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复兴

2021-03-07刘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刘蕊

(中共渭南市委党校,陕西渭南 714000)

新时代的黄河治理,需要以复兴和传承黄河文化为主线,注重综合施策,协同治理,再造黄河文化意境,使黄河变为一条使流域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幸福的河流。因此,找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抓手,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是一项重大工程,功在长远,利在千秋。

1 寻根:黄河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文化内容复杂、资源丰硕、历史悠长,是根脉文化、治世文化、京城文化之源,是红色文化、生态文明和旅游文化之载体,在整个黄河文明中地位和作用突出。

1.1 大河文明孕育了人类文明

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历来多是人类古老文明的摇篮,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美索不达米亚原野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均是古老人类文明的源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大河流域,气候条件温暖,为孕育各种生命和文明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河流孕育了远古人类的文明社会,引导着人类文化不断向前,更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可以说,人类文明源于大河文明。

1.2 黄河文化孕育了华夏文明

华夏大地,自然环境复杂,不及两河流域平坦,尤其是穿梭在崇山峻岭间的黄河流域,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发明创造性利用更高更复杂自然条件的能力。《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经脉之通流者也。”《道德经》则云:“上善若水。”黄河呈"几"字形,犹如一条巨龙,全长约5 464 公里,流域面积约752 443 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1]。

中华民族古代先民最早最主要的活动区域是黄河流域,历经5 000 多年璀璨文明,其中曾有3 000多年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郑州、西安、洛阳、开封这些古都遗址现在依然留有痕迹,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文化相继被孕育。诗词《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既歌颂黄河的壮观巍峨,也表达了文人墨客对黄河历史的认知,对黄河文化的自豪。从诗经到唐诗宋词,黄河流域产生了大量的传统文学经典与文化典籍[2]。这既反映了文人墨客对黄河文化的眷顾,更彰显了黄河历史文化之浓厚底蕴,使其文化精髓得到延绵不绝的传承。

涛涛黄河,奔腾不息,以其先进的农业经济为基础,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以源远流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感召和同化了黄河流域不同的民族,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1.3 黄河文化被赋予的精神实质

在中华民族千年的绵延、存续与发展史上,几度的黄河治理,不同民族之间的频繁的文化交流,祖祖辈辈黄河人的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从地域上讲,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上游的三秦文化(陕西)、中游的中原文化(河南)、下游的齐鲁文化(山东)为主体的独特文化,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陇右文化(甘肃)、河湟文化(青海)、河套文化(内蒙古)、宁夏文化(宁夏)、三晋文化(山西)等几大区域的亚文化; 从发展过程讲,包括人类依附崇拜、开发利用黄河,与黄河和谐相处形成的文化表现为宗教、哲学、艺术、科学、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具体的意识形态。从内容上讲,包括在黄河治理与开发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表现为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不易直接体察的深层民族心理素质。黄河文化象征着民族精神,加强黄河文化建设,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推进黄河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智力源泉。

2 铸魂:黄河文化蕴含着厚重的时代价值

黄河不舍昼夜奔流入海,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格,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华夏文明发展演变的主轴,也是中华民族“魂”之所附,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讲好“黄河文化”,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背后蕴含的深层的时代价值,切实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依据文化自信理念的确立,共筑黄河文化之魂,使之成为汇聚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1 黄河文化蕴含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在旧石器时代,古代猿人(分布在陕西蓝田、大荔;山西西侯度)、早期智人(分布在襄汾丁村)等早就曾活动在黄河流域,虽然没有交流记载的文字,社会分工也尚未形成, 但已经产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天文历法、灌溉工程等,并传播至全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石器时期,黄河文化从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经仰韶文化,再到龙山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起点,考古出土的彩陶制品说明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已有了具体内容。在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中的刻画符号被发现, 可以看作是文字的起源。至文明社会后,夏、商、周文化中出现了为农耕服务的天文学和历法学,诞生了重人事而轻鬼神、 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儒家传统文化精神,“民为邦本”的思想开始产生。再到春秋的百家争鸣、战国到秦汉的王朝大一统时代,黄河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2 黄河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黄河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漫长的艰苦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不断探索和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黄河文化强调天地人的统一,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社会格局的发展与变革,使人与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各种突出问题的萦绕下,生态文明建设重新进入关键决策视野。“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之下,生态文明将重新被黄河文化所孕育,为人类文明提供着丰富的经验与智慧,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成为人与水和谐发展的根本路径[3]。从黄河文化区域的融合看,黄河文化在不断的融合中加以延续,通过对异质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承,逐步开辟着全新的文化输出之路,使其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最终建立起以黄河文化为核心,以多元文化为基本形态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延展,对社会制度、历史习俗及治理理念产生着重要影响,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延续。

2.3 黄河文化蕴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

炎黄始祖传说、 百家思想、 宗教信仰及伦理观念,均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它诞生于黄河流域,利益于文化传承,镌刻于民族心理,使之产生了极具独特魅力的身份认同[4]。让黄河流域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符号和建构民族自我身份的重要纽带,缔造成了炎黄子孙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宗亲观念、归属感、群体感、身份感和亲近感,推动了炎黄子孙“同根同源同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环境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中华民族心理、思想千年传承,是中华文明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文化支柱。

2.4 黄河文化蕴含着“大一统”的主流意识形态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黄河文明的发展史伴随着人类沉重的记忆。自有记载以来,黄河下游共历经1 500 次塑性决溢,26 次改道,塑造出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形象。因此,黄河流域的百姓常聚集于适宜农桑的地域,由于受黄河水灾影响,经常形成合力,联盟共同应对水害,治理黄河,这一逆境,创造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主流意识形态。

先秦时期,“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以黄河流域为政治中心,秦始皇建立了首个中央集权国家,这一政治体制对地域差异和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消弭作用,缔造了中华民族追求大融合、大一统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在当前遭遇“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复杂国际环境背景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刻,这种“大一统、大融合”的主流意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变的追求与信仰[5]。纵观黄河文化历史长河,它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民族认同度的提高发挥着支撑作用,尤其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背景,更使之成为民族心中的期许与力量,让我国能够以黄河文化为基,不断在伟大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2.5 黄河文化蕴含着“兼容并蓄”的包容胸怀

黄河流域气候优良、土壤肥沃、地理条件独厚,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的黄河流域,在与北方、西部、南方少数民族的攻守战役中,在与亚洲、欧洲及非洲各国的文化相互交流中,促进了独特黄河文化的形成。频繁的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互鉴、政治外交,使得黄河文化进一步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汲取了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的营养,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气质的形成,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下,使中国社会迎来了新曙光。而黄河文化仍然以其博大浓厚的文化内涵,继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新进程,在其深刻民族内涵的影响之下,为红色文化、爱国文化及生态文明提供了温床,甚至通过其文化内涵的拓展,赋予了中华文明更丰富的精神内容。基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看,基发源于陕甘宁边区,壮大于黄河文化的滋养,让中国民众在炎黄精神的指引下,抵御侵略,寻求解放,使之成为战略决策的中心地域,也孕育出了我国伟大的革命事业,为中国共产党及革命事业的振兴积蓄了关键力量。

黄河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明发展史的决定性标志,经久不息,历久弥新,不仅彰显着我国悠久的发展文明,更展现着我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使中国文明在世界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且,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是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不容小觑。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孕育者与见证者,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核心之所在,因此,面对如今的黄河文化前景,我国必然应加强传承、弘扬与保护,中华民族的壮举一次腾飞积蓄精神力量,并努力推动黄河文化与世界的交融,使之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范本。

3 追梦:黄河文化将谱写发展新篇章

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源于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闪耀着无尽的精神之光。追寻黄河文化的道路上犹如进入梦境一般,体味着中华民族血脉之根、文明之本、精神之源,无不彰显着黄河文化之壮丽与强大,这也使得黄河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让我们在面对世界波谲云诡时行稳致远。

3.1 加大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

对黄河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文化元素之间,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承,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统推进和有序发展,应进一步加大对黄河历史文化、 人文情怀、 人物精神的研究力度,拓宽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凸显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特征。因此,作为黄河文化后续的传承载体,我们应当承担起黄河文化的传承责任,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黄河文化的时代迈进发挥助力作用。

3.2 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人类发展进程中,对于自然的尊重从未停歇,但过程仍然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人类从以往的征服自然,再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转变带动着格局的变化,为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价值提供了新的取向。黄河文化博大精深,背后承载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可以成立黄河学,与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自然科学想结合,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发展规律,完成纵向及横向研究体系的构建。借助精英团队优势全方位、多视角的进行各领域研究,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及生态文明等,为黄河文化的新时代创新提供依据。

3.3 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现实中内涵丰富,多如繁星的古老的黄河故事,不断被充实着新内容、新特色,但讲述和承载的都是民族精神。要着力发展黄河生态文化带,挖掘可以演绎、诠释黄河民俗风情和黄河文化的故事,通过多平台、多渠道研究、传承、弘扬,努力让自然的黄河与文化的黄河生生不息、日益繁荣。

3.4 推进黄河文化与治理融合发展

“黄河宁,天下平”。随着黄河流域文化的大发展,经济社会及产业振兴成为重要标志,在来自国家层面的极力推动下,黄河文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期,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思维下,赋予了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保证[6]。因此,助力黄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需要推进黄河文化与治理融合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研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积极鼓励并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综合施策,协同治理,体现黄河所孕育的文明形态及其所展现的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让黄河文化再放异彩,书写新篇章。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