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冲形象的多元解读

2021-03-07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衙内鲁智深教头

夏 日

林冲的故事在中国传播得较广,不仅中小学课本有“风雪山神庙”“棒打洪教头”的课文,民间也有“林冲夜奔”等各种戏曲、戏剧、音乐、美术作品的广泛传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不仅展现了林冲这一形象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还通过环境、动作、语言等细节,处处铺垫设伏,让林冲从软弱隐忍到奋起反抗的转变自然合理。然而,读者对这一有着性格变化的人物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与评价。

一、理性守分的末路英雄

林冲一出场,就慧眼识英雄地赞鲁智深“端的非凡”,迅速与鲁智深结义,可见林冲不仅战斗力强,配得上“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号,还有江湖中英雄相惜的热切心肠。这一片段中,林冲的形象是“热”的,江湖气十足的,为他“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埋下伏笔。

林冲娘子被调戏,林冲赶上去第一反应不是直接动手,而是质问“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可见林冲不是一味冲动的人物。他理性克制,懂法度守本份,这一性格特征在娘子第二次被调戏时的“放慢”、误入白虎堂的“大叫冤屈”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林冲遇到不公,首先想的是寻求合乎法理的途径解决,在法理途径无效时,他想到的不是攻击法理,而是牺牲部分利益,例如休妻,以求尽量保全性命。董超、薛霸押解他去沧州途中,对林冲百般虐待,小说连着用“哪里敢”“没奈何”“岂敢”“泪如雨下”来描述林冲。曾经的“八十万禁军教头”面对两个小衙役,都不愿呈现出一丁点反抗姿态,连金圣叹都评价其“英雄气短”“可怜”。哪怕在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之后,林冲还为二衙役求情,其理性克制、懂法守分的特点被强化到极致。

在棒打洪教头的情节中,作者用柴进的热情凸显了林冲在江湖中的声名,又用洪教头作为反衬,凸显了林冲的守礼、克制、圆滑、武艺高强。在草料场,作者又用林冲与老军的“点见堆数”、林冲出门沽酒前琐碎的“把火炭盖了”“把门拽上”“锁了”“带了钥匙”等动作描写,强调林冲的责任感、大局观以及做事的细致周到。可能力强、责任心重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不但丢了官,还沦为被刺配沧州的监下囚。他在古庙前“顶礼”还说“神明庇佑”,这种对神明的敬畏,与其对法理、皇权的敬畏具有一致性。林冲上梁山之前,在朱贵的酒店墙壁上题诗,自我评价是个“仗义”“朴忠”“慷慨”的落魄英雄。正因为他朴实忠厚,才会对法理、皇权、神明还具有敬畏之心,面对高衙内一方再三地逼迫才会一直没有实际上的反抗行为。在草厅被雪压倒后,他在冷冷的古庙“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时,金圣叹评价说“与人无患,与物无争”。正因林冲性格中有“无争”的一面,所以其面对不公时的隐忍就更显得忠义了。

林冲在山神庙的暴起反击时的几声“大喝”“大骂”,残忍地剜心、割头,正是其本性“朴忠”“无争”但却被恶势力持续迫害到绝望时的不忿与控诉。但是,当读者本以为林冲利落杀人后性格将从此由隐忍走向暴戾,作者又写他无处安身,却又被王伦逼要投名状,他“再不敢答应,心内自己不乐,来到房中讨些饭吃了,又歇了一夜”。金圣叹批“一讨字哭杀英雄”。可见哪怕是山神庙怒杀三人,走到朝廷的反面,他性格中理性守分的主旋律是没变的。

二、凉薄自私的庸人教头

理性守分的英雄林冲之所以会被读者诟病,主要源于以下几个细节。

林冲娘子第一次被调戏,林冲不仅自己“先自软了”,还让鲁智深“权且饶他”,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英雄形象不该有的软弱甚至懦弱。而林冲娘子第二次被调戏,林冲冲到陆虞侯家,却“在胡梯上”“叫”娘子“开门”。林冲救下娘子,拿着解腕尖刀要去杀陆虞侯,但又先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再送娘子归家,最后再去樊楼寻陆虞侯。这两个细节说明林冲内心实际上不愿打高衙内、杀陆虞侯,但不管不顾的话面子上又过不去,于是装模作样地“叫”“拿刀”“守了一夜”。这种装,不仅不够血性,而且不够光明磊落。这种装,实际上是理性的林冲在权衡利弊后作出的现实选择。

林冲这种不够血性不够光明磊落的形象在休妻的过程中又被再次强化。林冲再三以“误了贤妻”“误了娘子青春”“休为林冲误了前程”为理由,劝说岳丈张教头和林冲娘子接受休妻一事。休妻的行为虽然也实属无奈,但是无论出于面子或者怕被报复的心理,林冲用这些理由掩盖了他其实更关注自身性命的事实,并且未把真实的性命攸关的理由摆出来让张教头和林冲娘子做好面临风雨的准备,这确实会让读者感受到这个角色凉薄自私甚至有些冷漠的一面。

另外,林冲虽然曾经跟陆虞侯抱怨说“屈沉在小人之下”,但是在白虎堂林冲自辩时,连着两次称呼高俅为“恩相”。可见,与鲁智深看到“满朝文武,多是奸邪”,清醒地走向朝廷的对立面不同,林冲清楚地认识到高俅是小人昏官,但是他从未主动要去反抗揭露哪怕是嘲讽揶揄。这个“恩相”的表述,实际上在告诉读者:林冲的心中没有民生疾苦、没有公平正义、也未必有爱情,他挂怀的,无非就是他个人的“封妻荫子”,仕途经济。这才是林冲一味屈从妥协的行为的实质。

《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做事以道义是非为判断标准的才是君子,以利害利益为判断标准的是小人。无论家事还是国事,林冲实际上只是个一直做利害判断的小人。紧跟着鲁智深之后出场的林冲,就这样与一遇见不平就要拔刀相助的鲁智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读者的审美评价中,从英雄走向了庸人。

三、现实中的两难俗人

然而,作品人物的塑造也好,读者的阅读审美体验也好,并不应该是简单对立的二元。所以,林冲形象的解读应该有另一更丰富的可能:“现实中的两难俗人”。

林冲所处的社会现实,作者早早就呈现给读者了。金圣叹在第一回就评价说:“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作者在高俅发迹故事之后接着写鲁智深故事,先写渭州城恶霸郑屠,再写桃花山豪强周通,再用瓦罐寺之焚写佛道自身难保,最后用二三十个泼皮嘲讽一起偷菜的“军健”,可见,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宗教还是军队,都是昏暗难救的。金圣叹评价林冲故事时,用“十三叹”总结了金钱对法理、名誉、身份、人伦的侵害。正因有权有钱之人无视法理、名誉、身份、人伦,利用权势横行无忌地满足私欲,普通人无法在现实中寻得公道正义,所以,林冲从陆虞侯家救下娘子后才会有“邻舍两边都闭了门”。这样的社会,自然难出只做是非判断的君子、英雄、理想化身的鲁智深,自然更多常做利害判断的守分、隐忍、妥协的俗人林冲。

林冲娘子第一次被调戏时,在认出高衙内“先自软了”之前,作者用了“慌忙”“急跳”“奔”“抢”“赶”来表现林冲护妻的急切。第二次,林冲“吃了一惊”,“三步做一步”地“跑”“抢”到陆虞侯家。再加上林冲休妻时自己说的,三年婚姻生活,“不曾有半点差池”“半点相争”。可见,林冲对娘子、对二人的婚姻生活是满意的,“不争”的林冲原本与天真美丽的妻子应该过着颇为相得的日子。林冲的“吃了一惊”,可见他对高衙内的执着无耻是没有预料到的,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林冲娘子于林冲来说毫无意义的话,第二次被调戏后他意识到高衙内不会放过娘子时,就应该休妻了。他之所以不仅没有休妻,还对复仇“放慢了”,大致跟岳丈张教头是一样的想法:娘子不出门,遇不到高衙内,高衙内就会慢慢放手,他的生活就会归于平静。他没有料到高衙内会第二次出手,更没有料到高太尉会为这等小事、腌臜事出手。他的“没料到”,一方面是对自己“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身份以及自己“一身本事”的过度自信,一方面是对高太尉人品的认识不足,对这个险恶世道的认识不足。不得不说,从林冲娘子两次被调戏时一再呼喊“清平世界”“是何道理”的细节,读者看到这个天真的弱女子对社会的认识不足。但是,连混迹官场的林冲都天真到对高太尉寄予期望,可见,他的日常生活,与底层百姓的艰难苦痛是脱节的,他就跟“两边都闭了门”的“邻舍”一样,只要祸事没沾惹到自己身上,这就是太平世界。所以,林冲看似英雄,从护妻到“放慢”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不仅有自私凉薄、无奈隐忍,更有市井俗人的天真与无知。

林冲这个自负身份又有些天真的俗人,如果不是在白虎堂深深感受到了世道的残酷不公,感受到人命如草芥,他是不会做出休妻的举动的。他的休妻举动,正是挨了“二十脊杖”、被“刺了面颊”的他终于醒悟看透了。他终于明白公理正义并不存在,如果再不做出选择,牺牲的可不仅仅是工作与前程,而是自己性命。休妻,对此时的林冲来说,不是不应该,而是休得太晚。林冲休妻时“误了贤妻”“误了娘子青春”“休为林冲误了前程”的表达过于冠冕堂皇过于虚伪,但是他也有陆续提到“两相耽误”“两下相误”“生死存亡未保”“免得高衙内陷害”。林冲对娘子的态度,读者可以用小说前文鲁智深故事中的金翠莲父女俩来互相印证。金翠莲父女的痛苦不在于翠莲被郑屠强娶为妾,而在于她被正室赶出来仍被追讨三千贯典身钱。而金翠莲被鲁智深救出来后,“亏杀”有古邻做媒,被赵员外“养做外室,丰衣足食”。所以,在林冲看来,再嫁不是大事,休妻对林冲娘子也是有益的,无论是嫁做小妾还是作为外室,也能衣食无忧地活着。要是不休妻子,自己会丢了性命,妻子仍然摆脱不了被霸占的结局。林冲也不是不懂贞节观念,只是理性的他在贞节和生命之间权衡的时候,他首选生命,更没有料到,妻子会首选贞节,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然而,当林冲娘子自尽,林冲上了梁山,面对宋江的招安他并没有反对,面对被擒上梁山的高俅,他也毫无反应。这固然有作品中心人物置换导致林冲面目模糊的原因,又何尝不是曾经热血、天真、不争、守分的林冲在一次次的压迫中心如槁木的表现呢?

金圣叹说鲁智深“使我敬,使我骇,使我哭,使我思”。而他评林冲故事,叹息“人行世上,触手碍眼,皆属祸机”“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金圣叹评林冲,既看到了林冲形象的英雄果决,又看到了林冲的理性克制,还看到了社会对人性的侵蚀,看到了林冲压抑自我的苦痛伤害。认识小说人物形象,要从社会的深度去挖掘其行为原因,这样,读者对人物的解读,才不会停留于“英雄小人”的正反二元。而林冲这一形象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性格的前后变化,还在于其性格本身的复杂性。读者只有在理解其复杂性之后,才会对这个角色进一步形成理解、同情、悲悯的阅读体验。

猜你喜欢

高衙内鲁智深教头
黄伟芬:中国航天员的“女教头”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高衙内何以变坏?
谁打翻了洪教头
一个真正的英雄
与鲁智深的“密会”
一个真正的英雄
变身鲁智深
与鲁智深的“密会”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