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现状、问题及改革举措研究

2021-03-07李孟贾霍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质教育教学内容

李孟贾,霍楷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素质教育现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从培养方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都必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切实担负起培养新时代高水平专业人才的职责与使命。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逐步由盲目追求人才培养数量与规模转化为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与品质,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依然存在着模式化、单一化、局限化等众多现实问题,无法满足时代变化与发展的需求,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高校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与政策,坚持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1 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状况分析

1.1 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是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第一实践者,是现代社会人才孵化的摇篮。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基础与核心, 是保证高校教育工作持续推进的关键。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依然以学生的成绩为评判学生水平的主要依据,学生为应对考试而学习,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大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理念,使高校素质教育推进具有严重的滞后性。首先,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教学理念较为传统化的客观问题,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素质教学活动[1]。教师普遍采用课堂授课、课后练习等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育,对于有针对性的竞赛活动、主题演讲以及座谈会等新型教学活动很少实际运用,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之间出现严重的断层。其次,高校素质教育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使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无法覆盖全体学生,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成本较高,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直接导致高校实践教学平台数量及配置和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最后,高校素质教育模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缺乏联系性,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教师习惯于将教材拆分为独立的章节开展教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往往忽视了教材内容的前后关联性,使学生无法将内容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加剧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1.2 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工作推行的实施者,其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是高校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部分高校教师依然缺乏对于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的整体规划,没有按照素质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化地组织教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无组织性与无计划性,影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缺乏探索,教学指导思想具有严重的落后性[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按部就班地复述教材内容,忽视了对于学生创造力与智力的开发,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全面化、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外在传授,忽视了学生内在品质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大多采用“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缺乏实时互动与交流,教学模式较为刻板化。教师以讲授法组织教学,拘泥于教材内容的传达与演示,使学生的思维被教材的框架所局限,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3 学生层面

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与综合素质能力,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大部分高校依然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缺乏对于学生内在涵养与精神文化的提升,使教学模式逐渐趋于单一化,导致学生无法建立全面化的知识结构体系。从社会背景方面分析,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与享乐思想的影响,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部分学生过分关注于当下的既得利益,无法全身心地投身于科研学习中去,使其在学术研究中止步不前。从学生心理方面分析,部分学生将知识价值与今后的工作收入情况直接挂钩,将课程划分为“有用”与“无用”两种类型进行选择。对于“无用”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往往采取消极应付的情绪,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思维越来越局限化等诸多问题的发生。从个人观念方面分析,学生的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现出复杂化与多元化的特点。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具有独立的人格与社会价值观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化也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教师依然采用无差别化的课程教学,势必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人诉求,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2 中国高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2.1 教学观念功利化

教学观念是教师群体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的精神根源,更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近些年来,受社会物化、庸俗风气的影响,高校教育开始过多地关注功利性诉求,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年级排名以及整体就业率作为教学效果的直接评价依据,缺乏对于学生内在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关注。部分高校教师片面化地开展教学活动,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华而不实,课堂内容缺乏关联性、创新性与特色性,无法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本真意蕴。同时,高校教学观念存在着概念空泛化与虚无化的倾向,教学指导观念很少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教育者机械地将素质教育内容嵌入课堂教学任务之中,使素质教育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2.2 教学内容形式化

教学内容要始终秉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根据教材要求开展科学性、启发性与典型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安排的全过程[3]。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出充足的时间,用于自主探究学习内容与梳理知识脉络,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以教材学习作为课堂的中心内容,以平铺直叙的教材内容讲述开展教学,使学生无法自由提问与交流研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存在着严重的分割化现象,使学生逐步丧失了自我探究的动力与方向。

2.3 教学模式刻板化

随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各类交叉学科专业层出不穷,专业知识覆盖面变得更为广泛,使高校专业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然而受传统办学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高校依然延续着陈旧的教学模式,过度地把专业教育绝对化、孤立化与刚性化,使学生无法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感与认知参与感。高校教学大多按照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味地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复述教材内容,课堂安排固定古板,缺乏专业特色[4]。当下,只有融入参观实验、实际锻炼以及交流讨论等新型教学模式,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使课堂内容真正“活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4 教学评价程序化

高校素质教育的评价对象应包含教育者、教学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以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客观反映素质教育开展的真实情况,切实发挥评价体系的引导与督促功能。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评价对象过分地局限于教学内容,将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评价的主体,无法洞察到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存在着一定的制度缺陷。此外,教学评价标准也过于单一化,往往采用百分制。形式化、定量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在学期结束后进行总评,无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反馈,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延续性、时间性与动态性。而且,高校教学评价存在着统计时间过长、核实速度较慢等问题,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评价体系的内在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3 中国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举措

3.1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创新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措施,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难点,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单一层面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无法脱离刻板化的书面内容,使学生很难了解到蕴含在学科内容之外的知识内涵。高校必须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层次化,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模式[5]。一方面,高校应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发展,充分利用在线教学软件以及直播授课平台,提升教学的即时性和有效性,优化高校素质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沟通与对话、快速了解到学生目前的知识学习情况,并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一对一在线辅导,从而提升整体素质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场景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去感知与领悟,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再需要刻板地依靠PPT 课件完成教学,而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随时调整课程授课模式,通过多元化的网络技术使学生更快速地进入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与层次。

3.2 挖掘教学新方法,提升素质教育教学水平

当前,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依然选择单一化的讲授法开展教学,仅仅注意课本知识与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把握,制约了高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启发引导法、情景再现法、集中讨论法以及图文演示法等多种方法,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素质教育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力。首先,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将本身刻板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演绎,引导学生打破思维限制,延伸其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注意定期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引领性。高校应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专业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将原本的静态课堂转化为动态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完善教学内容,而不是仅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最后,高校应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活动,将课堂知识投入实际锻炼中去,以达到提升实践能力与专业水平的目的。高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3.3 改善评价体系,优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体系将课堂教学质量具体化,以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增强素质教育的时效性与可行性,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关键环节。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培养手段等多方面的考核与探究,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量化教学目标,而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给予全方位的动态化评价,才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客观参考依据。第一,高校应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高校通过搭建信息化教学评价平台的方式,将各项教学评价指标具体化,以明确的细则要求给予各项教学内容以定性评价,实现评价点的全方位化覆盖,实时反映教学情况与动向[6]。第二,高校应注意教学评价体系的多样化发展。教学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线上与线下评价、纵向与横向评价、自评与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新模式,以多元化的评价结果客观反映教学情况。第三,高校应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精细化发展。高校要构建多维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由专业教师、学生、专家等群体共同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去,根据多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给予教学内容以专业化的深入分析与评价,最后以数据汇总的方式呈现综合素质教育得分,增强教学评价体系的宏观性、公正性与真实性。

3.4 增强师资力量,提升素质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是素质教育工作的建设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提升,学生数量短时间内急剧扩大,造成教师资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同时,国内高校教师从教学水平、指导能力以及教学经验上来看,依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高校应努力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其由学科专业型向一专全能型转变。高校教师对于人文类、艺术类等专业的知识积累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高校应站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立场上,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使其在具备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同时,了解人文学、艺术学、音乐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理论,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其次,高校教师应学会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以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例如,教师科研在课堂中适当地融入PBL 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问题场景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最后,高校应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师资源,打造国内一流优秀教师团队。高校还可以通过跨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提升该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与专业水平,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化发展,以专业、知识、素质协调发展为要求组织教学,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现实目标。首先,高校应树立个性化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为基础开展教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高校应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与支持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与学术研讨,使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剖析、自我成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学能力。其次,高校应注重学生内在涵养的提升,采用问题解决式、案例分析式、场景沉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最后,高校应构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以合理化的制度规范教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高校人才培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始终坚持客观性、公平性、可操作性的基本评判原则,客观反映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情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高校肩负着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的历史重任,必须扩展与丰富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培育出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素质教育教学内容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