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2021-03-07梁辉
梁辉
(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
蒙古族的文化资源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蒙古族文化经历历史沉淀积累了丰富独特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明。如红山玉龙文化、草原蒙元文化、辽上京文化、 明清佛教文化等都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文化旅游古迹。这些有着鲜明历史发展印迹的文化遗产身上,不仅有着中国历史发展的鲜明印迹,同时也填补了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空白,经过蒙古族的历代文化积淀不断开拓研究发展,组成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十分珍视的宝贵物质和文化财富[1]。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又快又好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跟着收入水平加快提高质量也越来越富足,使得我国旅游业为满足居民工作之外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随之成为增长最快的居民消费领域之一。但随着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相应的旅游市场也随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近些年旅游者更喜欢自然风景区,想要走出城市商业化的舒适圈去亲近钟灵毓秀的大自然、 融入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身与心返璞归真旅游体验。相应的旅游业紧抓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更加注重发展自然景区的独树一帜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更加注重满足适合旅游者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更加在意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体验与评价。
1 蒙古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概况
1.1 蒙古族文化变迁
一个民族文化的变化一般是指由于环境、 观念和与其他文化群体接触的变化而引起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的变化。文化变迁是对现有社会秩序,包括其组织、信仰和知识,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目的的逐步变革。从根本上说,文化的改变就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国家的发展,也可能是由于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互动而引起的改变[2]。
1.1.1 服饰习俗
蒙古族传统服饰是绣有吉祥图案的蒙古袍,它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学者们对其高度重视,进行了许多研究。蒙古人的蒙古袍,多黄、红和蓝色。蓝色在蒙古族人心中代表着天空,蒙古人崇拜长生天,流传着许多俗语:“天是蒙古人最高的崇拜对象,得罪了天,会招致雷击”“天是一切权力与力量的来源”以及“蒙古人有长生天保佑”。穿蓝色衣服自然就显示了对长生天的崇尚和尊敬,这样就可以得到天的保护。蒙古人喜欢色彩鲜亮的衣服,比如,黄色和红色,它们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审美,尤其在夏季,穿上红色和黄色的服装就能够与绿色的大草原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美丽的图,而绿色服装在夏季一般不会受到青睐。除此以外,蒙古人的服饰佩件一般都刻着植物、 动物以及佛教图案等一些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这恰恰也反映了蒙古人的精神崇拜。元代蒙古族统一中国,不断地扩大领土至欧洲,所以蒙古族受到中原文化、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清朝盟旗制度建立和蒙古族各部落不断地进行大规模迁移,最终造成蒙古族各部落之间服饰款式的明显差别和多样性。
生产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蒙古人慢慢感觉到宽大并且笨拙的长袍在日常生活中愈发的不便利,有时甚至会影响日常的劳动和生活。所以一般除了老人以外,其他人在平时的日常中只会穿简单便利的汉式服装或者穿西式服装。即使有时遇到重大场合需要穿蒙古袍,袍子的样式也发生着变化,不再千篇一律,逐渐向着简约、时尚、个性的方向发展。
1.1.2 社会民俗
蒙古族的婚礼习俗沿袭了蒙古族婚礼习俗的起源,一般包括迎亲、送礼、设宴、宴请等几个步骤,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现在蒙古族的婚礼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受到西藏藏族民俗文化影响,增加了献哈达等步骤。所以,蒙古族的婚礼习俗既保留了本民族的古老传统,又吸收了汉族、满族、藏族等一些民族的礼节,逐渐地,蒙古族的婚礼习俗成了比较有特色的习俗,为人所津津乐道。
蒙古族信奉天鹅、哲罗鱼、江鳕鱼,他们崇拜火,在许多民族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与火有关的内容。此外,蒙古族还信仰貂、松鼠、银鼠、黄鼠和兔子,被称为“五大神灵”。在死者去世后,他们将为他们的先人造石像、雕像和崖壁雕像,他们相信这样可以使死者的灵魂永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族文化开始衰落。16 世纪,在喇嘛教的影响下,它开始向宗教的方向发展。
1.1.3 祭祀与节日文化民俗
蒙古族和其他古老民族一样,也有独特的祭祀文化来表达自己的精神意识。节日当天,人们将举行射箭、舞蹈、赛马、摔跤、射攒嘎拉哈等活动,表达人们在节日中的快乐,从而形成足球活动、图腾表演、马文化节、射箭比赛等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方面,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相似,但也采用社会传承和代际传承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宗族和部落的统一,如民间艺人“乌特甘”、寺院喇嘛等;后者是通过家族、宗族长老等。
1.2 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在呼伦贝尔地区生活的蒙古族居民约为88 万人口,是一座以蒙古族为主题,汉民族居多的城市。总面积90 000 平方公里,下设12 个旗县,拥有众多保存完好民族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3]。
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族文化旅游遗存丰富,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旅游格局,历史遗迹中开发出诸多保存完整的古石器、史前生存文明,辽代青铜器,蒙古族古代历史战场。类型包括民居、宗祠、庙宇、古墓和生活工具及用品等,其中有51 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存于古建筑上蒙古族独特的图腾雕漆、 粗中有细的建筑壁画等作品精美绝伦。在实物遗存之外,蒙古族还保留有形式多样的传统民风民俗和文化艺术遗产,其中较为著名的传统民俗活动有那达慕大会、 蒙古民俗食品、马奶节等。
2 蒙古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对于蒙古族的风景区内不可再生、 无价壮观的景观资源,总体规划一定以保护为主,着重突出保护生态的理念,同时发挥自然景观的优势,深度挖掘人文内涵,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秉着坚持以保护为主,引领发展和建设,提出了疏解矛盾的措施[4]。
2.1 统筹旅游和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文化与民族风俗的内涵,而不是建立商业性强的风情街。应该再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前提下,景区通过各种方式集思广益,收集吸引游客的既符合当地特色又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需求的“金点子”旅游产品。任何旅游产品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更新、创造新的特色的旅游产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原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而对原有旅游产品的提升可以从质量、功能、形态等多方面进行,增加体验型旅游活动。例如,可以让风情街内蒙古族人教授游客蒙古族舞蹈、歌曲等,或者邀请游客参与舞蹈表演当中,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在赏景方面可以诗情画意一些,征集优美诗句、 散文的创作,诗句接龙等文艺活动。
二是创新的旅游产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纵深发展,旅游业不断涌现出新的消费趋向,旅游消费需求性以前的“无差别产品消费”逐步向更加深入、更加细分的产品消费需求转变。所以,要紧跟市场需求动向,不断创造创新的旅游产品,丰富景区产品体系。该方法就需要和旅行社合作,把握旅游市场趋势,紧抓旅游者旅游需求,开发创新旅游产品。例如,可以在旅游产品的观光中增加一些现代媒体式的观光体验,海选游客参与景区微电影、宣传片的拍摄,既提升知名度,又可以形成品牌效应[5]。
2.2 促进联动,实现集体发展,构建自有品牌
旅游景区之间的共同发展、 相互连线是可持续旅游的最终发展趋势。这一建议是针对旅游者认为景区消费性价比低所提出的建议。蒙古族风景区应与合作的旅行社在开发旅游产品前,明确市场定位,进行旅游市场细分,并根据风景区内不同类型的景区进行分类,取得联系,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提供相应的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更人性化的营销方案,实现优势互补,这既带动了各个景点的协作与联动,让游客更深入了解蒙古族风景区,让游客发现除了有名景点外其他跟有魅力的景点,更满足了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2.3 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并增强风景区各个场所的规范管理
根据美团、大众点评等APP 上游客的评价可以看出,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和景区内各个场所的管理问题尤其突出。现代企业化管理能否高效运作取决于信息化程度。蒙古族风景区占地广,景点众多,所以必须加大各个景点的信息化与科技化程度,让消息传递及时,让管理人员在对游客反馈消息更准确、更及时;定期对景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各个场所的管理人员进行人员编制及培训,提高员工客户服务能力;对景区内员工进行行为规范与考核,让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形象,毕竟员工的形象即景区的形象,游客往往会对景区的一个员工的看法上升到景区的形象上。还有在基础设施和一些服务设施上要及时进行管理,尽量保证其干净、整洁,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在消费者评价中提到最多的则是景区内区间车的安排、管理情况,要合理安排,减少旅游者等待区间车的时间,限制人流,控制秩序,井然有序的秩序更有利于景区管理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2.3 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遵循生态规律,把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结合起来,实现废物减量化、循环利用和无害化,把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之间的矛盾,资源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旅游,以循环经济理念引导蒙古族旅游业发展,减少对草原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走良性循环旅游经济之路。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绿色服务必不可少,如绿色住宿、无公害风味蔬菜、野菜等天然绿色食品,果蔬采用有机肥和农家肥,绿色、环保、健康、自产自销。住宿简单,消毒严格,卫生间没有异味。提供绿色旅游线路,不安排重复的景点,使游客更贴近自然。绿色导游,拒绝回扣,拒绝低品位,讲解景区生态知识。我们不想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是想变得越来越好。倡导“只留下脚印,只带走照片”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绿色旅游企业形象、绿色旅游产品形象和旅游形象,建立良好和谐的公共关系,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走出片面的“经济中心论”误区,培养旅游业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意识[6]。
2.4 建立专业的受理投诉、差评处理制度
建立游客中心投诉办公室,不断健全景区投诉处理制度,对于蒙古族风景区这种大的风景区而言,可以开通24 h 投诉处理受理电话,在接到投诉后立即开展工作,并将处理结果存档。以良好的口碑形象,赢得回头客和潜在的客源市场,提高游客忠诚度。
在景区的官方网站或相关APP 上的评价栏,即时解答或解决游客问题,并虚心倾听游客对景区的修改意见,提升成景区的改进措施,而且可对提出重大建议的游客给予奖励。
2.5 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建立景区环境监测与管理小组
景区的生态环境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测与保护,经常对蒙古族风景区的环境进行环境效应评价,严格对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活动进行环境审计工作;管理小组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尽量降低游客不文明行为引发的生态破坏危机。对于游客而言,游客过多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对于景区而言,超过景区所能接受的游客承载量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所以对于游客过多可以采取分流机制,严格控制每日游客数量,这不仅是对景区的环境负责,更是对旅游者负责。以最大限度保护景区生态环境部不被破坏,保障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保障了旅游者的体验度和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