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理论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效能提升探索

2021-03-07刘晓辉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场域育人思政

刘晓辉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但目前由于教师自身思想认识不足,学校改革滞后等原因,导致出现课程教学随意、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为改变这种局面,文章拟从场域理论出发,将课程思政的构建改革和教学改革统筹起来考虑,以创设符合新时代环境下的高校思政场域来带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提高和综合素养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如何在教育中将理想信念扎根于青年心中,为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话题。尤其是在以注重技能,看重实践的高职院校,在课程中注入思政元素,全方位进行思政育人就是当务之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结合场域理论,强化传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多方位育人功能,这对于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及其实现路径等方面热议不断,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课程思政”以来,各高校引发了探索课程思政 热潮,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梳理,明确现状,找出问题症结。

(一)“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具有填鸭式灌输倾向

虽然“课程思政”的本意是抓住教学进行思政改革,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方面,并未将其核心思想贯彻落实到位,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延续着几十年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即便学校硬性规定将思政纳入课程考核的内容中,仍存在部分教师填鸭式、单方面、片面性的思政教育模式。也有人认为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理论内容,讲授起来假大空、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考核方法死板单一”的固有看法等[1],这类思想的结果就是教学效果差,思政引导没成效,导致恶性循环。教授者的想法直接影响思政教学的效果,只有老师对课程思政这个问题从观念上转变过来,积极探索,才能使课程思政深入人心。

(二)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常被忽视

以往教学中,大部分高职院校里的专业教师往往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分割开讲授,不仅没让思政内容发挥到作用,而且在业务知识的对比下,思政内容更容易被忽略。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观念上,部分专业老师认为自己教学的重点还是在专业方面,思政教育知识是被要求的附加项,“功利性”地区分出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二是在自身知识储备上,由于思政教学能力的欠缺,教师不能够将思政内容与业务知识融合在一起,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授的始末;三、在教学评价上,学校对专业老师的考核评价集中在专业领域,在育人方面没有具体指标和要求[2]。

(三)课程思政多集中在课堂,形式单一

在传统教学中,思政育人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的。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给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将网络教育作为新方式使育人教育信息化至关重要。从现实的情况上看,大部分的课程思政仍集中在课堂教学上,部分教师专程选择在教室里完成课程思政部分的教学,思维固化地认为只有专门进行思政讲解,才能完成育人这个严肃的任务。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更愿意体验丰富的教学形式,在多样的环境中,更能掌握领会更多内容和知识。

(四)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课程思政”工作是近几年提出的,尽管研究的热情高涨,大多学校课程思政工作还是以教务处为主导,各科教师进行分别推进,没有形成一个协同育人机制。这就产生了如下问题:一是没有专门的课程思政课题组从教材和思政内容方面进行深度挖掘,科学构建分科目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二是如何统筹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关于如何建立起两者间协同的工作机制并没有相应规定;三是部分学校没有针对行政各部门如何协调做出明确指示,没有构建部门间协同工作体制来进一步确保“课程思政”工作向前推进。

场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场域理论从思政育人工作的四个方面展开,改变单一的灌输方式,适应学生接受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在教室、学团活动、校外实践和新媒体场域,根据各自特点,发挥各部分专长,创设特色课程思政模式,在思政育人方面共同发力,四大课堂场域协同配合,形成相互支撑的系统。

(一)巩固思政教育的第一阵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场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作为教师,要通过将思政教育关联进专业方向,用学生们身边的、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实例让学生在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思政的影响。也可从专业发展出发,将职业规划同祖国发展、命运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爱国情怀,使课堂思政深入人心,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提升。

(二)完善三全育人的教育体系——学团活动

学团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穿插进学团活动中,会将较为严肃的专业教授转变为活泼有趣的集体互动,一方面学生们更愿意参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育人效果的提升。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配合,组织活动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讲座等,不仅能发挥学生专业上的专长,又能促进思政成效。

(三)拓展素质锻炼基地——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场域作为第三课堂,在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与能力的同时,还能通过实践,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根植到大学生心中。因此,在与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合作的同时,要共建一些红色活动、红色项目,在专业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时,构建和合作特色专业德育基地,将专业上的榜样故事、行业的发展兴衰与思政联系起来,以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培养。

(四)引入新时代的交流方式——新媒体教学

把新媒体教学场域作为第四课堂,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是加速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如今的大学生是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针对现在大学生吸收知识碎片化的特点,我们要学会用他们喜欢的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和思政引导。

场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课程思政效能提升路径与策略

根据上述的四个课堂场域,我们要从如何发挥思政效果最优出发,协调各场域作用,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进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这个最根本的教学目标。

(一)创新 “交流·互动”式课堂,提升学生主体意识

改变现有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课堂讲什么,怎么讲,都由学生说了算”。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访谈、匿名投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所在,知道他们的困惑处有哪些,明白哪些方式是他们喜爱或者抵触的,这样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们的主体意识,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丰富学团活动,协同合作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要发挥好第二课堂学团活动的作用,仅靠学工和教师无法完成,需要学校各行政部门的相互协作,只有从学校顶层将课程思政通盘考虑,强化育人功能,用思政工作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协调其各方面力量,才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格局,真正实现三全育人[3]。

(三)拓展校外实践,在体验中促进价值认同

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感悟是最为深刻的,而高职院校正有这样的优势。鼓励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习锻炼,以社会为课堂,让学生通过在校外的活动体验巩固知识,认识世界,完成对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升华和掌握。然后再回归教学,强化思政认知。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引导大学生达到理论、思想和行为认同的高度统一[4]。

(四)运用新媒体教学,创新多样化课程思政

如今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平台很多,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高职院校在思政教学上,可以借助这些平台,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思政内容,通过直播、推文、互动等方式,加入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创新教学,这样不仅能改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更能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思想,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增强大学生对于教育教学的认同感,将思政内容和理念传播进学生心中。

猜你喜欢

场域育人思政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