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表达

2021-03-07杜声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杜声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语学院德语系,广东广州 510006)

在世界科幻影片中,“地球危机”“人类末日”是经典的选题。其中,美国科幻片对此的艺术诠释范式成为主流展现模式。美国科幻电影多建立在地球濒临毁灭的预设之上。其通常的叙述模式为:由于某种原因,地球、人类甚至是宇宙面临灭顶之灾[1]。在人类末日来临之前,不甘任由命运摆布的、以美国人为核心的盖世英雄展开了坚苦卓绝的自我救赎,最后毫无例外地成功挽救了危机,代表性的影片如《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都是如此。美国科幻电影中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与震撼的视觉特效是该类型科幻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其精神内核则是包含着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梦——影片主角属于少数派或极少数派,他们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之下,孤狼式的、超人一样的主角的影响力被极力凸显,群体、集体乃至社会的力量被淡化、隐藏甚至完全消失。在美国式的影片中,有且通常只有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其他所有的人,不分年龄、种族、性别……都是英雄的背景墙。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美国英雄的伟大[2]。

同样以“末世观”为影片背景,同样从“救世文化”[3]的视角下展开文本阐释,以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 为底本改编的同名电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出发,摒弃了美国影片中孤狼式英雄的叙事模式,刻画了在人类生死攸关的最后关头,人类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整个人类紧紧地凝固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成为拯救自身和地球的群体式英雄。《流浪地球》的基本情节是:太阳内核急速老化,太阳系濒临毁灭,人类联合政府提出“流浪地球”计划,推动地球脱离原本运行轨道,寻找适合生命体生存的新家园。在地球“流浪”经过木星准备使用“引力弹弓”效应以加速脱离太阳系时,木星引力激增导致地木距离突破刚体洛希极限,“流浪地球”计划失败[3]。在人类面临毁灭的生死关头,地球上的全体居民与领航员国际空间站的所有航天员和科学家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成功地让地球脱离了死亡轨道,继续奔向4.5 亿光年外的、 可能的新家园。地球还要继续流浪,能否找到新的家园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地球人的命运、地球人和地球的命运紧密相连……

美国科幻影片中孤胆英雄的形象固然潇洒,但却忽略了末世危机下全人类的共性愿望、 诉求以及集体抗争。影片《流浪地球》抛弃了西方影视界常用的“英雄个体”的叙事,代之以“英雄群体”的刻画。《流浪地球》以完整的故事叙述逻辑,宏大的电影背景,独具中国传统家园意识的思想内核,呈现出与西方科幻电影“孤胆英雄”式电影逻辑迥然不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体系”的中国观念,为世界“硬科幻”类型电影赋予了崭新的中国视角的故事讲述[4]。

1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构图下人类“家园意识”的体现

几乎所有的科幻题材都充满了对星空之上的未知世界或未来时代的大胆、瑰丽、奇妙、诡谲甚至是疯狂的想象。但是,无论这种想象如何奇幻,本质上都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或者是未来命运的探索。因此,科幻题材的作品,包括影片,从根本上说是哲学性的,甚至会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科幻作品的主题具有全世界的普适性,思考的问题也可以大致归结为一个:未来的人类将如何存在?《流浪地球》节选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地木危机”部分,影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影片发生的背景是:太阳急速老化,地球无法在太阳系中存在,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应该说,这一“末日危机”故事背景的设定,在传统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屡见不鲜,甚至已经发展成科幻影片的常规式背景[5]。从这一点看,这一选题并不新鲜,也不可能是影片《流浪地球》最终获得46 亿票房的保证。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汉书·元帝纪》)。这种“故土难离”的生存观,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体现,也是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浓缩了中国人民最朴素的家园观。地球是人类共同的生存家园,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荫庇。当地球面临毁灭的边缘时,人类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果断放弃地球,借助于新的科技手段,寻找人类新的栖息地;二是坚持守护地球,不仅为人类寻找一个新的栖息地,也要为地球寻找一个新的栖息地。习近平同志在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时,反复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6]。这一概念,完美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关于“家园”的集体观念。《流浪地球》把“家国情怀”的主题“通过科幻特效与中国文化语境结合,其修辞风格迎合了新时代受众,并且吸引了网络新媒体语境下的年轻受众”[7]。

在“家国情怀”的阐释上,影片《流浪地球》突出了一个人物主线,即从“祖辈”到“父辈”到“孙子”。影片细致刻画了爷爷韩子昂、爸爸刘培强、孙子刘启在流浪地球中的情感张力。韩子昂作为运输车驾驶员,勇担运送“火石”,重启行星发动机任务,在生死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素不相识的救援小队成员。刘培强作为国际空间站功勋领航员以及联邦政府“火种计划”的选定成员,选择将自己的生命化作助推地球迁离太阳系的最后一份燃料。刘启,这个在“流浪地球”计划中失去所有血亲的孩子,毅然坚持着流浪计划,为了人类的新家园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英雄,是最闪亮的坐标”,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塑造的个人主义英雄不同,中国平民英雄身上的朴素气质,那种平凡人于滚滚大势下展现出的忘我牺牲精神,更易打动观众。三代传承,完美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8]。

2 电影叙事中的人类情感的共同性

在原著基础上,电影《流浪地球》围绕主要人物增加了多重人物关系,不仅使情节发展更为立体化,还进一步扩大了影片的情感张力。刘启与刘培强父子亲情的羁绊与和解、 韩子昂与韩朵朵之间超越血缘的祖孙情、刘启与韩朵朵之间的兄妹情、救援队队员之间的战友情与兄弟情,以及人类对故土星球的羁绊之情,这些情感是全人类共同精神文明的体现,这种末日之下的比火更炽热、 比星更明亮的情感正蕴含了末日危机下人类仅存的希望,而只有希望,这个“比钻石更明亮的东西”,才是人们倾其全力保全地球、为生存而极力拼搏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 “家国情怀”,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9]。《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认为,“科幻是内容的文学,绝不是形式的文学。科幻文学的设定会把道德与价值置于困境,科幻文学的语境不是人文的,它对于苦难熟视无睹,有其狰狞的一面。”在小说中,刘慈欣的笔触有时不带一丝温度,他偏爱于用他冰凉却无比瑰丽的文字,刻画宏大残酷的黑暗丛林,钩心斗角的权力更迭,以此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甚至是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但是,影片是在原著基础上的改编和调整。在影片《流浪地球》中,导演郭帆将更多镜头投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方面,以末日的无情渲染人间的温情,在阴霾密布的世界中显现出情感的力量。情感如同暗夜中的一豆灯火,愈黑暗,愈光明。

并且,《流浪地球》在叙事逻辑上以中国思潮引领整部影片叙事体系的架构。韩子昂去世时用画外音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孙女韩朵朵其实是他14年前参加海啸救援时救下的婴孩,在他看来,这个孩子象征着所有遇难者的希望。而当多种救援措施宣告失败而使人们放弃希望时,恰恰又是韩朵朵用颤抖的声音重燃了各国救援队员的希望之火,大家纷纷掉转车头,为了那一丝渺茫的机会,集体展开了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搏。《流浪地球》反复强调希望,强调希望是像钻石一样宝贵的存在,也是带人类回家的最后的路。《流浪地球》的这场“救世”之旅,是一场整个人类社会在绝境之中不放弃希望的奋战。在人类共同希望的支持下,在所有人共同的努力下,最终,人类集体完成了人类命运的胜利转向[10]。

3 《流浪地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面对同样的末世主题,迥异于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式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当代中国,构建了中国视角的未来世界观,以及在困难甚至是绝境面前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担当,采用了“大国叙事”视角。《流浪地球》是中国式的集体主义在世界灾难下的责任具体化,是全人类为共同拥有的家园而做出的集体努力。“流浪地球”计划的成功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最后的木星点火任务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救援队员集体完成的。在这一刻,所有人的肤色、语言、民族、国籍都完全隐去,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人类必须同呼吸,共命运,齐担当。

《流浪地球》完美地阐释了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11]在“末世危机”背景下,影片《流浪地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更为具象的阐释——全球化传导机制将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 “地球村”,而星际危机又将大大的“地球村”凝结成小小的一个“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愿意还是不愿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被一个高度凝结、无可选择的“生存优先级”共识组成一个共同利益链条。该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被损坏,都可能导致人类整体命运的雪崩式崩塌,人与人之间的零和排他关系在末世架构中成为威胁共同利益的棘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超越种族、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新型人类关系得以具体呈现。

《流浪地球》已然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进步,成功改变了我国硬科幻影片极度缺乏的市场现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部电影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欧美科幻电影的思想内核,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自此,地球共同,希望共同,命运共同。

4 结语

在世界科幻影片规约式的表达范式下,影片《流浪地球》独辟蹊径,运用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特效科技,与当下中国的国际倡议理念有机结合,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 家国情怀着手,聚焦全人类情感共性,进行了极具中国家园意识的中国式表达,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体系下“家”的中国式诠释,引领了当今科幻潮流中的红色思潮,为中国科幻进一步走入世界市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全球大国形象的构建。这应该也是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担负世界使命,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向世界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达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与担当。中国电影人要在东西方文化深度融合、交流、碰撞和激荡的新的历史语境下,致力于构筑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中国电影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流浪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流浪猫鲍勃
给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