之下,通过比较阅读和分组讨论,《游褒禅山记》的写作特色得以凸显。学生对于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也较为深入,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单向传达的观点,而是以教师设定的教学任务为抓手,通过自行学习达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从而得以落实。

随后,笔者又运用补充阅读作为策略,设计了另一个教学任务,请学生当堂阅读王安石另一篇著名的文章《答司马谏议书》,并总结归纳《游褒禅山记》写作特色形成背后的个人原因。这一教学任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无论是文章揭示的为人、做事、治学的道理,还是独特的写作风格,都与个人的品格和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无论怎样的文学作品,它们“都与作者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作者生活的形象表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作者生活深度对接。”[3]运用补充阅读这一策略,《答司马谏议书》一文让学生明确了王安石坚韧不拔、好学不倦、才敢卓绝、胸怀大志的品格,这些品格和他《游褒禅山记》一文的写作特色是分不开的。正因其好学,有高远的志向和追求,他才会对游褒禅山不能“尽吾志”如此感慨。才会追求人生道路上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通过这次教学任务的设计与达成,使学生对于教学目标——“领会文章主旨,感悟尽至深思的为人、做事、治学的道理”不是只有简单空泛的理解,而是真正理解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来阐述为人、做事及治学的道理。

综上,在《游褒禅山记》课文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比较阅读和补充阅读这两个策略,设计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借此落实了教学目标。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达成教学任务,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行比较、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基于一定教学策略之上,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对于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褒禅山治学特色
“大将军”的治学之路
语文“创课”需要反思意识
——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
从《明妃曲》和《游褒禅山记》出发探究王安石的学者形象
特色种植促增收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