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发展现状及活化利用策略

2021-03-07张肖容卢云锋刘带陈龙陈泽霖邵颖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粤北韶关华南

张肖容,卢云锋,刘带,陈龙,陈泽霖,邵颖思

(1.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2.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3.韶关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4.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5.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1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发展现状

1.1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分布现状

广东省自2019年针对华南教育历史开展研究以来,韶关、梅州、清远、云浮等地挖掘出大量的旧址,其中以粤北韶关乐昌市坪石、韶关浈江犁市大村与清远连州为代表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最为突出。

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在韶关地区开始挖掘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量的文化旧址得以重现光辉。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名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专家、当地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9月,“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在韶关乐昌坪石正式挂牌。在政府的号召下,各市为挖掘华南教育历史丰厚的红色资源,传承先辈育人精神,多所中高等院校前往粤北开展研学活动,华南教育历史就此研学迎来热潮。与此同时,韶关学院积极组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队伍前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展华南研学活动。

1.2 粤北高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现状

韶关学院以积极作为,明确目标,抢抓机遇,多措并举为原则,在开展华南教育学科研究的道路上,积极把握学校的地理、区域、综合学科的优势,从多个层面统筹规划出华南研学研究方案。同时鼓励学校师生组织开展华南研学活动,调动全校各学院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科力量,多角度进行粤北华南研学的工作布局,在建设“粤北华南教育学科史研究”“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资料库和数据中心”“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校联盟”三个“第一高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粤北地区主动做好研学工作,努力成为国内高校研学工作的领航,树立特有研究品牌,不断加强联盟成员的交流,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究,认真做好理事长的单位工作。

1.3 华南教育学科史研究现状

华南教育学科史研究目前重心在于资料的归纳与整理,特别是对华南教育学科历史资料的挖掘,韶关学院积极开展研学活动并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专栏发布先师故事16 篇、研学动态74 篇。其中包括郭大力生平事略、记岭南大学体育先师郭刁萍先生、徐中玉在坪石中山大学的四年、冼玉清与岭南大学的情缘、韶院学子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精彩演绎华南研学主题话剧《烽火年华》、国际交流合作处、医务室党支部参观“凤凰大视野”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纪录片拍摄展览厅等。

虽然学科史研究有效带动华南教育学科史资料的整理,但总体科研成果缺乏深度思考与挖掘,并且各学科史研究进展处于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善状态。例如,早期的研学资料较少,研学角度单一;学校还未开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课时,并聘请相关专业教师等。

2020年12月15日,华南教育学科史研究会议上,韶关学院廖益校长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华南教育学科史的研究提出“三要”:一要搭建平台,聚合各方智慧;二要广开思路,构建团队;三要点线面相结合,从名师名人研究到学科史研究,从学科史研究到办学精神、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1.4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资料收集现状

2020年11月28日,以“追寻华南教育历史 传承教育报国精神”为主题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校联盟成立大会暨研学基地考察交流活动在韶关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联盟成立大会研究决定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韶关学院为核心高校展开,并在韶关学院成立全省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资料数据中心,与此同时,省文物考古所作为另一个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资料数据中心,致力于把韶关学院打造成全国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学科史的研究高地。

2020年6月,南粤古驿道建设小组将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基地的线路纳入南粤古驿道沿线,并在南粤古驿道开展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与文化宣传推广工作,围绕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基地动态、研学进展等方面,从文旅推荐的角度去积极传播推广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的进展,与数据库形成共建共享共同推进研学友好平台,助力推广数据库的信息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中发现的新内容、新思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本着以尊重史实为原则,这符合了古驿道精品路线的规划前提,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路线的纳入无疑有利于华南教育历史文化的传承活动的拓展[1]。此外,南粤古驿道将充分挖掘华南教育历史基地的有利条件,不断与周边贫困村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与文旅融合,从而带动旅游业发展惠及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不断靠近“高效能利用、高品质体验”目标,使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成为南粤古驿道精品线路、滨水绿到精品线路、海岛海防整体线路中新支路[2]。

即使华南教育历史研究数据平台在韶关学院官网专栏、南粤古驿道网、省文物考古所等存在较系统的网络数据库,但是数据存放的类型主要以研学进展、文旅融合情况、相关政策的发布为主,以文字、图片为主体,缺少对听觉与视觉的“冲击”。解决数据中心文字化的问题,可以通过现场拍摄采录的方式,加以技术的维持,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虚拟现实(VR)数字化进行云记录,大力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究的云研学的形式,形成生动、可交互的研学空间,带动研学发展。此外,也可以从中培养学生学科联合思维,将华南研学课程融入一些相关课程上,开展相关的技术性研究,丰富华南教育历史文化活化的手段。

1.5 华南教育历史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被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从而具备了独特性。文创产品需要秉承这种独特性,传承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基因,体现鲜明的红色精神独特性[3]。华南教育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对已有遗产的修复与回归保护,也是对华南教育历史元素的活化。在关于华南教育历史文创产品设计方面,韶关学院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开展以来,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多项关于华南历史文创产品的设计活动,把华南教育历史赋予艺术的韵味,以实物的形式让红色文化可观可触。

韶关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专门创建了文创产品研学工作室,组建师生队伍对华南历史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收集归纳华南历史文化元素符号并加以创新,对深挖与被更新的历史文案于图证中提炼与转化,试图将IP、品牌、功能、美学、技术5 个因素运用到华南教育历史文创产品的开发中。目前工作室研发文创产品共计8 种,包括“冼玉清等历史人物形象水晶雕塑”“王亚南等历史人物形象水晶纪念品”“王亚南等历史人物创意书签”“创意便利贴盒”“历史人物/历史场景钥匙扣”“《资本论》学术研讨会创意U盘”“历史人物/场景创意拼图”“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校徽压花作品”。工作室努力建立华南教育历史基地人物形象及设计周边文创产品,不断深挖历史文化内核,强调精品化原则,以“场景需求+用户消费”为导向。

此外,华南教育历史文化产品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在文创产品设计活动上面临数量少、形式单一、宣传不足的问题;在文化产品样式设计方面,存在对周边文创开发不足、创意不足的问题;在文创产品的销售方面,存在销售量低、渠道少的问题。

1.6 华南教育历史基因挖掘现状

对华南教育历史中宝贵的基因挖掘活化离不开活化先师人物形象、历史故事的“再现”与建筑遗址的重绘修复,共同为活化利用提供载体。在烽火连连的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大中学校师生不惧困难顶着战火的威胁内迁粤北办学,借住民房,自建棚屋,并且不忘潜心研究编撰出一系列学术成果。

总体而言,通过韶关学院对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基地的建设来看,学校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队伍组建、历史资料数据挖掘与整理、华南教育历史遗址修复建设以及关于华南教育历史的文化创设均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现实与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针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的意义认识缺少深度的问题,应以有效直观的形式调动学生对华南教育历史研究更高的积极性,提升华南教育历史在发展文旅融合、加强粤港澳台爱国共识、乡村振兴和学校人文社科等重要领域的作用,为华南教育历史研究提出新点子。

2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活化利用策略

2.1 开展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特色课堂,激发研学热情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实践性以及传承性。通过设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特色课堂,为华南教育中宝贵的红色精神提供一个系统的传承方式。特色课堂可以具备多媒体教具、演讲厅,保证学生每星期都能够进行课外实践,前往研学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完成学习后在全班内展开讨论并交流心得。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在校园内展示并摆摊位进行义卖活动等。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对这段历史有着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理解认识,了解华南研学的价值,同时也通过课堂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去创新传承方式,为文创设计与乡村振兴培养出一批批创想力量。

2.2 挖掘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创作文艺作品

文艺的创作是将华南教育历史文化的红色基因进行挖掘后,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元素、文化符号与大胆创意想法、技术、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文创产品、舞台艺剧、影视作品等。华南教育历史文化的文艺作品挖掘离不开大量高质量的活动与热情饱满的创作者。

同时基于文创产品开发销售情况,不妨借力“互联网+”背景开发文创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创意者与消费群体的交流,收集分析创意,将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内涵、发育元素、美学特征、人文精神以及个体情感不断融入文创产品中,满足人们文化多元化发展需要[4]。利用大数据不断研发更受大众喜爱,能够获取经济效益的文创产品;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多元素重构,推进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借助“互联网+”作用,将文创产品的平面元素用变形、重叠、结构化、立体化等创意手法,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并且使文化与情感相互融汇,诠释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内涵。

2.3 借助乡村振兴,发展华南教育特色研学

将华南教育历史遗址挖掘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实现在华南教育历史活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与华南教育历史活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优势,助力周边乡村多方面经济与精神发展,以达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在利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发展推动乡村发展方面,韶关、梅州、清远、云浮均有关注华南教育历史基地的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联系,并开展相关的规划。

2020年8月11日,韶关市召开活化利用现场会,在该次会议中,不少领导强调加强对华南教育历史基地的建设,将农房的管控力度加大,将华南教育历史的活化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结合,搞好农村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将脱贫攻坚的战略进行联系,在农村破旧泥砖房拆清与环境整治的推进过程中做好对强化的管控,将科学手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乡村建设与保护活化文物古迹、建筑遗址相结合。注重文化的活化,将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相联系,不断挖掘好讲好红色历史故事,在弘扬红色精神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5]。

2.4 修复华南教育历史遗址,多维融合活化宣传

在实践中,韶关学院通过触觉、味觉、视觉与听觉多维融合活化的方式宣传并推广着华南教育历史文化。视觉与听觉上,拍摄韶关大村、坪石等地遗址视频影集或者通过直播的方式云旅游、云研学。其中韶关学院协助凤凰卫视拍摄5 集《烽火逆行——抗战中粤北华南教育史全记录》并在全球播放;大胆挖掘华南教育历史基因,韶关学院创作了舞蹈作品《烽火书声》《一代英才这里来》《杜鹃花开》,原创话剧《烽火年华》并在乐昌演出,并且在修建的展示馆上增设听故事话筒与投屏设备;触觉上,在华南教育历史基地加快旧址修建并对外开放,其中在2020年7月,对韶关乐昌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3间古建筑、三星坪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10 间古建筑、三星坪朱氏宗祠、沈氏门楼(门楼二)、壮士不留亭、文学院遗址建筑修缮完成并开放,韶关学院完成对玉清书舍、大村展馆、四姑医务室展示馆建设工作,在假期免费开放定友图书馆、亚南书舍、《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教育历史陈列馆、管埠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历史陈列馆,提供给研学者与旅游者参观;味觉上,在华南教育研学基地所在乡村开设民宿与饮食地点,通过吃粗粮等食物体验抗战时期大中学校师生的艰苦生活,进一步拉近自己与华南教育历史的距离,同时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此外,华南教育文化研学不妨与大数据相结合,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用户对于文创产品、文艺活动、特色课堂的体验,有利于根据大众喜好及时调整,推动文旅产业与众多产业的跨界融合,使文化产业呈现繁荣的发展态势[6]。

3 结语

对于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发展现状,应结合多维角度将问题进行剖析,优化研学方案,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工作。同时在开展华南教育历史活化利用方面,应结合多个历史遗址文化的活化案例与粤北华南教育发展的现状,拟定适合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最优方案。

猜你喜欢

粤北韶关华南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华南风采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华南掠影
苏萌娜 初心不渝 情牵华南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追寻足迹 不忘初心—红军长征过粤北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