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

2021-03-07那冬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思政

那冬雪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 526000)

对于心理危机,主要是指个体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是其他大的应激后,难以通过正常手段解决出现心理不平衡的情况。心理危机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严重失调,心理矛盾严重,甚至会出现精神崩溃、失常的情况。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难以科学、规范地处理好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1]。当大学生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以后,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还有可能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实践中,高校必须结合大学生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切实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事故发生。

1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的必要性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心理危机干预防范系统。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比较差,在社会上经常会看到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抑郁、精神失常等的报道,这与大学生本身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着极大关联[2]。新时期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招生人数持续增加,大学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造成了大学生思想存在多元化的状况。加上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不适应高校的环境,人际交往困难,加上学生存在就业压力、考验压力等问题,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新时期下,高校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及教育课程,也对大学生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很多手段都是在事后进行,导致效果不佳,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所以在实践中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尤为重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但是在实际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经常会出现心理危机。通过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可以在有效激活大学生的内心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品质,促使大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同时在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大多是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以后才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比较被动,主动性不强。构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以后,可以在事前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能让大学生在事前更加看重自身心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危机事件的提前处理。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于不同的高校,其重视力度有所差异,开展程度也有所差别,有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比较重视,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聘请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3]。但是也有的高校没有平等地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只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力度不够,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缺乏针对性,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当下高校虽然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但是其本身缺乏良好的操作性,心理干预效果有限,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持。

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分成3 个层次:一是健康心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可以很好地适应环境、学习需求,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客观地看待自我,接受他人,能顺利地完成相关团队合作活动,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情绪调节、控制能力。二是轻度心理危机,这也可以看作是具有心理问题,其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会表现出不愉快,与人相处不和谐,生活能力相对比较差,经过专业人士的调节、干预以后,可以恢复正常。三是病态心理,也就是存在心理危机[4]。表现为大学生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强迫、自杀等,难以保持正常的学习、生活需求,如果干预不及时,很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疾病,这会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的构建途径

3.1 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内容

在以往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多是将注意力放在消极层面上,整个活动都是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其属于化解、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一种方式。而事实上,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中,应该以预防为主,以干预为辅,也就是要做到事前干预,注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强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促使大学生可以在日常保持良好的心理[5]。在实践中,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可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体验,以此增强学生思政教育效果。

首先,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此增强学生体验。高校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指引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让学生可以自主思考、探究,促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的认知思政知识,让大学生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其次,高校还应该注重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心理体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入实则就是通过积极心理体验方法,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可以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模拟情境、想象情境,获取积极的心理体验,以此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减少大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在实践中,大学生也应该主动的构建有助于自身心理、情绪调节的方式,如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或者是创建相应的情感互动,排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情绪,积极的传递正能量,预防心理危机。

3.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国外发达国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课程体系十分完善,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成为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对此,在我国高校,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6]。要选购一些更加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健康书籍,在课堂上为大学生传授积极心理健康观念,如怎样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怎样增强自身的幸福感、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当然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实验引导,强化大学生的实践体验,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时在高校教育中,要尽可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渗透到其他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中,以此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3.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中,通过构建大学生个性化心理档案,可以很好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这对于大学生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7]。高校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能全面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发现大学生存在心理危机,或者是心理危机倾向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更好地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对学生家长、心理危机专业结构的医生来说,心理档案也是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指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依据。

在构建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时,要选择适宜的时机,一般情况下,在大学生刚入学3 个月以后,建立档案是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陌生的校园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理,同时他们对教师、辅导员也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因此,这时建立的心理档案更加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心理状况。在大学生心理档案中,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的背景、学习水平、心理素质等,同时高校要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并将测试结果纳入学生心理档案中。高校要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对存在心理危机隐患、心理危机的学生开展干预,整个心理干预过程都需要纳入心理档案中,这样才能确保心理档案完善性,同时也能更加科学的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干预[8]。

3.4 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抵抗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本身的积极心态,促使大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逆境、困难,以此增强学生的心理危机抵抗能力。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上,良好的干预是处理已经形成的心理危机手段,但是并不能防范心理危机的出现,而初期的良好干预则是防范心理危机出现的关键环节,防患于未然是降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佳手段。在实践中,高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立明确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目标,一是遏制大学生即将发生的心理危机;二是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概率;三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人生阅历不足,但是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则经常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当大学生遇到一些自己难以处理的问题,或者是困难后,就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进而会产生消极心理,甚至是心理危机[9]。尤其是学业困难、就业困难、贫困生,更容易发生心理危机。所以在实践中,高校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危机防范手段。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手段有两类,一是公开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二是对特定群体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上,可以通过公开课、选修课、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活动的组织者、讲师要以心理辅导教师、思政教师为主,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剖析、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心理的力量,促使大学生可以更加理性地面对心理危机,把握心理危机的影响要素,进而乐观的处理生活问题,化解心理危机。

对于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应该对其心理档案进行认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心理学知识,指引大学生可以从自我教育出发,借助普及性心理讲座、思政教育实现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强化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特别是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群体,更要通过心理危机干预讲座来让学生可以对心理危机有客观的了解,强化大学生的干预意识,自觉的防范自身心理危机。同时最重要的就是激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3.5 优化校园环境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中,还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园中要打造公平竞争的校园风气,要严禁特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入校园,同时在校园网络中也需要积极的宣扬健康文化、价值观念,避免黄色、暴力信息进入到校园[10]。新时期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出现在学生生活中,如微信、微博、QQ 等,这些传播工具有开放、便捷的特色,控制难度大,影响力大,所以高校必须强化媒介信息监督管理,避免不健康的信息进入到学校。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需要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下实现自身价值,校园环境就是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可以在各类校园活动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提高其交际能力,增强其自信心,有助于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因此,在实践中,高校要注重健康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学风学气,促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抵抗不良思想,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分析,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疏导,促使大学生可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