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式阶层差异对高中生体育思维能力及体育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2021-03-07郑汉山苏水生
郑汉山,苏水生
(1.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市南武中学体育科,广东广州 510240)
不同的家庭氛围、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必然有着不同的教育效果。该研究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着眼点,分析各不同的家庭教育对高中学生体育思维能力及体育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并探讨教养方式对孩子相关能力的影响过程。
1 家庭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1.1 教养方式与体育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重点关注的话题,自20 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亲子关系等深度研究陆续出现,不少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业、心理等关系比较密切,西方出现阶层生活方式较早,家庭教育研究比较深入和丰富,相关研究指出家庭资本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有一定的影响。而我国学者比较关注从家庭经济地位、 父母教育程度对孩子影响研究,并取得一定类似的研究成果[1]。可见,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为孩子培养提供视角。但现阶段我国探讨家庭环境对孩子体育与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相对不多,多数研究从体育消费或体育活动层面领域进行,而较少关注教育心理学变量,更少有研究孩子体育的关键能力与教养方式的差异。
1.2 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不断改革,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学科并没有具体指向某种体育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也不会针对体育学科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规划,而是强调学生具备一定方法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形成是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求和根本指引。学科能力是学生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内化、 概括化或类化等智力活动形成起来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2]。体育学科能力应该是指学生顺利完成体育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思维是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核心活动,是学生心理特征的核心表现,体育思维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体育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体育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
该研究基于前期研究成果编制完成的高中生体育思维能力量表。该项目随机选取广州、上海、南京城区12 所高中,以945 名学生(男生520 人,女生425 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追踪调查。调查问卷分学生和家长两部分,发放问卷1 100 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45 份,回收率为85.90%。
2.2 变量
2.2.1 因变量:体育思维能力和体育非智力因素
体育思维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体育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体育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思维品质是思维的综合表现,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表现在思维品质上; 体育思维能力测试是指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思维品质综合表现的测试。体育学习过程不仅是身体的运动过程,而且也是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3],体育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该研究从体育非智力因素的引导维持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和定向系统功能分布择取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体育学习动机、情绪调控和锻炼自我效能作为重要指标进行研究。
2.2.2 自变量:家庭阶层
该研究依据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即以职业为基础,以经济、组织和文化等资源的为关键因素,来划分十大社会阶层[4],将十大阶层归为优势地位阶层、中间位置阶层、基础阶层。该研究应用社会综合地位评价量表(SES),采用积分划分方法,根据每个家长的职业、学历、经济收入等,得到社会分层得分,把阶层分为优势地位阶层、中间位置阶层、基础阶层[5]。
2.3 中介变量: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的研究有一定的历程,本研究根据“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维度的分值,将“反应性”的问题对应设置为“沟通”的问题进行研究,得到家庭教养方式的所属类型,具体分为:权威型(要求高、沟通多)、宽容型(要求低、沟通多)、专制型(要求高、沟通少)、忽视型(要求低、沟通少)。从“反应性”的问题和家长管理孩子的实际来看,可以将“反应性”的问题更换为“沟通”的问题,专制型家长教养方式缺乏沟通意识,趋向于孩子服从自己,而权威型家长更懂得于孩子沟通。
2.4 控制变量
该研究的控制变量,主要是家长和学生性别、家庭结构、体育思维能力和体育非智力因素等。其中,家庭社会阶层问题主要通过家长职业、 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情况来测量,家庭职业分第一类:国家高层干部、大企业经理、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第二类:中层干部、高管、中小企业经理及中级技术员;第三类:职员、小企业主、个体户和中高级技工;第四类:个体户、服务人员、工人和农民;第五类:失业、半失业人员和农民等,依次得5、4、3、2、1 分。
2.5 研究方法
该研究以家庭教育方式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尝试探讨教养方式对高中学生体育思维能力和体育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上海、南京、广州随机抽取36 所学校进行调查和访谈,收集有效问卷,统计数据和应用多元分差分析数据等方法来验证假设。
3 数据分析
3.1 教养方式类型的阶层分布
结果发现,优势地位占22.65%,中间位置占32.70%,基础阶层占44.65%,根据每一阶层家长选择涉及“要求”维度和“沟通”维度题目,所得积分进行教养方式筛选加权,结果表明,要求高、沟通多属于权威型,要求低、沟通多属于宽容型,要求高、沟通少属于专制型,要求低、沟通少属于忽视型。随着家庭阶层地位的提高,家长选择权威型和和宽容型的比例也逐渐增加 (权威型和宽容型占比例分别从10.43%增到20.56%、从10.19%增到22.90%、而选择专制型和忽视型占比例从42.18%降到30.37%、从37.20%降到26.17%),这与学者黄超的研究成果比较接近[6]。前面两组教养方式的家长,比较注意与并频繁与孩子沟通,由此可以知道,家庭社会阶层越高的家长越懂得与孩子沟通交流,亲子关系越好。
3.2 教养方式阶层差异对高中学生体育思维能力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社会的缩影,优势地位、中间位置和基础阶层背景高中生体育思维能力分别呈逐渐下降趋势(灵活性:3.78±0.32、3.59±0.51、3.60±0.41;深刻性:3.31±0.43、3.21±0.41、3.17±0.43; 独创性:2.96±0.39、2.86±0.46、2.80±0.41;批判性:3.16±0.20、3.13±0.20、3.12±0.19)。经多元分差分析结果显示:家庭阶层越高的高中学生,其体育思维能力及思维灵活性比低层的好。其中思维灵活性呈显著相关,其他指标没有显著。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体育思维能力影响不同,经方差分析,对孩子采用理解情感、温暖等教育行为较多,其孩子的体育思维能力综合分及各维度均最高,而接受惩罚严厉、偏心偏爱、拒绝否定、 过分干涉和保护等教育行为孩子的体育思维能力及各维度均比较低。高中生有一定的独立性,思维也逐渐成熟,家长们懂得“放手”,引导孩子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不要过于保护和干涉。
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孩子的体育思维能力总分比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显著好(t 值分别是3.105 、3.799、3.249、3.979)。从教养方式分类看,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沟通多,而专制型与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沟通少,这说明沟通是影响孩子体育思维能力主要影响因素。沟通是积极教养行为,能了解孩子体育生活困难和个人志愿,可以引导和鼓励孩子解决问题,使孩子更加自信,敢于思考和探索,促进体育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孩子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优于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 (t 值分别是1.676、3.334 和2.040 、2.960),宽容型教养方式孩子比忽视型教养方式好 (t 值是分别是2.145 和1.820),思维灵活性是学生体育活动中学习过程与技巧的转换、思维变通性和迁移能力的表现。这说明了积极教养方式能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理解和解决问题,增强思考深刻性,培养思考灵活性。
宽容型教养方式孩子思维独创性和深刻性优于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 (t 值分别是4.251、3.139和2.660、2.013),权威型教养方式孩子体育思维独创性优于专制型(t 值是2.518),以及其体育思维批评性优于忽视型(t 值是4.487)。主要是因为宽容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给予孩子一定自由空间,有效限制他们想法和思维,懂得尊重孩子意愿,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敢于探索和质疑,敢于批评和创新。而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的言行容易干涉孩子,并控制过于严格,限制孩子的思维空间,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给予孩子过多行动自由,过于尊重孩子的意愿,两种教养方式都缺乏沟通和鼓励,不利于创新思维和批评思维发展。
3.3 教养方式阶层差异对高中学生体育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比其他3 种教养方式孩子的体育健康意识显著好(t 值分别是2.714、4.421、5.005),宽容型教养方式与忽视型教养方式显著好(t 值2.229),忽视型与宽容型教养方式及权威型教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权威型教养方式比专制型和忽视型孩子的体育学习动机显著好 (t 值分别是1.947、3.302),宽容型教养方式比忽视型教养方式显著好(t值1.829),其他对比没有显著差异。权威型教养方式比忽视型孩子的情绪管理控制显著好(t 值4.062),宽容型教养方式比专制型教养方式显著好 (t 值3.178),忽视型教养方式比专制型教养方式显著好(t值-2.676),其他对比没有显著差异。权威型教养方式比其他3 种教养方式孩子的自我效能显著好(t 值分别是1.708、4.198、2.911),宽容型教养方式比专制型教养方式显著好(t 值2.093),其他对比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都有利于高中学生体育非智力因素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1)该研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应用社会综合地位评价量表(SES)和积分划分方法,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社会阶层分布为优势地位占22.65%,中间位置占32.70%,基础阶层占44.75%,中国社会结构形态呈“土字形”。根据“要求”和“反应性(沟通)”两个维度的分值,发现不同阶层家庭的教育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沟通”维度而不是“要求”维度,随着社会阶层地位的提升,家长选择权威型和宽容型教育方式分别从10.43%升到20.56%、 从10.19%升到22.90%、 选择专制型和忽视型的比例逐渐下降,也就是社会阶层地位越高的家长,越会与孩子沟通交流。
(2)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差异有74.30%的可能性源自家庭阶层,有25.70%来自学校,家庭阶层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是通过教养方式实现的[7]。体育思维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其指引着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在教养方式和体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效应。不同阶层家长采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孩子,家长对孩子要求的严格程度和沟通的频率,影响孩子体育思维能力发展。社会阶层高的孩子,其体育思维能力及思维灵活性比低层的好,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没有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思维倾向和形成,通过研究家庭教养具体行为,发现家长采用对孩子理解情感、温暖较多的,其孩子的体育思维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采用对孩子过多过分干涉和过于保护、拒绝否定、惩罚严厉、偏心偏爱等教育行为,其孩子的体育思维能力及各维度能力呈显著负相关。权威型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思维相关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家长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对孩子接纳和控制的态度,有利于孩子多角度和层次考虑和解决问题,适于激发他们思维。家长对孩子有适当的体育要求和发展目标,并与孩子陪伴共处、频繁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其孩子能够听取意见并改进,善于沟通和交流。综上所述,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体育思维能力发展,社会阶层越高的家长越懂得给予孩子帮助和沟通,创造越好的家庭体育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完成体育锻炼目标,激发和培养他们体育思维能力;权威型和宽容型的教养方式比专制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更利于孩子体育思维能力培养,社会阶层越高的家庭高中学生体育思维能力越高,亦即社会阶层越高的家长与孩子沟通与交流越好,这支持了假设一[8-9]。
(3)学生体育学习是学生身体活动(身体运动系统)、智力活动(执行—操作系统)和非智力活动(动力—调节系统)这3 个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该研究从体育非智力因素的引导维持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和定向系统功能分布择取学生体育健康、 体育学习动机、情绪调控和锻炼自我效能作为重要指标,多元方差分析表明,积极教养行为( 宽容型和权威型)下,高中学生这些指标因子比消极教养行为(专制型和忽视型)好。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是心理资本形成的重要的阶段。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比其感受到的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分保护教养行为显著好。在体育非智力因素动力系统指标因子中调查 (多项选择)发现:认知内驱力(身体健康、学校要求)、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获得称赞、参加比赛)的均值随着家庭阶层的提升逐渐降低,并且依着权威型、宽容型、专制型和忽视型顺序降低,说明阶层越高学生体育学习动力和兴趣越好,从沟通和要求的角度来看,亦即越懂得理解和沟通的教养方式,越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孩子体育兴趣和动力。积极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体育非智力因素相关因素发展,接受温暖关心、 宽容赞扬等积极正向等教养的学生, 其自我意识发展就越高。这支持了假设二。
(4)该研究从家庭教育方式视角进行研究,涉及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首先,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要了解体育思维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它影响技战术掌握,体育品德的形成和体育精神的修养;与家长、教师、学生的沟通有利于培养体育思维能力和体育非智力因素。对于学校来说,体育教师与学生沟通,了解不同社会阶层学生其家庭环境和心理特征的差异,因材施教,能够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对家庭层面,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基础阶层的家长来说,应改善教养方式和方法培养小孩,让孩子与更高阶层小孩缩小差距。对于社会层面,相关政府部分,应了解各地区、家庭的阶层差异,平衡各种教育和体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