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盐文化话语权建构

2021-03-07徐红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语境

徐红梅

(昌吉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

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与交流。当今国际社会除了经济、科技、军事领域等硬实力的竞争以外,文化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与文化相伴而生的话语权自然也成为各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故事精彩纷呈。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在目前我国话语权相对薄弱的语境下,选择文化自信的话语立场,以自信的姿态积极建构盐文化话语,讲好盐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有力诉求。

1 话语与文化自信

根据福柯的观点,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话语关系,他认为“话语不仅是思维符号、交往工具,更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能够直接体现为‘权力’——话语权”[1]。福柯的“话语即权力”一说,表明话语是一种权利(Right),但其本质更是一种权力(Power),“即话语力量,是讲话者通过合适的言语谋取舆论的主动,获取最大限度的受众认可,以达到既定目的。其言语的影响力大小就是话语权的大小”[2]。学者施旭认为“话语是文化政治的建构、是文化言说的方式、是文化权的斗争、是文化动态的呈现”[3]。可见,话语已然成为控制社会和人们思想的主要方式。

文化自信与话语权存在高度的契合。话语是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话语更是塑造时代精神的文化力量。话语所承载的文化及价值观是通过叙事话语来体现的,反之,文化自信又决定着其叙事话语以何种方式得以呈现。换言之,文化自信通过话语控制以实现对自我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自信是主动承担文化传播,讲述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为此,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丰厚悠久的文化资源中,挖掘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基因,并将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为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提供话语资源。

2 中国盐文化

中国盐文化历史悠久、意蕴丰富。但是将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中国盐文化这一新兴的综合研究领域也才只有短短的20 多年的历史。中国盐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陈然、曾凡英在其论文《盐,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盐文化论纲》中提出了“盐文化”这一概念,受到学界关注。经过众多学者20 多年的研究,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话语符号,中国盐文化逐步繁荣,盐文化研究渐已呈现出跨学科、交叉型和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不断涌现出专门的研究机构、逐渐壮大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与日俱增[5]。随着中国盐文化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但不少研究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对中国盐业文献典籍等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汇编等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欠缺;另外,中国盐文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及与域外盐文化的比较研究还不够。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国际话语权薄弱的语境下,我们不得不思索该如何向世界“讲述好中国盐文化故事”?如何将中国盐文化研究置于国际视野下,将其丰富的人文精神融入对外传播话语中? 为此,我们必须立足文化自信,从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探寻中国盐文化话语的有效构建途径,以更好地传承盐文化,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3 中国盐文化话语权的现实挑战

3.1 面对现代语境的挑战

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是塑造文化话语权的现实基础。在遭遇现代化语境和国际表达时,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不足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提升。就盐文化而言,当前中国盐文化传播话语存在创新瓶颈问题,一些盐文化信息只是简单地呈现于媒介之上,内容设置上缺少总体设计,显得零碎,而且同质化明显,轻内涵缼深度,缺乏对我国悠久盐文化丰富内涵的挖掘。另外,面对现代语境的对外传播,中国盐文化话语缺乏创新的叙事表达,缺乏中国元素的国际视角解读,这一方面容易造成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提升[6]。

3.2 面对当代价值的追问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使得我们的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而文化自信不仅是在当代语境下实现文化的继承创新,还应是指向历史的,珍视我们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科学挖掘穿越时空的当代价值[7]。就目前盐文化传播而言,对我国悠久盐文化的精神理念的发掘和价值意义的追问,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是提升盐文化话语的又一挑战。

3.3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话语载体是话语权的重要媒介。近年来,互联网渐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虽然目前我国的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与西方媒介相比,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仍十分有限。传统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已经很难吸引青年受众及海外受众的主动参与。加之,我们大部分媒体仍属于“内向型”媒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在当下我国国际话语权较弱的语境下,构建盐文化话语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搭建多样化的传播平台。这既是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机遇。

4 中国盐文化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4.1 突出话语内涵、彰显价值共鸣

话语内容是话语权建构的核心要素。我国盐业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深受学界关注。构建盐文化话语权,提升人们对盐文化当代价值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必须对中国悠久的盐文化资源进行再开发。通过借助文学、电影、戏剧、音乐、舞蹈及视觉艺术等多种文艺形式,再现我国悠久的盐业文化中的典故、人物故事、风俗民情等,打造出经典的盐文化“符号”,开发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适应现代语境的艺术符号和原创性的文化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立足文化自信,结合时代发展,提炼出中国盐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为现代盐业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人文和精神支撑。以盐业的契约文化为例,其“契约文本的时代价值不仅体现在诚信自律、自强创新、团结互助和利益共享等方面,盐业契约还矫正了国外学界在中国社会发展及制度创新力方面的偏见”[8]。可见,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不仅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对当代许多问题的解决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4.2 创新叙事话语,运用国际表达

要提升中国文化话语的传播实效与影响力,既要关注话语内容的创新,还要注重话语表述方式的创新。在全球化的今天,要讲好中国盐文化故事,彰显中国盐文化内涵与魅力就必须为盐文化话语注入时代性与国际性血液。换句话说,盐文化话语创新应面对现代语境,以国际视角去讲述中国故事,以恰当的话题设置展现中国的话语自信。我们可以借助当代载体,通过创新叙事表达,用人家“听得懂的话”,同域外盐文化展开交流对话,更好地传播中国盐文化之精神和价值[9]。例如,中国盐文化传播可以纪录片等文化媒介产品做载体,如央视纪录频道去年新推出的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生命之盐》就是一部成功力作。以“盐”这一符号为叙事载体,以全球的视野,震撼的视觉冲击,镜头在不同时空间转换,串联起一个个人的故事,讲述了“盐与地球的故事,盐与生命的故事”,实现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通。

4.3 拓宽话语渠道,打造多元矩阵

文化话语权建设必须要改进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融入互联网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10]目前,我国很多博物馆借助抖音短视频,利用虚拟技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时空的局限,在短短的十几秒内,呈现非遗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11]。另外,构建盐文化话语也必须加强互联网话语创新。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活力和张力,突破盐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时空限制,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兴短视频媒体进行传播。以河北海盐博物馆制作的动漫《熬波图》为例,其采用动感手段,生动再现了元代海盐制作之工艺,为盐文化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空间。

4.4 壮大话语主体,培养专业人才

话语主体是话语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根据霍夫兰的研究成果,信源的可信度、权威性等都是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可见话语主体的身份及形象同样影响着话语权的生成[12]。在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分子更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的责任,应该通过增强话语自觉来促进文化自信。目前,我国必须大力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努力培养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兼备文化自觉和国际视野的学贯中西、融通中外的高层次高素质的跨文化人才队伍。同时,要激发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力量,携手做好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阐述与创新,是致力于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有力保障。

5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化及价值观常通过不同的叙事话语得以体现。中国价值的传递则需依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建设,而建立起中国立场的话语体系自觉,即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今天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盐文化话语还可以利用“一带一路”,或“食盐之路”等文化线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不断创设新议题,积极构建和表达我国始终践行的睦邻友好与和谐万邦的理念,这也是对时代急迫需求之回应。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