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10包静
包静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甘肃定西 743000)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把职业教育纳入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以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如何实施教学改革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所需人才的需求,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必修基础课程,英语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也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应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存在着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课时相对较少等问题,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大量的知识和阅读技能、策略,并学以致用,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将“职业”和“应用”渗透到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实践证明,在高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适时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清文章的脉络,增强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1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又称心智图,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的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Buzan 最初使用思维导图是为了帮助那些在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而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这些学生竟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工具,是放射性思维(Radiant Thinking)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1]。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4 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核心主题清晰地集中在图形的中央;第二,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第三,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第四,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2]。也就是说,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发展、深入,围绕主题向四周发散,然后形成一个有序的树状结构图。它能同时激活人的左、右脑,通过使用文字、图形、颜色和各种符号去展示思维发展的方式,把大量零碎、枯燥,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信息转变成层次分明、有联系的、容易记忆的、丰富多彩的图画,这与大脑处理信息的思维过程是一致的。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学习者已有的旧知识,构建新知,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知识更加深刻,系统,容易记忆。与此同时,也能开发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进理解和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2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2.1 知识可视化理论
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即知识的呈现和传递。一般来讲,知识可视化主要研究的是用视觉表征来改变两人及两人以上之间复杂知识的构建与传递[3]。其理论来源于Paivio 的双重编码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同时使用视觉和语言两种方法呈现信息可以提高认知和记忆的效果[4]。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工具,不仅遵循着人脑思维的自然模式,而且能够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知识,使学习者通过图表和文本的双重刺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记忆的效果。
2.2 图示理论
当提到思维导图和阅读,很有必要提及图示理论。“图示”一词最早于1781年出现在Kant 的哲学著作中。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 首次界定了图式理论的概念。他认为图示是对过去反应和过去经验的能动的组织,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5]。图式即学习者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并结合新知识而建立的一种知识结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图示工具,其清晰明朗的结构不仅能使学习者拓宽和加深思维、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促进长时记忆的产生,并创造出更多新的思路。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记忆以及整合知识。这样,学生对有关概念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地位就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因而有助于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6]。
3 思维导图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笔者将思维导图适时运用到高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并且以不同体裁的思维导图模型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再辅之以语言分析和阅读策略引导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激活他们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整合,加深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下面将以《新世纪高职英语》Book 1,Unit Six,Reading“Why Are We Addicted to Soaps?” 为例来介绍和分析思维导图在高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过程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活动3 步。
3.1 读前活动
课前导入时,教师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提出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将与该话题相关的词汇和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发散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新世纪高职英语》第六单元主题是“Entertainment”,对于这个主题学生并不陌生,让学生以TV entertainment program 为中心词,通过联想的方法,展现与这个中心词有关联的单词(见图1)。再讨论“Which do you like best? Why?”导入新课。
图1 有关联的单词
3.2 读中活动
在语篇的教学中应从整体出发,分析语篇的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及各段落之间的联系[7]。首先让学生带着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文章(skimming),即根据文章的体裁选择恰当的思维导图模型,并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每段的首尾句。阅读之后将文章的主题写在纸的中央,各个部分的内容写在主题的周围,这样思维导图的主题和一二级分支就完成了。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章体裁以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Why Are We Addicted to Soaps?”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首先采用议论文的思维导图模型(见图2),进行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图2 思维导图模型
其次是精读课文,同时让学生试图画出思维导图的子分支。教师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比如,问答问题、填空、判断正误、连线或完成表格等,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细节内容,并学习使用略读、精读、寻读、理清文章脉络、根据上下文猜词、分析文章结构和总结作者写作意图等阅读策略。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的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思维导图的子分支内容。以下是“Why Are We Addicted to Soaps?”这篇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见图3)。
图3 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
3.3 读后活动
教师设计复述课文或课后讨论等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来复述课文。思维导图将文本内容和文章结构以图示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帮助学生更加流利地复述课文,学生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背诵和理解知识,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学生就课文的主题进行课后讨论时,可以根据思维导图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将思维导图引入高职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以来,教学效果比较显著。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能形成全局观,从整体把握文章信息和结构,梳理文章的逻辑关系,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其清晰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使得知识的传授更加高效,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为寻找关键词和分支结构,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快速的整理,对阅读的策略的掌握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掌握思维导图这一有力的工具,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但在思维导图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其次,部分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在以中心词为核心向外展开联想时,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有些学生看不懂文章,无法完成图示和文本的转换。总之,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学习、创新与完善。而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值得去使用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