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价值及策略探究

2021-03-07邓志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慈善民众力量

邓志芳

(肇庆市图书馆,广东肇庆 526000)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在某些方面可以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持续深入,公共图书馆传统的以政府供给为单一主体的模式不再适用于现代化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需借助社会力量来进一步优化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分析图书馆事业中融合社会力量,体现出以下效用:一是体现出内向效用,促进图书馆行业内呈现出平衡发展态势,实现对图书馆模式、 服务的丰富; 二是体现出外向效用,即有助于凸显出民众的文化权利,为图书馆事业的长久持续发展提供帮助。正因此,推动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图书馆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1 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价值分析

1.1 多元文化需求的满足

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与创新,得益于我国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民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呈现出日益扩张的趋势,促使现有公共图书馆数量无法满足民众需求。正因此,公共图书馆面临着需求数量持续增长的局面。而因民众性格爱好、文化基础、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致使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更为多元化、个性化,使得公共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所以现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尚不能满足民众要求,需在发展图书馆事业中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剂,进而实现图书馆服务深度与广度的拓展,确保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可以契合现阶段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1.2 政府供给不足的补充

以往图书馆事业发展唯一的供给主体为政府,在特定体制前提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供给被政府完全垄断具备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作为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发展的唯一供给渠道,逐渐凸显出现些许问题:(1)资金投入匮乏。公共财政囊括诸多领域,而公共图书馆事业仅是其中之一,难免出现资金投入匮乏的现象,致使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发展无法满足当前实际的范围、规模需求[1]。(2)效率低下。政府内部层级分明,但是因层次组织职能未明确划分、层次数量过多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政府供给效率较低,加之公共财政投入匮乏,致使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严重受限。而有效引入社会力量,可实现对图书馆匮乏资源的补充,进一步拓展公共图书馆供给的渠道,以充足的资源为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发展提供支撑。

1.3 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公共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若图书馆依旧沿用馆员进行馆藏资源配置的方式提供服务,势必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极易引发资源结构失衡的现象出现,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产生限制。而融合社会力量后,进行馆藏资源配置与社会力量的融合,可进一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弥补传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同时,社会力量引入意味着图书馆馆藏资源会得到一定的优化与丰富,并且会依据对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分析,提供针对性的馆藏资源,并结合对图书馆建设现状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升级与改造,实现对图书馆资源配置的优化,保证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提供有充足的资源支撑。

2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模式分析

2.1 独立创建

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社会力量独立办馆具体分为盈利性、公益性类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个人创办的公益性图书馆超过400 家,如云溪乡的“百姓书院”、余江县的“农民图书馆”、北京的“金彩艺术图书馆”。同时,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援建的民间图书馆超过2 600 个,其中以“希望工程图书室”为主题的民间图书馆超过1 400 家。此类图书馆主要分布地区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因该区域公共图书馆体系构建不完善,通过民间图书馆的创办,有助于提升当地的文化服务质量,为当地农民工及其子女、农村学生创建良好的书籍阅读空间[2]。

针对盈利性图书馆而言,多为个体、企业投资建设,个别社会组织会以发展会员并收取些许会员费的方式进行公益性服务的提供,此种服务方式具有盈利性的特点。如“昆明博览群书社”“华中希望读书社”等。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部分盈利性数字化图书馆诞生,如知网、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等。

2.2 慈善捐赠

慈善捐赠在现阶段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较为常见,具体分为间接、直接捐赠两种。针对直接捐赠而言,是指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慈善人士、企业直接发起捐书、捐款以及捐馆等,这也是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发展中最常用的模式。分析当前直接捐赠的主体,包括:(1)港澳台、海外同胞捐赠。自改革开放后,诸多港澳台、海外同胞纷纷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发展中,其中以李嘉诚、包玉刚、邵逸夫等人为代表;(2)退休教师、校友捐赠,如屠海鸣为复旦大学捐赠300 万元用以图书楼改建、 南京大学杜厦捐赠3 000 万元用以仙林国际化校区图书馆的建设;(3)企业捐赠。如飞利浦集团截止到目前捐赠的图书馆已经超过300 个。再如中国移动为西部地区捐建图书馆超过1 000 个;(4)其他有识之士。虽然个人捐赠的力量微薄,但是同样有着一个赤诚之心,清华大学捐赠主页中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都纷纷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3]。

针对间接捐赠而言,是指以政府、私人成立基金会为载体,个人或企业进行物资捐赠。也正因此,图书馆基金会成立,因其具备专业性、规范性、安全性等特点,可以打消慈善人士进行第三方捐赠的疑虑,通过基金会聚沙成塔来为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贡献力量。

2.3 志愿服务

志愿者服务主要是出于自身意愿,无条件帮助图书馆展开各种工作,当前以读者服务方面引入较多,引导读者借阅、查找所需信息,帮助弱势群体、组织读者活动等。志愿服务包括非专业、专业性服务两种,其中一般志愿服务可以实现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具体服务中囊括的服务工作包括书籍整理、图书修补、书刊借阅以及卫生清洁等。如2005年上海市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为图书馆提供翻译、导游、借阅登记等服务。针对专业志愿服务而言,则是在服务活动中志愿者通过发挥自身专业技术来提升服务的专业性。

2.4 合同外包

所谓合同外包,是指图书馆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进行业务生产权的外包,而中标企业、单位则需依据合同规定进行图书馆服务的提供。合同外包分为部分、全部外包两种。其中部分外包是指图书馆中部分业务服务的外包,如卫生清洁、图书采配、图书上架等业务;而全部外包则是指将图书馆全部业务、服务全权委托给中标单位。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常见的外包形式为部分外包,具体外包业务包括:传统业务(如上架排架、编目业务等)、读者服务(如咨询业务、中介服务等)、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如数据库维护、网站开发、软件开发等)、物业管理外包(如卫生清洁、安保等)。

3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策略

3.1 重视对社会力量参与氛围的良好营造

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社会力量的引入与参与,需要以博爱、慈善社会氛围为依托。而要进一步促进博爱、 慈善氛围的构建,需重视对日常生活中慈善文化、博爱精神的宣传与熏陶。虽然慈善行为在我国被高度提倡,但是受限于慈善组织被质疑、民众收入条件不高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大部分民众尚未树立良好的慈善意识,而部分慈善人士因质疑、疑虑的存在始终未投入到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对此,需重视对慈善文化的宣传与熏陶,加大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建设力度,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弘扬“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等精神传统,为民众普及与推广关于“正能量”的价值观,进而帮助民众树立慈善意识,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群众支撑。具体发展中,图书馆可联动社会慈善组织发起公益活动,如公益讲座、读书节等活动,并充分借助自媒体宣传手段,如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以此吸引更多社会慈善人士积极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4]。并且,公共图书馆还应当在此基础上,与社会力量和馆情相结合,开展一定经营性项目,深度挖掘图书馆特色,开发文创产品,以实现创意、资源与市场共享,将经营所得反哺于图书馆公益服务,以此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力量参与,实现社会参与机制健康发展。如广州佛山图书馆招募“市民馆长”,包含图书馆馆长、职业培训师、阅读推广人、在校大学生等,全权参与到图书馆维护运营之中,以图书馆为阵地开展图书分享会、公益讲座等文化活动,针对“市民馆长”进行考核培训,以发挥社会人才特长参与图书馆文化活动组织,提升图书馆社会活力。通过此种全员参与的活动方式,能够让更多社会人士看到参与图书馆建设的价值,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

3.2 重视对参与活动制度的完善建设

要想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对相应政策规定的完善与落实。首先,落实合理的人事、金融、财政政策来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以财政政策为例,对捐赠税收政策进行进一步优化,如适当提升图书馆捐赠过程中个人或企业的税前扣除比例,若以直接捐赠的形式开展捐赠活动,可以采用税前扣除的形式进行捐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公益性图书馆加大补贴力度;针对土地政策而言,落实无偿供地机制,规定当地需为公益性图书馆进行无偿供地,而对于盈利性图书馆,可视情况进行税收优惠,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次,改革法人治理结构,探索理事会制度,吸收社会人士让其参与到图书馆管理之中,可以公开招聘形式面向社会吸引不同阶层力量参与管理,综合考察招聘对象业界威望、履职能力、专业技能等,经过行政部门审核后确定为理事会成员,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对重大事项实现民主管理与科学决策。以温州图书馆为例,构建理事会决策机构后,是下了文化单位与政府的“管办分离”,促进图书馆决策向服务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及决策科学化方向发展。以此为基础,借助众筹合作共建模式,形成城市文化地标,成立读书会联盟,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出“汽车图书馆”,走进社区与校园,为民众提供流动式图书服务[5]。

此外,重视对基金会监督机制的构建,结合现阶段基金会运行情况,落实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囊括资金募捐、管理、投资等工作的开展,定期联动专业审计部门进行基金会资金情况审计,做到在资金使用、投资时为捐赠者详细列举资金用途,以期消除民众对基金会三方捐赠的顾虑和质疑。

3.3 重视对社会参与鼓励机制的构建

社会力量的参与,取决于个体的内心意志与自愿行为,所以为促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可构建完善的个人鼓励机制,以此带动民众的积极性,促使社会力量参与形式的长久发展。激励机制主要可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种,在应用过程中不能对其中一种过渡偏颇,需要两者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予以参与机构和企业资金支持,如我国推行了《慈善行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但由于此类条款仅限于上级主管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对于民办文化服务机构则难以享受次优惠,还应当加大对社会参与的优惠力度,以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至图书馆建设之中。另一方面,则应当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实行道德激励,可通过行为表彰、办法荣誉等方式肯定参与者行为,如个人创办的公益性图书馆,政府部门可对个人授予“慈善大使”等荣誉称号;对于创办基金会的企业,政府可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口碑形象,允许在公益活动过程中印制带有该企业的公益性广告;对于志愿者而言,则可以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

3.4 增加理论指导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在研究中并未构成系统研究体系,参与方式较多,内容繁杂,方式多样,导致研究存在缺失或重复情况,即相同主题研究次数较多,部分主题却缺少研究。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理论主题较少,基础理论难以支撑实践,存在明显不足。而展开理论研究主要是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当前众多研究将目光放在实践方面,实践层面研究结论较多,出现了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脱节情况,需要将实践上升至理论,如若缺乏充足理论支撑,则在社会参与建设中难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6]。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可借鉴其他领域理论为依据,如共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制度分析框架、获知权与竭尽全力理论等,希望研究中能够对以往实践与研究经验加以总结,通过系统提炼归纳,形成可为实践研究提供指导的理论体系,方能有效推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图书馆建设之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事业中公共图书馆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为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建设质量水平,需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立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服务现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借助参与政策优化、构建良好慈善氛围、构建完善激励机制来优化社会力量的引入,为全民参与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打下良好支撑。

猜你喜欢

慈善民众力量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怀疑一切的力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