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日语教学改革
——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2021-03-07郑丹
郑丹
(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大连 116021)
1 日语学习者的主要误用
考察评判日语能力水平,一般从流畅程度、单词量多少、语法正确度及难易度、发音和语调、灵活性等角度进行考查,综合评判日语使用者的语言综合能力。通过对某世界500 强企业近五年的跟踪调查,并对其企业内从事对日外包服务从业人员进行日语能力测评,我们了解到对日软件外包从业人员日语应用能力虽在逐步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发音及语音语调不准;语法使用不当,基础错较多;表达总结能力不足这3 个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发音及语音语调不准及语法使用不当,基础错误较多两个方面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基础不扎实,单词语法的学习相对模糊,加之参加日语能力测评时的紧张情绪,造成错误频发[1]。表达总结能力的不足方面,单词量少可以认为是最直接的原因。首先,单词量少会导致流畅程度不够,表达过程中停顿较多,一边思考一边表达;其次,单词量少会造成语义表达有误,虽然日语中也有汉字,但是语义有时会差很多,如“勉强”一词,在日语中是“学习”的意思,与汉语的语义截然不同;最后,单词量少会造成表达的内容不丰富,有时会存在直译现象,即“中国式日语”,虽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沟通的,但是称不上是地道的表达。而我们深究“中国式日语”形成的原因,除去基础不扎实这一原因外,我们还将日语学习者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如下:(1)以单词语法学习为主,对于听说的重视程度不够。(2)学习者更侧重于用眼睛记忆,很多时候能看懂但是不会表达,表达出来也有错误。(3)用汉语思维,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直译。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主要是由于对日本的文化相关内容理解不足,中日两国的差异认识不够。比如,语言思维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非语言行为的差异等方面,而这些差异正是两国文化的差异。在大学基础日语的教学中,将日本文化相关的内容渗透到日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从而理解以上3 方面的差异,避免“中国式日语”,对提高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能力及交际能力均有所帮助。
2 “中国式日语”的原因分析
2.1 思维的差异
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即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因此,各个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任何人从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 一定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外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用外语来表达自己在母语环境下的思维成果,不带有深深的母语思维烙印是不可能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造成“有理讲不出,讲了对方听不懂”的尴尬局面;同时对方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误解和误判[2]。
但是,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追求表达的正确而不是精确,交际时能互相理解而不至于误解,是最基本的,这是作为外语教育者应有的观念和心态。
日语思维的养成,需要对日本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交流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才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对方、包容对方、用对方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就如我们拥有汉语思维一样,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汉语言环境中一样,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教师在备课阶段便有意识地将日本文化相关内容作为教学设计的内容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日语文化意识与日语基础能力,将外界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成果。
2.2 价值观的差异
中日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而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中日价值观有时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人有时会询问对方的个人事务来表达关心的情绪,而日本人会因个人隐私问题相对很少涉及此类对话。比如,邻居两人见面打招呼,汉语中经典的表达方式是“吃饭了吗? ”“嗯,吃了。你呢? ”,或者“去哪啊? ”“啊,去××。”相对明确说出要去的目的地。而日语中两人见面的招呼用语可能会是与天气相关的,有时对方问去哪,也是简单回答“嗯,稍微去那一趟。”并没有明确的回答。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此类异同点积极引入,既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又能拓展知识面。同时,可以将日本的风土人情、 民俗习惯等题材的内容作为阅读资料,以文化为载体,使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的同时,了解日语材料中的人物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2.3 非语言行为的差异
学习外语是为了与语言对象国的人进行交流,而实际上一个完整的交流过程是由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相结合来完成的。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一样,是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有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面的交际过程中,只有30%左右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交际完成的,其他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递的。
非语言行为如同语言一样,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内容会比语言更加重要,其关键因素在于跨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3]。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相关的内容也需要被重视,需要将非语言交际的中日文化异同点加以说明介绍。不同的文化之间,一些非语言行为所传递的内容和信息是有差异的,但某些行为又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这样会给不同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带来很大的便利。
在跨文化交际中,想要更好的使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就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行为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了解。例如,手指着脖子做横切的动作,在中国表示自杀或者被砍头,而在日本表示被炒鱿鱼。中国手势语的数字9 这个动作在日本表示“小偷”的意思。关于礼物的接受中日两国也稍有不同,中国习惯于接受后表达谢意,但是在对方离开后打开礼物。而在日本需要当面打开礼物,表示非常喜欢并表达谢意。如果有日本朋友带着便当或其他吃的来到家里,就更要当面打开,因为一般都是人数份的,想要与你一起进餐的意思。如果不当面打开,你的日本朋友大多数情况下是会饿着肚子离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的教授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如何说,说什么,还应该将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特征与我们的非语言行为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避免因非语言行为的误解而引起的交际障碍。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语教师首先是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的导师和传播者,不仅是向学生提供日本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地表达自己,成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中介。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接的互动过程,由于一部分日语教师能力的局限性,缺乏出国留学的背景,没有真正体验过日本生活,对日本文化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不能进行地道的口语交流,在授课过程中并非全日语教学,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低,大量的理论教学替代了日语教学的实践环节,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过少[4]。另外,受课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只讲解教材中出现的单词、语法等内容,以阅读翻译等日语技能学习为主,拓展文化相关知识的可能性。考察学生的方式及内容往往注重分数、注重学习的结果,对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相对较少。
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及运用的重要性,同时应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并挖掘授课内容中的文化内涵,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及文化敏感度,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 信息技术实现日语教学多样化,穿插影视资料,使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开展线上互动,包括线上知识点推送,答题竞赛,课程内容问卷反馈等,搭建互联网和远程授课平台,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利用网络数据等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及考核。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文化制约人的行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语言使用场合上的差异性和言语功能上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人们能够识别所学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语言行为,并理解他们的功能[5]。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日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最大限度地克服非日语环境下的日语教学局限,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原生态的语言环境,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及阅读材料,对其中涉及的日本文化及非语言交际知识进行讲解,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可以设置情景对话,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运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性阅读日文报刊及原版文学作品,汲取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敏感度,就会更愿意发掘外国的文化风俗,从而积累更多的知识[6]。
日语中送别人礼物一般会说一句“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 どうぞご笑納ください。”(一点小礼物,不成敬意,请笑纳。直译:没价值的东西,请你笑纳。)中国人还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西方人会想“既然没什么用的东西,为什么还要送给我呢? ”。这些小差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既提高趣味性又有助于理解记忆。
如果在日本留学,打工赚点零花钱是很多留学生的选择。面试时,将简历递上后,对方负责人如果说“ちょっと難しいですね。”是拒绝呢还是希望你多努力呢?这些细小的语义差别,可以通过实际的情景对话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
3.3 加强中国文化的熏陶
我国五千年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对日本、朝鲜半岛及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包含琴棋书画、戏曲、文学、建筑、中医、民俗、服饰、文物等多个方面。汉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中国文化,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中日文化的渗透应同时进行,讲解日本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中国文化的熏陶,尤其对于中国文化,作为母语,大多是感性的、零碎的知识。通过对比,可以理性地从整体上认识自己的文化。教师应注重通过文化对比等题材进行研究讨论,增强学生对中日两国文化的敏感度,在理解目标语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国家的文化。例如,如受邀到日本朋友家吃饭,将主人准备的饭菜都吃光是有礼貌的表现,还是每样饭菜都稍微留点是有礼貌的表现?如果主人拿出方便筷子递给你,你会怎么想?
加强中国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7],提高其对中日文化异同点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文化,更要恰当地表达自己,让对方理解自身的文化。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外语教学已经由原来的语言知识的习得和外语技能的掌握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向转变。日语教学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积极理解的态度及用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理解对方欣赏对方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客观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避免心理上的“想当然”,改变生搬硬套的中文习惯表达方式,才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及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