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班级、团支部协同工作机制研究
——以成贤学院为例
2021-03-07刘静
刘静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88)
1 高校学生党支部、班级与团支部协同治理机制的理论概述
1.1 协同治理理论基本概述
协同理论最早是由一位德国的物理学家于20世纪末提出,他认为世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相互之间都是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和转化,而一个单位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其他的系统和组织。协调理论是系统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的重点是内部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协同配合,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更好地促进主系统的稳定有序。协同理论的主要特性就是协同性,它强调内部系统之间要按照主次顺序对于整个系统发挥作用,而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能力交换是需要各系统协同完成的[1]。协同治理随着手段的健全和完善,可以依赖更多的内部和外部工具对于系统进行优化,对于关键性的变量以及资源进行实时把控和优化,进而在目标、利益、制度等方面进行统一调控和管理,努力对各个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在协调理论的应用过程中:一是要能够对于共同目标进行明确和分析,对于各个系统、结构进行优化和确定;二是要能够建立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目标统一以及责任明确进行优化提升;三是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并构建协调机制运行的途径和手段。
1.2 协同治理理论应用于班级管理概述
将协同治理相关理论应用到教育治理和班级管理中,可以对于整个教育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对于系统内部中的各个管理子系统进行提升。班级作为管理的基层单位,因此班级管理的意义重大,是需要对于整个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基于协调治理理论下的班级管理,要能够进一步的明确各个组织单位的职能和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特点,以此来实现相互能量的交换,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信息化进程,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首要工具。成长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主体意识强、个性表达多样,价值取向多元、利益诉求多元的特点,其对网络的充分运用极大丰富了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对于传统的“学校-学院-年级-班级”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模式已经越来越不敏感。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将治理理念引入班级中,以构建班级治理新模式,强化班级作为学校治理子系统的正向[2]。
2 高校学生党支部、班级、团支部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可行性分析
2.1 高校党支部、团支部与班级的目标诉求相同
政府以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一直都非常重视党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指出要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通过加强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建设,更好的指导和助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作为党组织要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加强党员教育,在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帮助和指导团支部和班委会工作的开展,更好地促进班级团结和建设。作为团支部要通过加强团员管理和教育,对于当代青年进行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和发展。作为班级班委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单位,是监督和实施学生管理的主体,也是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开展一系列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协助力量。因此,高校的党支部、团支部以及班级班委会在学生管理和目标诉求方面是存在很多的统一性的,它们虽然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是在基本的目标上是很容易形成统一的,这也是“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开展的重要基础。
2.2 协同治理理论在“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中具有很高的适用性
以上指出协调理论的重要特点就是协同性,因此在“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的构建中,对于系统中各个组织进行协同管理和相互配合,是符合协同理论的理论基础的。而班级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工作,也是需要各个子系统的相互配合的,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各个组织的相互协同是一种整体性行为[3]。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以政治面貌就会分支出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而他们分属于团支部和党支部,因此加强党支部和团支部管理也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促进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的系统管理模式构建是符合协同治理理论的,这也将成为“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2.3 高校学生党支部、班级与团支部的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党支部、班级与团支部的协同治理可以进一步提升现有学生参与度和创造性,并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思维动态更合理的对现有的管理措施和相关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增加各个组织的亲和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党支部和团支部的思政教育功能进一步强化,将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和班级管理质量。在新时期学生主体意识不算增强以及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的班级管理内容和方式要能够与时俱进,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要能够结合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心理、生理等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发挥思想教育的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这也是协调治理和管理的重要方面。班级协调工作机制的构建,让各个组织之间可以有更多交流合作机会,通过加强沟通协作,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效率。
3 成贤学院党支部、班级、团支部协同工作机制构建路径分析
3.1 强化班级共同体建设,促进成贤学院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协同治理目标协同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一般都是年龄相仿且专业方向相同的学生集合体,因此要能够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价值,并通过班级这个微观单位将围绕这个单位的各个组织融合为一体,通过满足多方的需求来加强班级共同体的建设,进而进一步提升班级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进而提升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班级的建设而共同努力。基于此,要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各个组织的职能[4]。通过党支部,团支部以及班委会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更具有主人翁的意识,自觉地维护的利益,积极地履行一个作为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积极地服从组织的管理,积极地融入班集体的班级文化和管理中。无论是班委会,还是党支部和团支部,都要履行自身的职责,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协作,共同为班级共同体建设而努力。
3.2 加强班风建设,促进成贤学院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协同治理关系协同
成贤学院一直将班风建设作为学生管理的重点,也是当前班级管理的难点之一。新时期在建立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协调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也应该确定班风建设的基本目标,将班风建设融入党支部和团支部的日常工作管理和建设中,日常的党支部和团支部在开展相关的思政教育和理论学习活动中,都应该积极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同时要能够将班风建设进行统一和关系协同,助力班级管理工作开展。一方面,要能形成相对稳定的配合行为习惯,支持班级工作的开展,积极形成完善的支持架构和关系协同模式。另一方面,党支部、团支部以及班委会都要发挥好良好的思想教育和示范性引导作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的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友善互助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风和班级班风[5]。
3.3 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促进成贤学院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协同治理手段协同
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整合以及管理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与基本要求,因此党支部、班级以及团支部的协同管理模式构建需要结合成贤学院的情况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进而切实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共同促进班级建设。一是要形成较为科学有效和可执行的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党支部和团支部作为思想教育的领导者,要配合班集体的日常管理,通过思想教育促进生活、学习管理,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更加积极向上,更好地融入班级日常管理中。二是建立完善班级奖惩制度,党员、团员的选举制度要配合班级奖惩制度,争取要更多的思想优异、表现优异的学生发展成为优秀党员和团员,积极地参与到党支部和团支部的日常工作中。三是要完善落实班委选举和管理制度,为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好的班委会团体作保障。通过科学高效的班委管理和选举制度,选举出更好地服务于班级的班委会,进而更好的配合协同管理。
3.4 加强协作模式的构建,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
要想促进成贤学院当前党支部班级与团支部工作的相互协调工作,必须要能够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作为党支部,要能够进一步发挥党员的积极带头作用,积极开展相应的党组织活动。通过党员的带头作用,充分地对当前的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教育,努力充当思政教育的先行者。而作为学生的团支部要能够积极地贯彻落实上级管理部门安排的工作,配合高校和班级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机动协调作用和学生的沟通作用,了解学生的思政动态,为团工作和班级管理提供配合引导作用[6]。班级班委会作为班级工作开展的核心,要能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并能够配合好党支部和团支部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和各项活动,并能够积极团结班级学生,加强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建设,使得自身班级能够成为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而只有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立相互沟通协调的机制和模式,才可以促进协同作用发挥到最大。
4 结语
成贤学院作为独立学院的一份子,在学生管理上既要吸取众多民办院校的优点,同时还要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党支部、班级和团支部目前工作的现状,积极确定构建三位一体的协调工作机制的新途径和新出路。在协调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和党支部、班级和团支部的治理体系是可行的、有价值的,除了要能够加强班级共同体建设,促进相互之间的目标协调,还要能够对于班级制度被班风学风等进行综合治理,并促进各方之间工作的协同管理和统一性管理,对于目前制度不全面以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根据情况进行完善健全,充分发挥好各方在班级管理中的促进作用,以不同组织的不同性质和职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再加上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的管理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