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探究
2021-03-07史蕾
史蕾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61)
1 数字人文理念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构建的影响
数字人文是一种跨学科针对计算与人文之间的交叉领域的新兴学科,虽然数字人文的内涵还在激烈的讨论当中,但是它至少包含两个方面——数据化和文本挖掘。这两点都为深度开发馆藏资源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可以看出“数字人文”内涵可以说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手段通过对多媒体、 元数据和静态环境的融合,是对人文学科研究提供长期、通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字人文的研究涉猎广泛,研究主题丰富,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文学、 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图书馆学、信息学、艺术等人文主题也成为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阵地,数字人文研究最早是在2007年在信息学与图书 馆学中崭露头角,随后在2009年开始深入文学、语言学等方向,其后在2012年以后在多个领域快速扩展,呈现跨学科研究的典型态势。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人文研究,替换繁琐人工处理任务,至促进人文研究创造新范 式、新方法的过程[1]。随着计算机与数字信息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形式及思维模式也越来越依赖数字资源,对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自建特色数据库等虚拟技术对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开展校园数字人文建设,将传统知识输出习惯于读者现代化阅读习惯相结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准、服务效率,提升高校学科及科研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2 数字人文理念对馆藏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数字人文是对数字化环境与数字化进程中科研现存问题的回应与追问。对方法的找寻和多领域的尝试……布局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研究的前提与先决条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画廊等作为知识、信息和数据的存储库,角色顺势凸显……图书情报学科、 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在数字人文研究过程中的角色逐渐突出”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责就是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进行服务,在新数据处理技术的冲击下,图书馆逐渐由图书资料的保存者转移之新技术的应用者,图书馆在科研中的地位也不仅是为教学科研提供基础的“知识海”,而是需要图书馆是一种“基于知识、利用知识的服务机制”,作为一种服务机制,应该在现在和未来技术支持下努力嵌入到、融汇于用户的工作流程中”,图书馆在构建数字人文研究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作为知识的发现、组织和保存的专业机构,图书馆有可能也有能力通过帮助用户对知识的基础构建、知识环境的并联、利用和创新重构知识,为学术活动增加了知识效能[2]。在“数字人文”理念的背景下,目前已有多个高校为学者们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如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心与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联合主持建设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或称数据)库(CBDB),里士满大学数字奖学金实验室开发的“Digital Scholarship Lab”数字人文学科项目,“通过将人文和社会学科中权威的理论与新媒体的技术相结合,以寻求更加全面的知识关联,并通过该项目为里士满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做出贡献”)等,这些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数字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有助于弥补人文计算领域多学科分散研究的不足,最终促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创新和传播。”
3 数字人文环境对高校数据库升级转型的影响
特色数据库的定义相关文献中表述多样,刘葵波在《特色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特色数据库定义为“图书馆或相关机构依托馆藏特色文献信息资源,针对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的资源(包括分散的、 传统的馆藏文献资源,异构的数字馆藏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析、筛选,再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将其进行加工、处理、标引、组织、存储,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进行传输和发布,提供检索和全文传递服务,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库[3]。”
特色数据库隶属于特色数据库中的人物类型数据库,刘葵波将特色数据库的类型分为馆藏特色数据库;学科特色数据库;地方特色数据库;学校特色数据库;其他专题特色数据库,其中在其他专题数据库中对人物类型数据库的表述为“是以个体或团体为主题的数据库,主要收录有关人物或团体的生平事迹、社会贡献、著述作品、书信图片、多媒体资料和相关研究资料”音乐家特色数据库这一概念目前笔者还未见到相关表述,但借鉴对人物类型数据库表述笔者认为,音乐家特色数据库这一概念可以表述为:以音乐家为主题,主要收录有关音乐家的生平事迹、社会贡献、著述作品、书信图片、多媒体资料等的特色数据库。
4 数字人文背景下,音乐家数据建设的缺失
4.1 音乐家系列数据库建设基数低,缺乏统一平台
刘纪刚在《全国九所音乐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比较研究》 中对全国9 所专业音乐院校数据库建设调查显示(这里以数据库建设已相对成熟的音乐院校为例,浙江音乐学院及哈尔滨音乐学院建校较晚这里不做提及) 相对于其他类型数据库的建设,专门针对单独音乐家数据库的建设比率较低,音乐家系列数据库的建设存在分散,建设无内在逻辑的特点,有些数据库虽将部分音乐家进行整合,但其数据库内容仅是将音乐家的成果做简单罗列,并未进行音乐家之间数据的深入串联。
目前大多数高校特色数据库的搭建多依托于不同团队,后台管理需要在不同的平台进行操作,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监管复杂性。各数据库都属于内容相对集中,数据相对单一的建库模式,这与数字人文中一个主题研究需要涵盖多个资源元素等的研究理念还有很大距离,如何实现对数据库电子资源的整体规划,将每个独立的数据库进行整合并成为一个大平台的各分项,通过大数据整合平台为数字人文建设打好基础[4]。
4.2 高校数字人文教育人才培养欠缺
如今“数字人文”的理念渗透在了人文学科的方方面面,“数字人文的出发点是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在于利用技术的手段,增加人文研究的精确性,辅助人文研究在大规模的数据中把握趋势,研究方法有了很好的融合。”《跨学科视角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组织与运作》李巧明在《跨学科视角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组织与运作》一文中将这种冲突与困境总结为:学科文化冲突、研究范式冲突、学术沟通困境、技术鸿沟困境几个方面。
高等院校由于发展受到生源及其规模、 资金等多方面限制,对于图书馆的投入力度相对薄弱,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及数字人文馆员的教育相对滞后,图书馆馆员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对现代科技技术接受较慢对跨学科研究不深入等造成了高校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在数字人文馆员的设置方面相对落后。
5 特色数据库建设意义
5.1 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建设的重要一环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特色数据库建设是评估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指标,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CALIS)中专设“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倡导高校建设特色数据库。西部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发生地及交汇地,是汇集中西文明及各民族文化想交融之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西部音乐之重要毋庸置疑,以西安为龙头西部地区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知名当代作曲家如赵季平、景建树、韩兰魁、崔炳元等,他们为中国西部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有必要为其中成就卓著的作曲家建设相应个人数据库,一方面可以为地方区域的文化传播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也起到为研究地方特色文化工作提供智库的功效。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有学校师生精准的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5]。
乐谱常常遗失或丢弃,音视频资料无法长期保存、研究文论更是自顾不暇,因此,帮助专家抢救、保护及系统的展示此类资料以为之后的研究学者所利用传承,这也是建立数据库的重要意义所在。西安音乐图书馆对在该校在及业界有影响的优秀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通过建立数据库深入挖掘其社会影响力,探索更多保护区域音乐文化资源途径[6]。
6 统一平台的搭建
随着统一平台的搭建以往的“数据孤岛”被并联,大量原生数据被重新赋予生命,学术研究工作有了更加多元的可能性,统一平台的搭建为数字人文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区域性自建特色数据库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就意味着,数据库的搭建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单一性,而数字人文的理念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模式,要指导建设者在“网络协同的环境下,通过数字学术环境进行信息的获取、产生和分享”只有协同合作通过统一的平台才可以给予研究者更好的人文关怀,资源提供,如对区域性音乐家数据库的研究,如果可以通过对代表人物的研究,可以通过统一服务平台挖掘与人物相并联的区域文化、区域音乐等相关信息推介,将会更有利于数据库平台的搭建与利用。
6.1 多样化的技术模式构建
数字人文的理念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数字人文的工具与方法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成熟发展中,如对数字人文建设的模型构建研究:(1)“馆藏方志古籍地名自动识别模型构建”的模式研究为深化图书馆古籍整理利用提供借鉴;(2)“馆藏资源的可视化研究”; 国际数字人文项目如:“Great lakes and Climate Change ”, 该项目是将18 世纪的文化和技术研究与计算机视觉研究结合起来,研究通过对区域湖泊历史地图的变化研究旨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力及显示人类对世界变化的影响力;国内已经建成的专业数字人文研究平台:“北京大学地理数据平台”是以共享交流为宗旨的集自然、人文、历史等综合专业图形图像、统计图表、文本文件及检测和模型运算得到数据的专业地理研究平台等数字人文研究平台的建立,对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也让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者们看到了差距,在数字人文建设的大趋势下,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技术上、理念上进行完善,通过引入数字人文新技术、新方法,在数字人文的背景下,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朝着文本挖掘、(GIS) 可视化、语义检索、历史空间流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对区域性自建数据库的再开发,对研究者在研究中的资料进行深加工,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数据库建设价值的最大化,是数字人文这一新理论带给我们数据库建设者的思考。
6.2 对数字人文教育的普及
随着数字人文越来越被学者及图书馆界的重视,开展针对人文教育的声音也日渐高涨,数字人文不仅是图书馆界、 数字人文中心等相关领域的自我发展,数字人文对于研究者,受教育者、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具有极大推进作用,提高数字人文学者的专业素养,培育高校人文学者,将数字人文普及化,是推进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基石,借鉴国外高校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经验,以对区域性音乐数据库数字人文教育为设想对象。
(1)图书馆可以针对数据库建设加强数字人文馆员的培养,如安排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的馆员对教师、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指导。
(2)针对所见数据库面向全校师生举办相关专业如“分析和呈现空间数据、建立和维持数字人文中心、数据库设计可视化与分析、数字教育学与网络学习、数据、工具、和平台入门”等课程为学校使用者提供技能保障。
(3)参与学校相关课题、教学工作,如通过建设数字人文数据库让部分馆员参与到学校的各类相关课题与教学工作,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全程指导与培训,通过实践更好的完善数据库建设,提升项目申报与教学质量,加强图书馆数据库在本学科科研与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7 结语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为今后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思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及科学技术为无形及有形的信息资料的留存提供支持,让今后的数据库建设能够使研究者可以通过音、视频直观的感受特色数据库的魅力;通过人文视角的研究可以深度挖掘特色数据库隐含和显现的知识元素,研究者可以通过更加全面的学科脉络将独立的个体元素组成新的集合,为研究者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也使得今后的特色数据库能够全面地向研究者即利用数据库进行人文研究的学者们,全面高质量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