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逆向谚语翻译中的“三美”与“创造性叛逆”

2021-03-07段红梅邓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三美谚语逆向

段红梅,邓飞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谚语是从实践中凝练出的智慧,且一直以不同形式进行自我完善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需求。逆向谚语自谚语产生以来就一直随之发展,它质疑旧谚语中的哲理,驳斥其中不符合当今现象的理念,或总结与之哲理相反但依旧成立的实践,又或在原谚语智慧影响下衍生出相似的道理[1]。这一方面论证了谚语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彰显了逆向谚语的灵活性和叛逆性。逆向谚语作为高度凝练的民间文学形式,其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学价值。但在谚语诗歌这类特殊文学体裁的翻译中,往往“保存了内容,却破坏了形式,照顾了形式,却又损伤了内容。[2]”针对这一点,许渊冲先生在形美、意美和音美上兼顾了译文的内容、形式和音韵,用“三美”理论来探讨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能最大程度利用创造性叛逆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

1 逆向谚语与创造性叛逆

1.1 逆向谚语的发展

逆向谚语的总体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可以说有谚语就有逆向谚语的土壤。逆向谚语产生多为“急中生智”的偶然现象,或针对某特定环境而应运而生的有意改用,往往通过删减、替换、组合、反义等方法实现。据匈牙利语言学家Anna T. Litovkina 调查,英美前六条最常被改写的谚语原型如下。

(1)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simply fade away]. (79)(老兵不死,只是气概不再。)

(2)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try, try again.(65)(初试不利,再接再厉。)

(3)Money talks. (65)(有钱能使鬼推磨。)

(4)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63)(每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5)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49)(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

(6)Never [Don't]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 (48)(今日事,今日毕。)

逆向谚语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并非是个体的专属作品,而是出自于群体的灵活改编,其中的哲思具有某些文化社会环境中的共性,具体所指又因具体情形而变化,以更准确新颖地传达说话人的意图。这些逆向谚语赋予了原谚语新兴文化要素或时代印记,又为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使群众对现存社会现象或事物进行讽刺、针砭时弊更为有效。

1.2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法国文学社埃斯卡皮提出“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将一种语言体系的信息转换到另一语言体系中时,会不可避免地对原文进行各样改动。他认为将作品置于另一语言体系中本身就是一种叛逆,赋予该作品以崭新的面貌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性叛逆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作品的生命, 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3]换言之,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就是在调和、缓解语言文化间差异下,采用曲折方式充分传达原文信息。这一方面是在弥补曲折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丢失的信息,一方面是对原文进行二次加工,这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传播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必然后果。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经过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也根据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知识程度和接受能力而变化,受译入语接受环境制约[4]。往往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知识掌握得更透彻,转换语言信息后的译文表现出的创造性叛逆越强烈; 读者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能创造性地思考译文内涵上的深度与广度。

1.3 逆向谚语中的创造性和叛逆性

谚语使用者在某种意识驱使下,会灵活采用与特定场合更贴切的意象,使原谚语以新方式突显在新环境中。就此而言,逆向谚语本身就带有创造性叛逆特质,这种叛逆表现在谚语的表达形式上,更表现在观念意识和文化心态上,即有意识地背离旧形式和旧观念,主动追求谚语的创新,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这时读者既是逆向谚语的传播者也是创作者。这与创造性叛逆给读者带来的再创造价值不谋而合:“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和创作者为译文带来了文学价值。逆向谚语的叛逆性和创造性让原本“有本可寻”的译者要随机应变,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调和原谚语与新文化环境的矛盾现象,必要时得背离原文以化解可能导致的冲突现象,让译入语读者能理解且享受译文,实现语言文化的等值甚至增值效果。

2 “三美”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三美”理论是许渊冲先生多年诗歌翻译实践的结晶,“音美、意美、形美”3 个翻译境界为广大文学译者树立了典范。文学翻译的难度主要在于文字背后承载的博大文化与艺术意境,而翻译是转换语言的艺术活动,故在翻译文学作品上应尽量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可读性上传达原文的韵律美,风格上传达原文的形式美[5]。“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其是高度精练的文学形式与无限丰富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歌与谚语的高度相似性决定了谚语翻译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译入语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文化心态、审美观念对原文做调整,发挥翻译的叛逆性价值和创造性价值。该章节结合“三美”理论,从逆向谚语的音韵美、意象美和形式美角度出发,选取部分上文谚语的逆向谚语探讨其汉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具体表现及其中的文学价值。

2.1 意美中的创造性叛逆

谚语中的意美既指通俗易懂的文字意思,又指生动贴切的生活意象,更是指虚实结合的文化意境。逆向谚语在套用原谚语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时兴的主题与喜闻乐见的民俗形象,塑造了真切的生活情境。这些固定的谚语表达范式,如上文的 “Old X never die, they just X”,“A X in hand is a X in bush”,翻译时应保留原谚语神韵,使译文中的逆向谚语的再创造有“根”可循,在一定规范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达到逆向谚语意美的效果。

例1.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每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a. An effort a day keeps failure away. 译:每天前进一点,成功更近一步。

b. One apple a day keeps Putin away. 译:日吃一苹果,普京少管我。

c. A chapter a day keeps the devil away. 译:日行一善,功满三千。

上列逆向谚语在特定情形下都体现了一些朴素道理或社会现象。a 基于原谚语推及了相类似的道理,扩大了逆向谚语的发展与接受空间;b 源自乌克兰曾反俄制裁而实行苹果自销的倡导标语,用新鲜的时代元素延长了原谚语生命;c 中的基督宗教元素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译文中则创造性结合了传统中华文化元素。从意美的角度出发,译文一方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以供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每日”“日行”体现了原谚语中的韵味,给读者在新场景中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让读者感同身受、与读者为伍,译者创造性叛逆地对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了新解读,赋予谚语文化“二次生命”,也达到了弘扬译入语文化的目的。

2.2 形美中的创造性叛逆

在表达形式上,英语谚语通常独立成句或由多变化的长短句构成,多为平实陈述、注重语法逻辑,为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会省略动词或介词。汉语谚语结构上多为复句,讲究数字相同或句式多对仗且辞格丰富。谚语译者在传达其形式结构时要“因地制宜”,故其形式层面的客观叛逆不可避免,且逆向谚语作为谚语的“新活力”,翻译时还应体现“新”风格。

例2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try, try again.(初试碰壁,再接再厉。)

a.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cry, cry again.译:初试碰壁,一哭再哭。

b.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consider yourself average. 译:初试碰壁,认清实力。

c.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give up. 译:初试碰壁,干脆放弃。

英语逆向谚语形成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直接否定原文观点,替换原文形象达到效仿的目的,或者保留其前半部分而对其后半部分进行创作,这些创造性改写使目标谚语与原谚语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不仅是不同思想碰撞的结果,也是不同时代和文化发展演变的产物。该例子对原谚语后半部分进行了改写,表现出当下文化中的“丧”文化和叛逆思想。译者考虑到中文谚语的对仗特点,兼顾了原意忠实性和读者接受性,在结构形式上发挥了创造性,使译文表达工整匀称,符合中文读者的文化习惯。

2.3 音美中的创造性叛逆

英语表音的性质为英语谚语带来了丰富的音韵修辞,如头韵、尾韵、视韵等,同时还注重意群的停顿;汉语语言重表意,其精练的表达多为词语的重叠和对称的形式,一般用和谐的尾韵来实现韵律美[6]。为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音美效果,需在遵循译入语本身的语言规范之上对原文进行创造性叛逆,让译文朗朗上口。此外,逆向谚语的音美也体现在其独特的诙谐语气上,这种语气与“上口”的韵律相结合才能吸引更多逆向谚语的使用者。

例3.Never [Don't]put off till [until]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今日事,今日毕。)

Never [Don't]do today what can be put off tomorrow.译:今日事,何必今日毕。

例4.Better late than never.(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Better never than late.译: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上述例句调整词句顺序后形成了与原谚语意思截然相反的逆向谚语,但其译文若进行词句则难以体现中文的节奏和韵律美感。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可创造性增添字句,用押尾韵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借助广为熟知的表达实现读者对语言信手拈来的目的。英文逆向谚语中惯用文字游戏来表达对原谚语的戏谑,而中文难达到类似效果,音、意、形多方面综合考虑则可以弥补其空缺,适当背离原文以发挥创造空间,更好地达到逆向谚语的“三美”的境界。

逆向谚语在基于读者对传统谚语耳熟能详的情况下,表达叛逆性为读者带来了一种诙谐性和熟悉的陌生感。这种熟悉的陌生感从意美、音美、形美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更好地体现了出来,让译文更具有可读性与审美性。逆向谚语中的“三美”在翻译时往往无不互相交融,其又与创造性叛逆互相实现,相互成全。

3 结语

逆向谚语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表现不是对原内容的摒弃,而是对源语言文化的接纳和创新,是承认原谚语的价值后又用不同方式呈现文化间的多样性,以深挖逆向谚语和原谚语在译入语环境中的潜在价值,使读者的再创造活动成为可能,实现译文增值和价值延伸的效果。许先生的“三美”主张运用了独特的视角来探讨逆向谚语翻译中的“三美”与“创造性叛逆”价值。当今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译者要用优美中文来表达外来文化,也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推广中华文化,创造性地呈现出中文的魅力,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远远传播。

猜你喜欢

三美谚语逆向
逆向而行
逆向思维天地宽
说说谚语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