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伯语比喻的文化特征探析

2021-08-21李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阿拉伯人阿拉伯语喻体

李倩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比喻是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方法,因为两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似之处,而以一事物描绘另一事物,使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活力。从表面看,比喻体现的是语言的美感;从深层次看,它更充分体现了思维方式、语言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等许多方面。因此可以说比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比喻在阿拉伯文学中被运用得很早,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阿拉伯人最喜爱的修辞手法之一。在阿拉伯语中喻体可以千变万化,而喻体的选择与应用则集中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的独特个性。阿拉伯语比喻喻体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从客观上讲,有其特定的性质、状态和存在的时间、空间;从主观上讲,人们对它有特定的认识和评价。客观和主观因素的综合或融汇,便使喻体带上了地域、民族、宗教、历史、感情和审美等特点,表现出独特的意蕴。

1 阿拉伯语比喻的构成

在阿拉伯语中,每一个完整的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下面以例句分析。

在这4 个要素中,本体、喻体是至关重要的,是任何一个比喻赖以存在的基础。喻词和相似点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2 阿拉伯语比喻的文化特征

2.1 地域特征

用作喻体的往往是人们常见的事物或为多数人所能接受的事物。一个民族一般都是选择他们生活环境中最常见的事物作为喻体。阿拉伯民族的祖先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沙漠中的景观、植物、动物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阿拉伯人取喻的对象。对于他们来说每天映入眼帘的无非是炎炎烈日、无垠沙漠、广阔星空和皎皎明月。所以这些景观自然对阿拉伯人具有较深的含义。“阿拉伯人喜欢选择风、沙、土、沙丘、沙漠的蜃景和包围着半岛的大海为参照物。他们会在起伏的沙丘和少女的圆臀之间建立联想,会将涓涓细流与弯弯曲曲的蛇联系起来。对于没有在广袤沙漠生活过的人来说,这类联系是别出心裁的,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伤风雅,不够得体,但对于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阿拉伯人来说无疑是很容易接受的[1]”。

凭我的宗教起誓:若友情从南风变成北风,我也会随之改变。

季风对阿拉伯半岛的牧业生产至关重要,从印度洋刮来的南风()带来雨水使牧草肥美,而来自北方的干燥的大陆季风()则带来风沙。所以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偏爱南风,用南风喻温柔、真诚,讨厌北风,用北风喻反目等。

美像海市蜃楼,从远处才能看到。(《宫间街》,第348页)

蜃景是沙漠中常见的景象,阿拉伯人喜欢用蜃景来比喻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的事物。

阿拉伯半岛虽然气候干燥不适宜植物的生长,植物种类有限,但在一望无际的沙漠深处,也不乏片片绿洲,阿拉伯人也常用植物来做喻体。

她的体态像香薄荷,她的嘴巴像延命菊,她的面颊像白头翁,她的脸蛋像苹果,她的乳房像石榴,她的脖颈像树枝。(转引自《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第79页)

例句中提到的都是阿拉伯地区常见的植物,所以也使得这样的比喻充满新奇感,令人印象深刻。

动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游牧民族畜养的牲畜以及沙漠环境中的野生动物都是阿拉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引发联想。

也许只有艾米娜不满意这支驼队的行动。父子三人,个个身高体壮,英姿威武,真像一只只骆驼,每星期结束时,都排着队,浩浩荡荡地到清真寺去。(《宫间街》,第430页)

她那一双长睫毛黑眸子,宛如羚羊一样漂亮的大眼睛看到了穆哈辛手里的那本书。(《灵魂归来》,第62页)

2.2 民族特征

“阿拉伯人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作为阿拉伯民族通用语的阿拉伯语带有明显的沙漠游牧文化印记[2]。”时至今日,虽然时代在进步,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也早已得到普及,但是现代生活中依然保留着阿拉伯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体现在阿拉伯语语言的表达中。从以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阿拉伯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也使阿拉伯语比喻喻体带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我不停地追了她三年,弓弦日复一日地紧绷。我的水囊里已滴水无存,我的驼队已干渴难忍,茫茫的欲海之中,海市蜃楼在我面前不时闪烁,箭头的指向已经定位,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悲剧。(《向北迁徙的季节》,第163页)

从此句中的喻体弓弦、水囊、驼队和箭可以窥见阿拉伯人处于游牧民族时期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些喻体传承下来,被现代人继续使用,使读者感到了浓郁的沙漠风情。

2.3 宗教特征

由于文化与宗教关系密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阿拉伯民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既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也是伊斯兰文化的灵魂。说它是核心,是指它是伊斯兰文化的主体部分;说它是灵魂,是指它渗透于伊斯兰文化的各个领域[3]。”阿拉伯语中存在着大量带有伊斯兰教文化色彩的比喻,对阿拉伯人而言,比喻这种修辞方式以其无可比拟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号召力,在宗教的传播中倍受重视,同时伊斯兰教的确立也促进了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的广泛应用。

夏日炎炎如地狱。(《尊敬的阁下》,第18页)

阿拉伯人认为地狱之火是最酷热难耐的,这体现了宗教信仰对阿拉伯语比喻喻体带来的影响。

某人如宣礼塔,外表正直,内心弯曲。(转引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视角》,第429页。)

宣礼塔是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标志之一,在阿拉伯国家较为常见,这样的比喻自然为穆斯林熟知。

漫长的几个小时过去了,这几个小时如此的忧伤,如此的令人窒息,就好像是等待着复活日的审判。(转引自《阿拉语修辞新探》,第87页)

把每个出城的人里里外外翻个遍,比末日的清算查的还要细。(《世界文学》2004年第6 期,第173页)

伊斯兰教的信条之一是信来世,相信人死后在世界末日来临时,将要复活,并接受真主公正的审判。用“等待复活日”比喻主人公内心的忐忑不安,用“复活日清算”比喻盘查的严密细致,体现了阿拉伯人的宗教观念。

2.4 历史特征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学名作中都有著名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常被后人用作喻体,喻指与之相关的事物或阐明道理,以教诲后代[4]。”阿拉伯历史中的典故、传说和人物被广为传播后,逐渐成为修辞中的喻体,被借以阐明道理或喻指相似的事物。

阿拉伯语里以历史人物为喻体的表达有以下几句。

上述例句中的人物都是阿拉伯历史上的人物,以各自的某一品格著称于世,在后世就成为该品格的代表,在表达时往往被当作喻体,作为比较对象。阿拉伯语中还有一些比喻来自历史事件或典故。

瑞士的报纸对叙利亚问题很关注,指出叙利亚在科威特、伊拉克以及恐怖主义问题上和美国的合作,最后得到得就像是“辛尼玛尔的报应”。

传说辛尼玛尔是罗马人,他在库法山上为努尔玛国王建造宫殿。待到完工之时,他却被国王从高处推下而丧命[4]。“辛尼玛尔的报应”遂被后世喻为“恩将仇报”。

2.5 感情偏好特征

一般来说各民族都会选择美丽、高雅、崇高神圣之物作为喻体进行褒扬,选择丑恶、污秽、妖魔鬼怪等物作为喻体进行贬斥。虽然一个民族对一件事物的褒贬喜好不能一概而论,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一个民族对某些事物的感情评价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多数喻体的感情色彩便呈现相对的稳定性。如在阿拉伯人看来,雄狮、骆驼、羚羊、马、鹰等动物是令人喜爱的。而狗、猪、驴、猴子、猫头鹰等动物则让人憎恨、厌恶。

他比骆驼还能忍耐,比狮子还勇敢,比鹰还看得远。

前两个例句中的比喻是易为中国人理解的,但在中国人看来猴子是聪明机灵的动物,而阿拉伯人则更多地认为猴子是丑陋的动物,经常与羚羊的美作为对比,这就体现了阿拉伯人对这两种动物的感情偏好。

在植物中,如椰枣树、葡萄总是用于褒赞的比喻,荆棘、大蒜则多含贬义色彩。

要学椰枣树,高大不记仇;投之以卵石,报之以佳果。(转引自《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第284页)就像愚人节赠送的那种假巧克力糖似的,皮是糖做的,心却是一头蒜。(《宫间街》,第316页)

2.6 审美特征

男女有别,表现在生理上、心理上,还表现在社会的审美意识上。男性应该具有阳刚之美,女性则应具有阴柔之美。人们审美意识的这种差异,构成了喻体性别个性的重要内容。

露面如明月,步摇杨柳枝,身散龙涎香,回眸似羚羊。(转引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视角》,第412页)

中间坐着一位花容月貌的佳人。这些佳人像天上的月亮,一个接一个地在他身边出现。(《宫间街》,第10页)

但是在阿拉伯语中月亮、珍珠既可以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也可以用来比喻英俊的男性。而太阳也用于比喻光彩夺目的女子,这也是阿拉伯语喻体性别个性一大特色。

他身后还跟着一个标志英俊、面如十四的月亮般秀美可爱的少年。)转引自《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第84页)

哲人进入亭中,只见里面坐着一位姑娘,她就像蓝天中的骄阳一样,艳丽多姿,光彩照人。)转引自《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第84页)

阿拉伯人抽象思维发达,善于采用一个情景作为喻体,使比喻表达更加复杂、形象、更具有动感也更具有审美想象空间。

我会想着你,萨勒玛,如同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人思念可爱的祖国一样,如饥饿的穷人思念丰盛的菜肴一样,如同被废黜的国王思念昔日的显赫和荣耀一样,如悲哀的俘虏思念自由和安逸的时光一样。(《纪伯伦全集:被折断的翅膀》,第205页)

让歌声渗入他的心田,就像夜莺落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上一样。(《宫间街》,第10页)

比喻是一个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艺术的手段,使用比喻能说明事理、阐明哲理、描绘形象、突出思想、抒发情感、加深表现力。近年来语言学家对文化和语言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将阿拉伯语比喻修辞置于阿拉伯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其突出的优点是将语言置于得以产生、存在与表现的具体文化背景之中,从而使人感受到它是活生生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载负着具体文化内容的语言”[6]。

猜你喜欢

阿拉伯人阿拉伯语喻体
科技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及翻译方法探析
从名言名句中看古代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网络资源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阿拉伯语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难点探析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与斯瓦希里语的传播
阿拉伯人的头巾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