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2021-03-07方轻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哲学部
方轻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哲学部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以前为了更快发展而不重视生态环境的行为已经不再出现,党和国家也越发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企业依法取缔,只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文章以文化传承的视角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以此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步。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理念发展重大进步的表现,是人类为了建设和保护美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各项成果的总和,是反映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目前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成为各地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不同的地区拥有着不同的区域文化,如果能够将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不仅能够发扬文化中的精髓,从而起到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进步。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尤其是我国的西部以及其他较为干旱的地区,本身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就少,加上天气干旱雨水缺乏,植物的存活率较低,其次还要遭受人类无休止的资源开发,导致水土流失情况加剧,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是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细粒(粉粒、黏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土地沙化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地区,或者临近大沙漠地区及明沙地区,这是由于自然原因所造成的。然而实际情况是随着人类资源开发的加剧,一些原本植被茂盛、雨水丰沛的地区,也开始面临着土地沙化的威胁,尤其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过去人们为了大力的发展经济,对于树木无节制的开采,破坏了森林原本的生态平衡,并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最终使得土地裸露,土地沙化现象频发。
(三)大气污染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汽车的使用率急剧增加,大量的汽车废气排放增加了空气污染。其次是农村的秸秆燃烧、工业废气的排放等,都超过了空气所能净化的最大限度。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也进一步扩大,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总有一天大气上空会失去遮蔽,人类的安危将受到带有危害的强紫外线的影响。
(四)资源紧缺
资源紧缺也是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问题,各类自然资源经过了多年的开发,资源面积已经缩小,尤其是森林、水域面积,常年禁受着过度开发。其次是煤炭、矿产等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地球经过数百万年才积累而成,却被人类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开采殆尽,是目前生态保护必须重视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历史文化传承由来已久,经过几千年的优秀精神文化支撑着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文化主要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衍变而来,渐渐发展成为能够代表一定特性的文化内容,这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地方习俗、方言、人文环境等,都是一种地方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很多的文化都在逐渐的消失,例如一些传统习俗。以前在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像端午节赛龙舟、重阳节登高等,现在除了一些特定的区域,其他地方基本上已经消失了,这就导致人们对于传统习俗的遗忘,文化传承自然也就受到了阻碍。
文化传承的本质含义就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正好不谋而合。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重新焕发生机,还给人们一个美好生活家园,这是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传承是对精神文明的继承,丰富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两者互相结合,才能保证人类文明持续性的发展下去。也正是因为考虑到两者之间的配合性,才会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由此可见,在对生态文明进行建设时,将文化传承纳入到考虑之中,既是现在对于文化传承的要求,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
在文化传承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样,都是目前国家建设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而文化建设则是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撑。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同时兼顾文化建设,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发展文化产业
传统的产业以重工业为主,例如煤炭、钢铁等,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废气、废水,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虽然国家已经在大力的进行整治,但长期的积累下来,整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成果,因此产业的升级转型才是首要选择。为了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发展,可以大力的发展文化产业,结合地方的文化特点,创造最佳的效果。首先地方要对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寻找出最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例如在一些革命老区,就可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经济,而一些历史悠久有着著名历史文人的地区,则以人物及其事迹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主要就是以旅游业及特色文化产品为卖点,发展方式不需要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是最为理想的发展渠道。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人们来旅游的同时,能够认识到当地的特色文化,达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
(二)生态保护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依靠多种生态资源,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从而形成绿色发展的快速渠道。对于地区原有的林地、湿地、河流等自然资源,进行整合与划分,符合治理标准的区域就进行保护,自然资源损坏严重的就要重新进行整治,还大地一片生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与学校或者一些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捡垃圾等活动,向学生传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公益活动,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生态文明资源,开展一些小型的旅游项目,达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目的。
(三)注重人本精神
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区别于农村被绿水清山环绕的生活环境,城市都是建筑在钢铁丛林之中,如何为城市居民增添温度成为了现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在此之前由于物质条件匮乏,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并不高,但现在居住地的绿化环境成为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这也在督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河北省宁晋县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例,其提出了“凤凰居所”的概念,主要就是来源于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以打造“安宁晋福地,美丽凤凰城”特色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城市特色的打造。比如在城市绿化的建设过程中,将凤凰图腾融入其中,使得城市的居民可以直接感受到凤凰文化的熏陶;其次是在城市标志物的设计上,运用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手法进行设计,使得当地特色与传统文化之间实现完美融合。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宁晋县以凤凰作为城市图腾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打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表现,其很好地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融合,还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值得借鉴学习。
(四)保护老城区,培养文化人才
一个城市最能体现其历史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历经时间磨难仍然屹立不倒的古建筑,这也是最能看出文化变迁的所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设,原有的建筑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最终的结局就是被新兴建筑所代替,而历史的痕迹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显然是不符合文化传承的观点的。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城市文化的保留,对于一些老旧的、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可以划分区域进行保留;以及不同的区域之间设定其自身的特色,各个区域相互连接,共同组成城市文化圈。同时培养专业的文化保护人才对其进行管理,促进城市间新旧建筑的和谐发展,这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所信奉的就是顺应自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顺应天时的典型表现。那么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样也是从古流传至今的文化精神。因此秉承着文化传承的理念,在现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样要做到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坚决摒弃。把工业发展转向精细化、生态化的模式,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稀有的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杜绝以往为了经济发展“竭泽而渔”的错误开发方式。而文化传承的重点在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寻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措施。其次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能够沉下心来学习的寥寥无几,这也导致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漠视,十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形式,为环境与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文化建设则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两者缺一不可,而要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机融合,不仅需要规划者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每个人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的提高,只有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才能真正做到既保护了环境,又传承了文化。当然,文化传承的途径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有待发掘,将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文化底蕴之间相互结合,才能打造出最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并不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