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021-03-07赵艺玲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纪录片跨文化文化

赵艺玲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频繁,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并且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在文化产业发展新时期,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业界的努力,中国纪录片行业实现了蓬勃发展,一批批精品纪录片在塑造独特文化品牌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魅力,引领世界文化新风尚。中国纪录片在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同样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构建民族新形象的重要使命。中国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发展环境,随着传统媒体的不景气,中国纪录片也陷入了发展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与文化市场的娱乐化、收视率至上等发展理念有一定关系外,与纪录片自身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新媒体时代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如何通过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高我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家化,是当前每一位业内人士都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当前中国纪录片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存在的问题

(一)题材选取较为落后

在当今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越来越体现出“内容为王”的趋势,本土化的纪录片能否受到世界其他地区受众的接受和认可,与纪录片本身的题材选取有很大关系。但我国纪录片从诞生以来就受到传统载道观的深刻影响,在纪录片的各类题材中,只有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受到广泛推崇,并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尤其在国际化题材纪录片的生产方面十分匮乏,虽然近几年由于国际纪录片市场的不断繁荣,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目前仍然存在年产量低、题材有限、取向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一方面我国历史人文题材的纪录片比较集中,但反映当前新时期社会面貌的、适合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文化传播的纪录片并不多。其次,由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我国自然环保题材的、反映本土多样化动植物风貌的纪录片比较稀少,而此类作品是世界市场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叙事结构较为落后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具备一定艺术性表达的能力,优秀且生动的叙事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呈现纪录片内容。但由于文化发展的环境不同,中国纪录片的叙事表达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存在明显差别。我国记录片的节奏一般较慢,镜头层次不够丰富,比较注重作品文化内涵的表现,当受众无法与之产生文化共鸣时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此外,由于国内纪录片市场的发展一直以来比较缓慢,导致国产纪录片的生产技术和叙事技术等都缺乏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就会与国际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国产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力较差。而国际上许多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大都比较注重叙事手法的不断丰富和创新,在叙事上注重悬念的设置、人文情怀的表现以及高潮的引入,这些方面都是国产纪录片比较欠缺的部分。

(三)发展理念较为落后

我国在促进纪录片发展时反映出理念落后的问题,首先,所使用的大都是中国思维、主要针对国内市场进行产品生产,缺乏跨文化发展的理念。其次,专业化生产体系也不够健全,有关制作、销售、传播、版权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也比较缺乏。此外国家和市场对纪录片生产的资金支持明显不够,当纪录片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时生产者的创作积极性就会下降。

优秀纪录片的生产往往需要事先投入大量资金,尤其是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更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再加上变现周期一般较长,导致投资人往往不愿进行投资。而且,我国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成熟,导致许多记录片尽管投入大量资金但最终呈现出来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政府基金和市场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也较低。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究

(一)挖掘特色文化内容,讲好“中国语言”

想要全面提升国产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作用,就必须实现本土化内容的呈现与国际化思维的有机结合。近几十年来,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工作明显落后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许多国家对我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缺少更加客观的认识。因此我国纪录片的生产要充分结合当前繁荣的社会风貌,努力将最真实、最全面的中国社会展现在世界受众面前。

要挖掘特色文化内容,利用我国丰富的自然风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满足世界受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以及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有关这一方面我国已经生产了一批比较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作品很好地将“古”与“今”,“中”与“外”等多种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并实现了用食物的方式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也引起了许多受众的追捧。

(二)拓宽传播路径,进行产业化发展

传统媒体时代国产纪录片的传播路径一般比较单调,大多数纪录片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进行呈现,少数纪录片能够在电影院进行放映。这些纪录片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无法形成一个多元化传播环境,因此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而到了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涌现,这也为国产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传播路径,同样也为国产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的纪录片导演应努力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构建出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全媒体平台。加强纪录片产业化发展中的人才培养,以及对现有制作人员进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中外交流的机会汲取国外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后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产业化发展方向是国产纪录片加强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必经之路。努力将纪录片生产的创作、拍摄、加工、营销等环节聚集起来,进一步降低整个制作过程的成本消耗,在良性竞争中不断创新纪录片制作工艺,提升我国纪录片的整体竞争力。此外还要在发展过程中融合多种媒体形式的传播力量,构建核心竞争力。

(三)瞄准国际化发展方向

首先,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存在非常大的差别,例如受众人群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存在差别,纪录片的文化内涵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纪录片导演在进行纪录片制作时,要在保留本国文化底色的同时遵循国际化的惯例,例如许多国外纪录片团队在进行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制作时由于缺乏比较丰富的文化背景了解,反而能够以第三者的视角比较客观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元素,这些作品在国际市场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我国纪录片也应该瞄准国际化发展方向,积极借鉴国际优秀纪录片的制作优点,并将本国文化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入。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冲破刻板印象、缓和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有效途径,我国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可以与许多国际制作团队开展合作,形成中外联合的纪录片合作网络,形成一种“共同视角”,解决本土化文化纪录片在其他文化环境的当地化问题,进一步提升国产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随着纪录片市场的国际化,纪录片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展示自身文化风貌、传播文化内容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我国纪录片行业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实现了明显进步,越来越多的精品纪录片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和关注,在未来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纪录片更要不断提升自身质量打破文化传播的壁垒,实现树立中国形象和市场化发展的双重目标。

猜你喜欢

纪录片跨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