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景化传播
2021-03-07巩妙音西北大学
巩妙音 西北大学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阐释和传播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一个跨学科的重要议题,关系到人文意识形态的构建、城市形象营销的谋划甚至人们的生活形态等。“场景”作为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载体重构了其价值阐释和传播的空间场域,推动了其价值的“再发现”。文章以西安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剖析场景化传播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发生作用。
西安城市的传播学解读
(一)西安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
国际上“文化空间”被定义为:“一个可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Edward W.Soja)著名的“第三空间”理论解读了媒介对于文化空间的再造。“第一空间”指城市中建筑物、街道等物质实体;“第二空间”指在广告和影视作品中的想象性空间;“第三空间”是“三元组合概念:空间时间、空间的再现与再现的空间”。传统与现代文化空间理论的对比,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文化空间生产的内在机理,即爱德华·索亚所指涉的三元组合的“第三空间”理论,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统一复合体,新媒介的新型技术元素和传播模式在空间中不断扩展边界,进行了文化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网络短视频平台中,在社交需求和功能创新驱动下,随着智能手机基础用户的裂变增加,现已形成了“全民生产”的势态,个人现实生活与媒介中构建的空间形态也深度互嵌。基于城市宣传、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短视频逐渐成为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载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有关城市文化的短视频也相对更容易引流和变现,赋予了如西安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名城等这些文化空间以新的社会意义与商业价值,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即对于文化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
(二)作为主流文化符号载体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包含了两个层面:意识文化原初价值完全消失的文化遗产,如废弃的庙宇、建筑;二是原初价值部分得到保留,该文化仍是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内容,如某一种语言的使用或某一种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人类历史和智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常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可以说,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的构建史就是人类社会主流文化生态的创造史,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社会及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正如西安在新媒体时代中所展现出的历史与传统碰撞出的魅力以及所带来的经济价值,都是基于该城市厚重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依托其优越而不可代替的城市文化符号,比如基于历史文化的艺术符号,基于建筑和美食的感官符号,基于电影和电视的影视符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场景化传播模式的裂变和推演下,是对于文化载体进行创生意义构建的时代性文化现象。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文化实体,在新的媒介生态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并将其重构为一个新的文化统一体和新的社会人文生态圈。
场景化传播——一种结构性重构的传播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以移动媒体用户数量超过PC端用户为标志,场景的概念以一种核心要素身份被嵌入到移动媒体中,就此开启了移动传播的新思维,其被认为是“移动媒体的新入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像人类的器官一样不可或缺,数字化生存势态更为凸显。近年来,以场景为核心概念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和联融,在当今的传播学研究中的引用度与日俱增。
网络短视频在技术层面进行APP众多功能的叠加以实现用户的场景化应用,在内容层面通过剪辑、滤镜等进行场景化修饰,在用户连接方面努力塑造大众对于特定场景的认同和向往。这种场景化传播模式试图聚合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多方共同作用以最终实现对特定圈层有意义的重构。不得不说,以场景为核心的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是非常成功,实现了资本和技术的新突破:其生产了大量的新工作形态和价值模式,改变了很多传统行业的业态,产生了更为丰富以及贴合大众的新闻传播模式。场景化的演绎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缩短了流行的引爆周期,推动舆论和公众话题的引导。
有研究者认为,“短视频生产对地理空间有着更显著的依赖,并反过来不断赋予空间新的属性,甚至覆盖了原有空间的各层指涉”。人们对现实空间的修饰和渲染,赋予了不同空间不同的呈现表征,而这些空间也作为一种媒介将潜在圈层的人在虚拟空间里进行了汇合。这种空间的生产和叠加,重构了不同圈层及不同文化表征的空间。
在新媒体中话题量和流量都比较高的城市西安,也是集资本、政策以及个人一种权利关系的体现、磨合和重新构建,我们应该强调经济、政治和社会在这种权利关系背后的作用。比如西安的一些城市景点,突然变成年轻人的“打卡”圣地,五湖四海的人来西安参与“摔碗酒”等传统风俗活动,以及“大唐不夜城”仿古文化步行街和“中国年·最西安”大型文化活动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对于物质文化遗存的“重新发现”,同时,因其叠加了新的经济、社会和关系意义,也是一种权利关系的体现。就是说,空间既是权力争夺的物质场域,同时也是权力运作的媒介载体,而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权力的空间化”实现的。
断裂与断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传播的困境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城市过去的社会意义系统,而场景化的传播模式让过去与现在、让历史遗存与今人今事以一种很高的沉浸度和良好的体验感交织互动,这个统一的系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融合进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实体物质遗存所承载的知识和情感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联结着过去和未来,历时性内容在共时性的现实中影响着人们对于个人、城市的认知和情感,也重构了城市的人文生态和发展路径。所以,在新媒体高度侵入的时代,多方位多视角的的阐释和传播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作为寻找家园的人类的内在驱动力的体现,也是研究当下媒体和城市啮合的题中之义。
城市文化遗产在价值阐释和传播过程中存在德布雷讨论的危机。德布雷指出现代社会“共享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感受共同的历史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可移动的领域越来越大,而历史意识领域却越来越小;技术联结越来越强,象征性的联结却越来越弱”,因而引出真正的危机是人类文明遭遇的关于传承的危机。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城市文化遗产的解读不断重叠,但是对于文化遗产价值呈现出一种认同的断裂,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丰富而多样,但是科学性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信息却难难以避免认知的断层,这就是有关传承的危机的一种体现。我们应该以人为核心,构建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从公众的视角出发,回到人民中去,培养全民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自觉性,并且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空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解读都应结合当代传播技术手段和人文生态,创造以核心价值为体系的沟通交流平台把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联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