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
——以广东河源龙川客家方言为例

2021-03-07刘立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客家人童谣文化

刘立恒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客家先祖历经数次大迁徙,远离中原,来到闽粤赣交界处,形成闽西、赣南、粤东北三大客家居住地。但是他们不忘自己是“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们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聚居地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造了有别于中原文化的新的地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方言作为语言一种地域分支,凝聚着特定地域文化。客家文化内涵丰富,客家方言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该文将以广东河源龙川客家方言为例,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其所承载的客家文化内涵和客家人的精神内涵。

1 客家山居农耕文化

客家民居,多是依山而建,客家人靠山吃山,依凭自己的智慧,偏安一隅,辛苦劳作,繁衍生息,客家人也因此被称为“山客”。龙川县内各镇村的地名多有“塘、岭、湾、山、里、嶂、岩、岗、墩、塘、崀、坑、坪、坳、塅、窝、坝、凹、輦、塅、涧、背、塘、园、咀、潭、背、围、径、顶、陂、社、亭、寨、坵、洞”等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客家人居住的地理环境。客家人多住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丘陵地带,长期以来,由于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客家人与外界交流甚少,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生产力相对落后,物资相对匮乏,生活自然是艰苦的。

在龙川,以动物命名的地名有很多,经常使用的动物名称如“龙、猪、狗、狮、兔、象、虎、马、鹿、龟、黄牛、猴、老鼠、鸭、鹅、乌鸦、鹤、凤、雁、鹊、鸡、虾、蟹、蛤蟆、蟾蜍、蜈蚣”等,这些飞禽走兽用在地名上,要么是地形形似这种动物,如“狮子岭、狮子坝、狮子嶂、黄猿塘、龙潭”等,要么是这个地方有很多这样的走兽飞禽,如“黄狼坳、牛牯塘、牛嫲坪、牛头坳、牛屎坳、牛栏窝、羊石下、野猪坑、猪牯墩、狗岭下、狗岩嶂、猫头寨、老鼠坪、狐狸坳、鹤咀、鹤山下、雁婆寨、鹧鸪塘、鹊塘、鸦鹊坪、鸡笼嶂、鸡公石”等,表现了客家人生活在自然原始的山林里,终日与飞禽走兽打交道。这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表现,客家人通过周围环境中常见的事物来给一个地方命名,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

千百年来,客家人沿袭了中原的农耕文明,“犁耙辘轴、风车碓臼、蓑衣笠嫲、镰欸钁锄、箩箩石磨砻欸”是客家人常用的传统农业生产用具。“春鸠一声唱,犁耙辘轴响”“莳田割禾,冇闲阿婆”,耕田插秧的时节,每个人都很忙碌,客家人往往是全家总动员,“东一锄,西一锄,锄转田角好莳禾”,客家人扶着犁耙,一遍遍地在田间耕耘,挥起锄头,开垦每一寸土地。客家农谚记录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生产劳作的方式,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芒种黄豆脱,夏至水流秧”“立春晴一日,耕田唔要力”“立冬唔割禾,一夜脱一箩”“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芒种芒头脱,夏至水流秧”、“头阳水,二阳风,三阳无水早收冬”等,都表示了客家人以农为本,重视农耕的思想。

即便粤闽赣三角地带都是一些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即便是荒山野岭,生产力的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无所畏惧,披荆斩棘,他们用从中原带来的农作物种子、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和建筑工艺,伐木垦荒,筑坝造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安营扎寨,辛勤耕作,自给自足,把穷乡僻壤变成美丽的小山村,阡陌纵横,炊烟袅袅,田园风光,如诗如画。

2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客家人以耕读为本,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古人负耒横经之教也。”(徐旭增《丰湖杂记》,清朝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年)客家人时时不忘重教兴学,令文化得以传承,诗书能够流播。

客家人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家境如何清苦,都会倾其全力扶助子弟读书上进,以期他们能学有所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如客家谚语“读书肯用功,茅寮出相公”,客家童谣比如这首客家童谣《禾毕子》:“禾毕子,嘴牙牙,一飞飞到崖屋家,问佢么个咁欢喜,佢话阿爸金榜题名嘞,阿公听来须一抹,阿婆听到笑脱牙”,告诉了孩子读书才有更好的出路,才能光耀门楣,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习俗。

客家人重视教育,但很少喋喋不休地说教,而采取生动幽默的形式,让小孩子乐于接受,教授客家谚语和客家童谣就是最初的启蒙方式。如客家谚语“细崽莫学懒,过河检到鲩,细崽爱学勤,上山检极鳞(穿山甲)”“养仔唔读书,唔当养头猪”“临老学吹笛,吹去眼白白”等,告诫小孩子要勤奋学习。谚语句式简短,言简意赅,生动幽默,小孩子一听就懂,很容易记住,自然就把这些教诲记在心上,时刻勉励自己。

如客家童谣《日出东边转轮车》“日出东边转轮车,喊你读书走回家,日哩上山捉禾毕,夜里点火捉鱼虾,笔墨纸砚你唔爱,日后莫怨爷和姐(爹娘)。”客家山区有太多好玩的了,上山捉麻雀,下小溪里捉鱼虾,稍不留意,就会玩野了,忘记功课。长辈们就会适时地用童谣提醒小孩子,劝他们要珍惜读书机会,不要逃学,不要忘记学习,否则不学无术,长大了就会后悔莫及。小孩子们念着朗朗上口的童谣,长辈的教诲自然而然就牢记在心了。

3 务实进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济状况的改变,虽然客家人仍然重视“耕读传家”,鼓励孩子读书做官,但是已不再将其视为绝对唯一的出路。客家谚语“男人百艺好随身”“男人无一艺,出门无处去”“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客家人认为,学门手艺、务实处世,同样也能出人头地。

客家人在艰苦的地方生产生活,非常勤劳,产生和积累了很多智慧,形成了有特色的传统技艺,“做木匠、做泥水、打铁、制茶、做厨、织篾、织笠嫲、织箩、织布、织席、车衫、做蓑衣、做灯笼、打石磨、酿酒、磨豆腐、烧砖、打铁锅、剃头……”这些都是客家社会里常见的民间手艺。客家山区盛产竹子,竹编工艺很普遍,客家民居里大多有精美的竹编器具,如装稻谷的箩筐、盛蔬菜的菜篮、装鸡蛋提篮、米筛、簸箕、取暖用的火笼、厨房用筲箕、竹扫、装垃圾用的粪箕、送礼用的箩格、扁担、竹凳、粪桶耳、笤帚等生产用具,还有每逢春节打马灯用的马、元宵节上灯用的花灯等。

“家有千金,唔当一艺随身”,但是“百般手艺百般难”,做哪一门手艺都不容易,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不肯吃苦,不肯钻研,很快就会放弃,最后就会一无是处。如客家童谣《月光光》“月光光,好种姜,姜毕目,好种竹,竹打花,好种瓜,瓜吂大,摘来卖,卖到两角钱,学弹棉,棉线断,学打钻,钻断嘴,学织,颈长,学卖糖,糖唔甜,学卖盐,盐唔白,学吹笛,吹笛难转气,学做戏,做戏冇气力,学索食,索食难背筒,唔当钻泥窿”,这首童谣就是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说明学习任何一门手艺,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是学不精的。

“只要功夫深,瘦土变黄金”“烧窑看火色,经验自家测”,山区环境恶劣,资源有限,客家工匠们克服重重困难,寻觅新材质,琢磨新技法,技艺不断精进。“蒸酒磨豆腐,唔敢称师傅”,也说明了客家人在学习手工技艺时谦虚、尊师的态度。客家人的生活技艺大部分都是“子承父业”或“拜师学艺”,一代代口耳相传才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客家工匠尊师重道,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忘祖训或师训,传承师道的文化传承不只是我们世代继承的传统技艺与生活经验,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感的一种自然延伸。

4 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客家饮食文化

习惯种植小麦和食用包子、饺子的客家先人,到南方后,向百越族和先期到达的汉人学习种植水稻和糯稻,学会了使用南方的农具和生活生产器具,还学会了南方土著的烹饪技巧和饮食智慧。

客家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米粉和糯米粉代替面粉做成各种美食。这种用米粉和糯米粉做成的美食客家人称为“粄”。客家地区各种各样美味的“粄”,见证了客家人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客家人会做各种各样的粄食,如番薯粄、艾粄、苎叶粄、芋粄、萝卜粄、眉豆粄、南瓜粄、大笼粄、灰水粄、煎粄、甜粄、咸粄、粄皮、九重皮……不胜枚举。艾粄又叫“清明粄”,客家俗语“清明前后食艾粄,一年四季唔生病”,清明节制作清明粄,是流传于客家地区上千年的习俗。做艾粄的艾草是南方地区田间地头常见的一种野草。灰水粄也是客家人喜爱的一种食物。做灰水粄第一步制作灰水。客家人获取灰水的方式与南方少数民族大致相同,先用当地常见的稻草、黄豆稿烧成木灰,待水烧开后将木灰放进去,再煮片刻后过滤,获取灰水。

客家人到南方后,主食是稻米,辅以番薯、芋头和玉米等。蔬菜主要有白菜、蒜苗、芹菜、葱、莜麦菜、茄子、冬瓜、蒲里(葫芦瓜)、豆角、豆角叶、番薯苗等。“三月枇杷,四月僰瓜,五月桃欸,六月冬瓜”,每个季节,都有让人期待的蔬果成熟。山区有山区的美味:“八月蕹菜芽,胜过猪油渣”“蒸春煠茄,食穿米箩”,物资不是很丰富的年代,蒸点水蛋,煮茄子,就是很下饭的菜肴。“烧茶热饭冷金瓜”,茶要趁烫的时候喝,饭要趁热吃,金瓜煮熟后要放凉吃比较美味,这是生活中客家人总结出来的饮食经验。“冬食萝卜夏食姜,唔使医生开药方”,这是客家人的养生经验,也是一种朴素的食疗方法。

客家人不仅种植各种农作物,还会在所居住的山林里、田间地头细心寻找,发现可以食用的各种野菜、野果、野味,以丰富自己的食材,上面说的艾草就是其中的一种。此外,野菜还有“老鼠耳(马齿苋)”“狗贴耳(鱼腥草)”“狗牯豆(虎爪豆)”、春笋、蕨菜、苋菜、红背菜等等;野果如“结扭(鸡爪梨)”“棠梨”“锥哩(锥栗)”“茶泡(茶耳)”“簕泡(一种浆果)”、金樱子、野柿、毛桃、毛栗、山杨梅、酸桔(酸枣)、乌饭、稔哩等等;野味如“豪猪”“黄猄”“山羊”“雉鸡”“斑鸠”“鹧鸪”“大水鱼(鳖)”“蛇”等。即使山区物资缺乏,环境艰苦,客家人依然能够乐观面对,积极探索和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发现和创造出一种又一种美食。客家人就地取材,利用新鲜的食材,融合了中原汉人的饮食风格习惯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的饮食风格,不断制作出风格口味多样的菜式。

5 乐观豁达、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北风起哩我唔愁,夜里冇被盖石头,问我石头样般盖,搬上搬下汗流流。”即使在穷乡僻壤,生活凄苦,客家人仍能自我解嘲,幽默洒脱,表现了乐观、豁达、诙谐的生活态度。乐观豁达的客家人,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富有情趣,把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

客家人的乐观豁达体现在客家人喜唱山歌上,客家山歌能让客家人轻松愉悦、抒发情感、忘却忧愁,客家山区常常是“处处有山歌,这山唱来那山和”。客家人喜欢唱山歌,而且能顺手拈来,“自古山歌从口出,源远流长滚滚来”。生活艰辛的时候,客家人会唱上几句聊以自慰,“岭顶咁长慢慢上,家里再穷慢慢当,阿哥寻钱妹寻米,两人顾稳盖炉香。有人得苦冇崖(我)样,笠嫲脱箬又断框,衫烂就来打只结,裤烂笃来缠裤裆。唔使压来唔使愁,山中还有硬崩头,五月就系禾花结,六月就系翻禾头。唔使压来唔使愁,打碗井水解心头,井水能解阿哥渴,阿妹能解阿哥愁。”客家人在山区终日劳作,客家妇女往往也像男性那样从事繁重的劳动,但是他们都善于苦中作乐,放松心情。客家童谣《红鸡公》里就生动描绘了客家人爱唱山歌的景象:“红鸡公,尾拖拖,半朝半昼来唱歌,阿姐上山割茅草,割完茅草唱山歌,欢欢喜喜快乐多。”辛勤劳作之后,客家青年男女喜欢即兴发挥唱上几句放松娱乐一下,传情达意,互诉衷肠,“新打桶吊三尺长,十指尖尖攀桶梁;屋下还有半缸水,假装水望情郎”,幽默含蓄地表现了客家姑娘盼着见到情郎的心思。

为什么客家人可以如此豁达? 这不仅跟客家人居住在山区有关,也跟客家人勤劳俭朴的性格有关。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山里资源丰富,源源不断地为客家人提供各种生活所需的原材料。客家人祭祖也叫“拜山”,体现了客家人对大山的感恩、崇敬之情。另外,客家人非常勤劳,认为只要肯付出劳动,就会有收获,“勤俭耕作,有食有着”“勤俭粮满仓,懒惰空米缸”“养猪有肉,种田有谷”,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不可怕,只要勤奋俭朴,就会有饭吃,有衣穿,所以有大山做后盾,有了勤劳和俭朴的性格基石,客家人才有了乐观豁达的底气。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食得系福,着得系禄,瞓得晓生肉”,这是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好的体现,他们认为平安快乐和身体健康比钱财重要得多,反映了客家人一种平和淡泊、知足常乐的心态。“财去人安乐”,失去了财物,反而令人没有了担忧,因为可以破财消灾。这也是客家人看淡得失,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综上,从客家方言,尤其是从客家地名、客家谚语、客家俗语、客家童谣、客家山歌里,我们了解了客家人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工匠文化,我们发现客家人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务实进取,兼容并蓄,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客家人代代相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客家人的这些精神内涵的形成都与客家人的山居农耕文化有关。客家人生活在群山峻岭之中,生产力落后,生活艰辛,但正是由于环境艰苦,客家人形成了比其他民系更能吃苦耐劳的性格品质,客家人唯有艰苦奋斗,辛勤耕作,务实进取,才能生存下来。因此客家文化本质是一种山居农耕文化,山居农耕文化是客家人的底层文化。

猜你喜欢

客家人童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谁远谁近?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