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构建分析
2021-03-07刘超
刘超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08)
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推动了我国创业教育的进程,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创业生态系统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也加速了创业教育的改革和优化,但实际的创业教育过程开展得并不顺利。由于高校、 政府和企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目标不一致,使得彼此间的合作存在矛盾,从而出现高校对政策的实行没有落实到实际教学,企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不积极,以至整个创业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了破坏,从而使得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进程缓慢。以下将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现状展开叙述。
1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概述
目前的研究对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经过不断地尝试,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我国的创业系统形成了以高校为核心,由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组织共同组成的动态生态群落,整个群落以社会环境为支撑主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1]。群落内部的各要素互相平衡、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协调发展。他们之间存在着能量交互、物质信息交换,从而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健康正常地运转,并且具有以下3 点特征。
1.1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化的整体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存在多个主体,从而决定了其多元化的特征。高校创业系统包括由高校、政府、产业组织和科研机构组成的高校生态群落和以社会环境为主体的支撑体系,而社会环境又包括文化、经济、科技和生态资源环境,从而形成了一个元素丰富的多元化整体。同时,这些主体元素因为相同的创业目标聚集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价值而相互作用,表现出共生的特性,在共生的机制下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这种多元化有助于实现要素间的资源互补,实现主体要素间的能力互补最大化,从而促进创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效益最大化。
1.2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内要素间存在交互作用
创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各个生态要素不能独立存在于其中,各个要素间通过构建生态交互网络创造价值,要素间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形成良性的反馈循环,从而使得创业系统不断完善,最后共同带动整个系统的更新优化。在进行相关的交互过程时,创业企业、政府和相关机构之间进行互动,新创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需要与成熟的企业交互,实现彼此间的技术资源共享,同时政府给予新创企业政策支持,而新创企业的技术资源则又依赖于投资组织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投资组织为其提供渠道,而高校科研机构为其提供技术资源,从而共同促进新创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整个交互循环中,各个要素间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让整个创业环境更加完善,有利于创业活动的进行。
1.3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间进行有机的交互,从而在发展中形成平衡的局面,这样整个创业系统才能够顺利运转。如果其中有一个要素发生了不受控制的变化,那么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影响与之关联的创业活动的正常运转,不利于创业工作的展开。同时,如果各个要素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那么整个创业系统就会出现良性循环局面,确保创业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实现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利益最大化,各个要素都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优化。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如今的创业生态系统为广大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业空间,使得各项创业活动能够在其良性的大环境下实现良性发育,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存在如下问题。
2.1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使得我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快速增长,并且未来几年还将持续稳步增长,毕业生的基数也同步增长。首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突出,开始出现“慢就业族”现象,这也加剧了我国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基数[2]。
其次,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现有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中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根据“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的数据,2011年到2015年的全国第一代大学生占比均超过70%,在71%~74%之间徘徊,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大学生亚群体[3]。受到家庭的影响,这部分大学生存在缺乏自信、人际关系较弱、活动参与程度低、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全面、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不稳定,增加了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困难。
最后,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的兴起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人才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今需要的是灵活性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各企业对员工的质量要求有所提高,使得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逐步被机器替代,这同时也在间接地给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增加了难题。
2.2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出现了质量不高、 实践性不强以及结构不完善等特点[4]。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职业规划,在讲授课程的同时解决学生的职业规划难题,对学生进行就业帮助和创业建议,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和创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大多是非专业的教师,其对应的专业性不强,不足以解决学生对应的就业创业难题。同时各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大学生的个性择业问题上缺乏针对性,同时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在择业过程中提供相应的辅导手段,使得大学生在真正进行找工作和创业实践时,依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行动章程,这也增加了大学生找工作的困难,不利于创业者的项目运作,导致其就业创业质量不高。
2.3 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
近几年,国家提倡大众创业,尤其鼓励大学生以创业的方式促进就业。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学科并未建立,专业特性不强,教师和学生对其认同感较低,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制度不健全,从而使得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强,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不高,整个创业氛围不强[5]。同时相关政策在具体操作中推进过程缓慢,针对性不强,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各个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差异小,使得最后的效果不突出,地域特色也不明显。此外,发布的相关的创业政策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使得高校的教学理念和相关的教学模式落后于实际生产。
2.4 高校的科研转化存在滞后的现象
当前研究表明,我国的论文引用数量和专利申请、授权比重较低[6],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的科研转化存在滞后现象,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高校的创业生态系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创业活动项目的开展。
3 创业生态系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构建分析
3.1 加强高校基础创业教育体系
加强高校基础创业教育体系主要从3 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加速创新创业学科建设,明确其学科的特点,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认同感,这有利于创业教育的专业化转型,同时推动创新教育的改革进步。
第二是加速课程创新,要明确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针对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推动创业和专业的融合,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故步自封,要将当前的产业格局变化、企业的需求变化、 新兴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当前的创业就业大环境能够有所了解;教师还要针对地域特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就业指导;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运用不同的、多元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当前的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师资不强的问题,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吸引有丰富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强和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加入团队中; 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人事制度,保证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吸引高水平导师加入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当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3.2 多渠道协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
加强高校和政府、企业的合作,三方确立统一的价值目标:提高人才质量。只有三方都奔着同一个目标同时施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创业生态系统的力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政府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政策,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高校将政府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提高人才的质量;企业要积极地将行业需求融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高校输送的优质人才带动企业的发展。整个循环在三方有意识的合作中不断加强和优化,从而保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强化政府政策执行力,协同推进创业教育
对政府出台的相关创新创业政策进行正确的解读,是进行行业选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7]。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都纷纷发布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教师要追踪时事,及时将这些政策传达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建设,能够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相关内容涉及:当前相关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政府的资金扶持方向和相关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需求结构和相关法律内容等。对政策进行正确的解读有利于针对政府的扶持方向,从而展开合适的创业项目,从而降低创业失败的概率。
3.4 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要想创造好的创业文化环境,首先就要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如今的大学生受到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整体的创业积极性不高。很多人将考研和就业作为毕业后的选择,没有将创业作为开启人生道路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所以,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地融入企业和社会环境,要利用创业榜样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拓宽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道路,从而使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
4 结语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能够帮助推动创业教育往学科化、专业化发展,使得它的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广泛,能够对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让大学生享受到国家的创业政策优惠,从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以创业的方式促进就业,缓解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难题,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结构优化,解决因为产业结构和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