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形式动词研究述评

2021-03-0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词组日语语义

戴 丽

(1.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2.延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形式动词,顾名思义,是“形式上”的动词,它不具有实质意义,只起语法作用。有关日语形式动词的探讨始于20世纪初,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山田[1-2]、松下[3]、時枝[4]等。之后由村木[5-6]扩大研究范围,对非典型形式动词(1)村木将传统的形式动词称为“典型形式动词”(典型的な形式動詞)。本文采用这一说法。——功能动词(機能動詞)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功能动词主要是指诸如词组“誘いをかける”“連絡をとる”中的“かける”“とる”等动词。这些原本具有实质语义的动词经过语法化,作为功能动词在“名词+助词+动词”结构中使用,其语义虚化且只具有语法功能。但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与同为“形式的词”且受到重视的形式名词不同的是,学校语法教学中对形式动词却鲜有提及。因此,针对这一类动词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引发日语教育者对其的关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日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形式动词的概念及其发展脉络进行概述;其次,重点梳理功能动词的相关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并指出先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尝试从新的角度对日语形式动词进行界定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展望,旨在为形式动词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日语形式动词的概念及其发展

日语形式动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围绕“する”“ある”“なる”等实质意义较为抽象的典型形式动词展开;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功能动词的发展。

(一)典型形式动词的概念及其发展

“形式动词”“形式用言”等术语最早见于山田孝雄的著作。山田首先提出了“形式用言”[1]312这一概念,并指出形式用言没有语义,只起语法作用,与具有实质意义的词一起使用才能发挥其功能。(2)汉语为笔者所译,下同。形式用言又分为动作性形式用言(即形式动词す)、纯粹形式用言(あり)和形状性形式用言(ごとし)。其中形式动词只包括“す”这一个词,可以接在体言(罪す、心地す)、动词连用形(欲りする、尽きする)、形容词(軽くして)、副词(かくすれば、とすれば)等词的后面,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

松下将动词分为本动词(即实意动词)、代动词、未定动词和形式动词四类,并指出“形式动词是无实质意义,只具有形式意义的动词”[3]272,需要通过其他成分来补充实质意义。根据实质意义的补充类型,形式动词又分为补助动词(歴史を研究する、歴史の研究をする、舟に乗ってみる、喜び申す)、接头形式动词(得こそ言はね、打って変わった態度)、寄生形式动词(すると)3种。与山田相比,松下对形式动词范围的界定相对广泛。二者都将形式动词看作是与实意动词相平行的概念,对其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分类、活用等方面。

時枝则认为不需要将形式用言和实意用言特意区分开来,强调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为形式动词,指出“概念内容极其稀薄,需要补充实质内容的动词”[4]80可认定为形式动词。如“する”“なる”以及“なす”“いたす”“もらう”“くださる”“あげる”“やる”“給ふ”“申す”“あそばす”等。此外,与山田不同的是,時枝将“ある”作为只具有表达作用的助动词来看待。

综上,3位学者对形式动词的认定范围虽有差异,但从各自的概念定义中可抽取出很大共性,即形式动词缺乏实质意义,只具有形式作用,需要和实意词一起使用来补充其语义。山崎提到了“ている”“てある”[7]172等形式动词表示动作作用的持续性、结果存留等“形式性、补助性”以外的语法功能。其虽对此前的研究有所补充,但并未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大塚从日语动词形式性的角度出发,在梳理山田、松下、時枝等学者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他指出,由于先行研究只围绕语义层面展开,只停留在指出“形式动词需要补充语”这一事实的阶段,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补充语以外的各成分之间、句子整体所表达的意义等方面的考察语焉不详。[8]12此外,他对“‘なる’和‘いう’是否应该作为形式动词”这一问题展开探讨,认为需要从语义层面以外的统语论角度进一步确认。大塚认为形式动词只有“ある”“する”“なる”3个,且其形式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ある”>“する”>“なる”。[8]15可以说,大塚对日语形式动词的相关研究是近年来少有的从更全面视角审视典型形式动词这一范畴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典型形式动词主要限于“する”“いる”“ある”“なる”等不具有具体动作意义的动词,接在动词或形容词连用形之后如“みる”“いく”等表示辅助意义以及如“あげる”“もらう”“いただく”等具有敬语意义的动词。

(二)功能动词的研究及其发展

功能动词是对典型形式动词的延伸。村木阐明了形式动词和功能动词的关系,认为典型形式动词是完全没有实质意义的,而在其周边还存在着诸如“連絡をとる”“ショックをあたえる”中的“とる”“あたえる”这样的实质意义虚化的非典型形式动词,即功能动词。[9]224

日语学界对功能动词(“機能動詞”)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术语源自德语“Funktionsverb”,由岩崎首次使用。岩崎从功能动词这一新视角重新考察了“…(を)する”型动词,并将功能动词定义为“具体实质意义几乎空洞化,只单纯地具有语法功能的动词”[10]84,认为在“…(を)する”结构中,“(を)する”只起纯粹的语法作用,其意义由与之相结合的体言来承担。岩崎为“…(を)する”型动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村木[11-12]等一系列有关功能动词的研究成果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这类词的特点。村木将功能动词定义为“(在词组中)由名词承担实质意义,专门起语法作用的动词”[6]203。这些功能动词皆以“名词+助词+动词”的“功能动词词组(機能動詞結合)”结构出现。其中的动词语义虚化,只起构成谓语的语法作用,只有和前面的名词相结合才具有具体意义。村木从构成要素、判断标准、表现形式、语法功能等角度对功能动词及词组进行了考察,并指出:在形式上,功能动词同普通动词一样,作为句法结构的关键词发挥作用,而在意义上,词组的重心则移向名词。功能动词词组的名词多为动作性名词,包括动词的连用形(誘いをかける)、サ变动词词干(警戒をあたえる),还有状态名词(平和を保つ)和现象名词(包括自然现象(煙が立つ)、感觉现象(味がする)、生理现象(汗をかく))等。根据场景和语境,诸如“客がある”“お茶にする”这样的短语也可能成为功能动词词组。村木还分别从体(使动相、终结相、实现相、继续相、反复相、强意相、缓和相)、态(被动态、他动使役态、使役被动态、基本态)、情态的层面探讨了功能动词的语法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动词理论将介于自由词组和惯用词组之间的“名词+助词+动词”结构规定到一个概念范畴中,拓展了形式动词的外延,推动了形式动词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有关形式动词研究的主要成果

有关日语形式动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する”等典型形式动词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如張麗以“XをYにして”句型为对象,考察了“して”脱落的条件。[13]29-38大塚则通过对形式动词“する”构成的表示引用的“~とする”句型与实意动词“いう”(3)松下将“~という”中的“いう”作为形式动词。但大塚认为 “いう”不是形式动词。此处是大塚延续其观点进行的后续研究。构成的“~という”句型进行比较,考察了“~とする”的语法意义。[14]由此可见,这些研究往往将形式动词放在某一个固定句型中进行探讨,这样的研究更像是对某一句型的考察,因而相对缺乏普遍性。另一类研究是基于功能动词理论框架下的研究。相较于典型形式动词,功能动词能产性高、内涵更丰富、立体感更强,因而可供探讨的层面也更多。以下从研究角度进行分类梳理。

(一)有关功能动词本体的研究

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有关功能动词本体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神田[15]、中溝[16-17]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中。

也真是奇怪,有些事情,苦思冥想往往找不到解决的途径,一旦放松下来,甚至把它撂在了一边不去管它,头脑中或许会一瞬间跳出一个天才的解决方案。此时,在与“诗的妾”打情骂俏的短信中,一个想法突然在高潮头脑中清晰起来。高潮有些兴奋,站起身来,拍拍屁股,真的冲着湖面,大叫了几声。湖对面的那流浪青年停下练唱,用中气十足的嗓音对高潮喊道,不服气啊哥儿们,有本事你也来段海豚音?

神田考察了“動作主体Xガ対象Y二AヲBスル”句中的“AヲBする”型功能动词词组,通过分析动作主体意志性与“AヲBする”结构中A之间的关系论证了“Bスル”的他动性强弱问题。此外,神田认为在功能动词词组中,动词和名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将其称为“可构成词组的动词(連合形成動詞)”[15]58。

中溝从与名词共起的角度考察了“至る”“達する”两个功能动词在表达实现义时的异同,指出作为实意动词时“至る”注重“经过、过程”,而“達する”着眼于“达成之后的结果、状态”,这使得两个词各自表功能意义时侧重点不同。中溝引用“中心义”的概念,重点考察分析了表反复义的“繰り返す”“積む”“重ねる”3个动词作为功能动词使用时,从中心义到功能动词义之间连续性发展过程中的异同,为学习者明确类义功能动词之间的异同提供了研究范本。

(二)有关功能动词语法的研究

态是语言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语法范畴。村木在探讨功能动词的态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尽管例词丰富但也相对缺乏细致性。之后出现了较多的基于其理论框架的个案研究,如小山田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表被动的功能动词的特征。其以“あつめる”“くらう”为例,分析了二者作为功能动词使用时在分布情况、前接名词特征及自由度、直接被动的类型、感情色彩等方面的不同,细化了对表被动的功能动词及词组的考察。[18]

同样,从态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还有朱薇娜。基于功能动词句和对应的基本动词句之间存在的不同,朱薇娜对二者进行了对比。以“与える”“加える”“かける”与对应的能动句、“受ける”“浴びる”“こうむる”与对应的被动句作为研究对象,论证分析了功能动词句和相对应的能动句、被动句在语义、统语方面的不同。[19]通过比较,细化了基本动词句和功能动词句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之间存在包含、逆包含、对应、部分对应、补充、不存在对应的动词句等6种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动词的特征和作用。当然,朱薇娜从态的角度考察和分析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功能动词还有待于扩大考察范围,从其他语法角度继续挖掘。小山田与朱薇娜都将研究视角延伸到句子层面,为功能动词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

佐藤对已有的功能动词理论体系做了新的梳理,并从体、态、情态三方面补充并完善了村木没有涉及的功能动词,如“(影響を)吸収する”“(影響を)残す”“(影響は)消える”等,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功能动词的框架范围。[20]此外,佐藤认为形容词也具有功能性,并提出了“功能动词性的形容词(機能動詞的形容詞)”[20]这一概念,扩展了“功能性”的范围。虽然佐藤所补充完善的词符合功能动词体、态、情态等方面的语法特点,但是这些动词的语义虚化程度普遍不高,反而淡化了功能动词在语义上的基本特征,因而使功能动词体系显得庞大和繁杂。

(三)日语功能动词和汉语形式动词对比研究

语际间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全方位地把握某种语言现象。汉语中也存在形式动词,它与日语功能动词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相关的汉日对比研究的学者有杨华、朱薇娜。

杨华从形式动词(4)杨华的“形式动词”基于功能动词理论框架之下。此处为与原文保持一致,沿用“形式动词”这一术语。的概念、语法意义以及形式动词词组特点等方面系统地对比并分析了汉日两种语言中形式动词的特点,指出两种语言中的形式动词都具有典型和兼用之分,尤其是兼用形式动词内部语法化不均衡,具有连续性。[21]从词组的构成来看,日语中与形式动词相结合的成分多为动作性名词,而汉语中则多为动名兼类的名词。在语法方面,日语中的语法被动态与词汇被动态有明确的区分,而在汉语中二者的界限比较模糊。与日语相比,汉语语法上的态还处于未分化状态,因此在把握形式动词的态的意义时,要关注形式动词本身所具有的词汇特性。两种语言中表示体意义的形式动词都比较依赖其词汇意义。但从情态的角度来讲,日语形式动词主要体现主体的愿望、意志等,而汉语形式动词主要表达主体的意志、命令、评价等。

朱薇娜主要对日语功能动词句和汉语形式动词句做了比较。从语法化的观点来看,汉语形式动词实质意义稀薄,语法化程度较高。而日语中功能动词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被“漂白”,其基本语义依然存在,因此语法化程度相对较低。从多义性的观点来看,与功能动词共起的名词经历了从实意名词到动作性名词的抽象化过程,是基于隐喻的意义扩张。这是日语功能动词和汉语形式动词之间的根本区别。此外,汉语形式动词具有标记前置目的语的作用,而日语功能动词则不具备这种功能。

从以上可以看出,杨华和朱薇娜的研究为汉日形式动词对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对汉语形式动词的认定。杨华将“由具有动作性的目的语承担词汇意义,动词本身实质意义虚化”的动词都看作是形式动词,其范围相对比较宽泛。而朱薇娜所说的汉语形式动词是基于朱德熙中对形式动词的认定,只包括“加以、给予、给以、予以、进行、作”6个词。李桂梅指出:“(汉语)形式动词的成员相对封闭,但不同的语法学者确定的范围差异很大,从一个到几十个不等。”[22]3可见,二者对汉语形式动词的认定基于不同的标准,因此,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

(四)日语功能动词的习得研究

由于汉日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因此将以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作为考察对象的研究居多。岡嶋认为功能动词词组中的事态性名词多为汉语,因此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比较有利。[23]就误用特点而言,借用日语中不存在的汉语名词、对事态性名词的直接活用、使用不恰当的被动用以表达心理作用等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特有的误用现象。宋沛昱针对日语功能动词的习得提出了以下建议:讲授者要提示学习者注意功能动词词组类义表达、与汉语同形异义词的语义和词性的偏差等问题的同时,可参照学习者的母语使用情况,在教学中导入常用功能动词词组。[24]类似研究还有黄叢叢[25]的相关研究。由于历来日语教学对形式动词的关注度并不高,因此对形式动词的定位以及讲授策略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五)国内日语学界对功能动词的关注情况

国内日语学界对日语形式动词的关注相对较少,相关的研究者主要有冷铁铮[26]、赵福堂[27]。这些成果基本都是围绕典型形式动词的介绍性文章,此处不再赘述。

范崇寅将“機能動詞”直译为“机能动词”,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功能动词的相关理论,并对日语功能动词词组与汉语形式动词词组的结合形式、结合的牢固性以及语法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28-29]以功能动词为对象的研究目前检索到袁嫄[30]、舒涵[31]、傅梦菊[32]3篇硕士论文。其中,袁嫄从“被动态”“使役态”“相互态”三个方面考察分析了功能动词的语法功能。舒涵从日汉对比的角度考察了两种语言中的形式动词的异同。傅梦菊使用了“机能动词”这一术语,以日语中非对格型的机能动词结合(“N-Vがする”)和与之对应的普通动词词组(“NがV”)为中心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考察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特征,从事物认知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综上所述,历来人们对形式动词的关注不够,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而已有的研究则以论文居多,缺乏全面系统性的研究。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尽管增速缓慢但呈增多趋势,这表明人们对形式动词的关注有所提高。

三、形式动词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中的不足

典型形式动词范围较窄且用法一般较为固定,故而缺乏能产性。与典型形式动词相比,功能动词主要由动作性较强的实意动词经过语法化而来,因而能产性高且比较活跃。与此同时,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功能动词理论中存在着若干问题和不足。

首先,村木列举了大量的功能动词。同为功能动词,但语法化程度并不相同。例如“交渉を付ける”中的“付ける”,完全失去了实质语义,而“取り調べを受ける”中的“受ける”则还保留并发挥着词汇语义。此外,“努力を続ける”中,不论是否前接名词“努力”,“続ける”都不具有具体动作意义,只表示“动作、作用的过程性持续”。村木中对这一问题有所提及,但并未详细分类探讨。对此,有必要对不同语法化程度下的功能动词的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功能动词语法化的程度。其次,功能动词词组中的前接名词包括动作性名词、状态名词、现象名词,甚至“客がある”“お茶にする”这样的短语在特定语境下也可能成为功能动词词组。可见,村木的功能动词及词组的涵盖范围相当广泛和庞大,正如朱薇娜指出的“村木中混杂着各种不同层面的功能动词及词组”,因此,反而使人难以把握功能动词的最个性化特征。最后,在诸如“見当を付ける”“気を付ける”这样的词组中,“付ける”没有实质意义,只发挥语法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根据村木对功能动词及词组的认定,“見当”“気”等名词既非动作性名词,也非状态名词和现象名词,对于这样的动词及词组该如何看待和认定,村木中并没有提及。

(二)对形式动词的新思考和展望

在此我们尝试从另一个视角对日语形式动词进行思考。提到日语中的“形式上”的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形式名词。形式名词是指“こと”“もの”“ところ”等失去实质性意义、只在形式上使用的名词,是日语中具有重要个性化特征的一类词。“形式名词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其他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结合才能构成句子成分”[33]56,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形式上”的名词。陈明霞提出,日语中也存在与形式名词具有类似功能的动词[34]15,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进行术语上的借用,称其为形式动词。虽然陈明霞并未就此问题展开深入论述,但这一提法为我们对形式动词的重新认识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形式名词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由实意名词经过语法化而来,语义基本被“漂白”;(2)失去独立性,需要与其他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组合使用构成句子成分;(3)整个结构的语义由前接成分承担;(4)使前接成分名词化。根据形式名词的形成、统语及语义等方面的特征,与上述几点相对照的动词亦可称为“形式动词”。以“連絡を付ける”为例,其中的“付ける”:(1)由实意动词“付ける”经过语法化而来,语义基本被“漂白”;(2)失去独立性,需要与其他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组合使用构成句子成分;(3)整个词组的语义由前接成分承担;(4)使前接成分动词化。

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基于上述和形式名词在形成、语义、统语等方面的对照关系对形式动词进行认识和界定,即“失去实质性意义,只在形式上使用”的动词,具有使前接成分动词化的功能。

动词是日语各类词中最为活跃的类型,而形式动词由于“失去实质意义,只起语法功能”这一特点处于比较特殊的位置,与实意动词相比,受到的关注并不多。因此,针对形式动词还需要进一步审视和探讨,围绕它的研究还留有空间。

此前的研究多强调形式动词词组中名词和动词的各自特点,缺乏对词组内部的动词和名词的互动关系、形式动词的使用条件、生成机制等方面进行考察。已有的研究也基本都是在词组层面针对形式动词的探讨。对此,我们认为突破考察层面,将形式动词词组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句中时,对形式动词在句中的作用,与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语法功能、语义结构等多角度考察可成为今后研究的切入点。

此外,还需指出,日语形式动词也以自他成对形式出现。如“見当が付く”“見当を付ける”中的“付く”和“付ける”。基于日语中的有对自他动词的特点,二者在构成各自形式动词词组的同时彼此之间应该还具有相互关联。关于这一点,陈明霞[34]、徐庆云[35]仅集中探讨了“付く”和“付ける”这一组词作为形式动词使用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均未见后续的进一步探讨。然而,这一现象应该是形式动词研究中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有必要对其保持关注。

四、结语

与形式名词相比,学界对形式动词的关注并不多,在教学实践中,也鲜有对这类动词的专门讲授。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应该对日语形式动词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对日语形式动词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对已有研究中的问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的同时,对形式动词的界定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展望。通过本文的整理和探讨,以期为推动形式动词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词组日语语义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语言与语义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副词和副词词组
日常日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