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适应原理看中年传统媒体人的再就业问题
2021-03-07张龙
张龙
社会适应以往多集中在失业工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中,中年传统媒体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尚少有关注。互联网刚出现时,带给人们的感觉是一种新鲜的事物,人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它。当时的许多传统媒体人并未意识到这一新鲜事物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饭碗。而短短的10年多时间,我们身边的中年传统媒体人就感受到了压力。从社会适应原理来看,中年传统媒体人的再就业成为当前媒体业的一个问题。
一、新传媒带来传统媒体人社会适应的困境期
1995年左右,互联网进入中国,许多接触到网络的人还使用拨号上网的模式,网速不但慢,而且可以浏览、观看的网页内容和功能都还比较单一,只是简单的新闻,以及一些网站开通的在线文字聊天室。为了推广自身的网站,许多网站还频频借助传统媒体打广告。但这种状况经过短短的10年就出现了转折。《京华时报》 社长吴海民在2005年就认为,中国传统报业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后,“但以2005年为‘拐点’,中国报纸的衰退期已经来临。”[1]其后,这个看法得到了不断的验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PDF)。报告称,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50286块/32,较2018年底增长14.3%,已跃居全球第一位。[2]伴随着网络业的红火,传统媒体人也逐步遭遇寒流,先后许多报刊倒闭,一些电视频道压缩。在传统媒体遭遇寒流的初期,一些有正式编制的传统媒体人转入到其他媒体机构,延续自身的媒体人生命。另一些聘用人员,有的利用从事媒体行业积累的人脉转行到其他行业。涉及到的人群数量尚未引起阵痛。
但从2010年起,新传媒给传统媒体人带来的冲击是痛彻心扉的。我们知道除日报等政府资助的官媒外,许多都市报刊类、拓展类的广电节目多是自负盈亏的。传统媒体最大的营收是广告,而这部分的营收大量被新媒体抢占。“2017年,我国四大传统平台广告营业额为1784.65亿元,整体处于下滑阶段。2017年中国互联网广告经营额为2975.15亿元,同比增长29.06%,占广告总经营额的43.14%。”[3]我们知道,广告投放的市场空间是有份额的,互联网份额高了,传统媒体的份额就降低了。之后,传统媒体(以报刊居多)倒闭现象频频见诸报端,这场倒闭潮不仅涉及地方媒体,也涉及到中央级媒体。大批传统传媒人开始走向市场,中年传统媒体人的再就业问题陆续浮出水面。他们从以往在社会的高端一下跌倒社会的底层,需要重新选择未来的方向。
二、中年传统媒体人的在就业中面临的劣势
适应原本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强调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延续生存,故此英国学者达尔文提出了“适者生存”的理论。后来,这个概念被延申到社会学领域,强调做为个体的人在应对和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自己独立生活和维持自己的能力程度;其二是对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所能满足的程度。
从以往社会频频报道40-50岁中年人再就业的问题分析来看,存在再就业问题的中年人大都有几大劣势:如职位、技能、学历等。“有些学者将城市中年失业者的就业难归因为就业观念陈旧落后、苛刻挑剔、态度消极等”。[4]为什么呢?首先,工作经验需要与工作年龄相匹配。在职场上,未到管理层的中年人再就业时就存在资源和能力的认同问题。其次,某一行业的资深职称或专业证书。相对来说,如果本专业的业务水平精深,或者拥有其他专业的相关证书,也是再就业的一个好方向。再次,学历的提升如果能达到硕士、博士学历,也能成为竞争的一个优势。这些都是中年人再就业的现实竞争问题,再看中年传统媒体人往往还带有一个媒体人的心理适应问题。
从传统媒体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兴盛期带给传统媒体人是一种荣耀的光环。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的春风吹起,我国的新闻业迎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中央到各省、市、县,广播、电视、报纸、刊物都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加。1998年6月出版的《中国报刊总目》表明,“我国正式出版的报刊总数,为9972种,其中报纸为2045种,期刊为7927种。[5]1983年,我国开始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建设方针,我国广播和电视迈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报刊经历兴盛后,进入调整期,“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批准设立电视台187座,广播电视台2269座,教育电视台42座。”[6]这种兴盛,带来的是媒体人的新闻热情提高和地位上升。
仅以笔者曾从事过媒体行业的H省D市为例(一个地级市)为例,辉煌时期在2001年左右,广播台就有五个频道:新闻、交通、音乐、长书、百湖;电视台拥有4个频道:百湖、新闻综合、教育、影视。报纸(包括子报)不仅有日报、晚报、企业报,省会报社来当地创办的地方报纸,数量有10家左右,期刊2家。规模不可谓不大。从业人员中采编人员、印务人员、发行人员、广告人员等等不下上万人,还有一些中介广告公司参与到媒体行业,这些人都依靠媒体吃饭。由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发展经历,广播业最早繁荣,许多1970年代的人都是听着“小喇叭”节目长大的,稍后是报刊业,继之是电视业。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于电视机的普及,电视的声像效果影响,传统媒体业中,电视业进而上升为老大形象,报刊由于保存周期长的特点,长时期成为行业老二角色,广播稍后。
那时候的传统媒体人显得意气风发,走到哪里都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并能享受到一定的特殊照顾,像乘坐火车享受乘务人员的热情服务,参观一些景点,可以代替导游证件免费入场等等。在这些从业人员中,普通广告业务员的收入一度达到一年10多万,在当地是名副其实的高薪。
这时的传统媒体人的社会角色是一种超然的状态,处于社会地位中的上层。他们经常肩负着“文笔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为弱者伸张正义,用舆论帮助弱者。然而,轮到他们自身再就业时,自己成为弱者时,不禁茫然失措。社会适应原理注重的是个体在面对社会变化中,调整自身的社会生活方式,满足自身生活需求,能有效重新融入社会中的过程及能力。由于以往地位、身份造就了传统媒体人一种先天的心理优势,这也带来了他们面对转瞬而来落差的的适应困境。
三、社会适应调试促进中年传统媒体人的再就业
传统媒体行业的不景气,也带来了员工生活收入上的问题,单位陆续出现拖欠员工工资,不缴纳保险等问题。传统媒体人熟知法律条文,在当地也出现了上访等事情,呼吁政府介入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解决大批传统媒体人的再就业问题,许多地方政府也开展引导。H省D市现有从业多年的媒体人2000多人,按照劳动法规定超过10年不能轻易解除劳动合同,但从政府的层面来说,完全包干又不现实。据了解,地方政府拟给予400个编制名额,其余人员通过做工作,一是建议年纪快到的人员提前退休,政府承担养老保险等缴纳;二是建议离退休年限较远的人员领取政府给予的已工作年限的补偿金办理离职;三是劝导一些人员再就业,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探索未来传统媒体人的再就业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政府在政策调整上的扶持疏导。与以往探讨最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民工再就业问题一样,各地政府也应积极探讨传统媒体人的再就业问题。从H省D市的政府行为来看,政府考虑到了这部分传媒人的困境,也设想了多个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400个编制名额迟迟不能确定。劝导工作依然在持续,最大的困难就是传统媒体人的心理落差难以抹平。为此,政府的政策执行上,需要因势利导,对一部分传统媒体人分流就业外,大部分人员鼓励创业与就业相结合的支持政策,例如,发挥媒体人沟通能力,弥补社区工作人员的短缺,推进其走入社群工作。做好传统媒体人的心理疏导,鼓励他们面对现实,选择合适的创业行业,或搭建就业平台,从事新的职业等。
另一个方面,传统媒体人自身也必须度过社会适应的调试期。对于传统媒体人再就业问题来说,社会适应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行为修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内的就业基本上是“从一而终”,即一个职业做到终身。然而,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巨变的社会,科学技术带来的反差让人们不能安于现状,终身学习成为必然。相对与时刻适应社会的一些传统中年媒体人来看,他们能迅速转行,例如:原《外滩画报》总编辑徐沪生,他就创业《一条》公众号,粉丝达到了几千万。原《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做了腾讯新闻中心的副总监。《新京报》记者胡玮炜,转行创办摩拜共享单车……这些人都是中年传统媒体人再就业的成功者,但毕竟是少数。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经验对已停刊、待停刊的中年传统报刊媒体人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的经验。对于广电媒体人来说,也是一个思考的方向。
从新媒体的从业队伍来看,计算机行业出身的人员具有传统媒体人不具备的优势。另外,新媒体行业对传统媒体人的吸纳量并不足以满足传统媒体人再就业的需求,尤其是中年传统媒体人,需要他们加以调试自身心理的落差,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行业。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重新回炉深造,学习新的技能。当前,许多地方出现“技工荒”,10年前就有报道“10万薪水找不到高级技术工人”,当然,这个10万目前是上涨的。也反映了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总之,中年传统媒体人的再就业心理适应上,需要自我调整,客观评估自身的条件,重新面对未来,才能打破自身停滞的生活步伐。做为一个中年传统媒体人来说,由于以往从业经历,也往往决定这类群体在接受新事物上拥有一定的迅捷反应能力,从创新扩散理论来说,他们也能更快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从传统媒体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扩张——快速发展——巅峰——衰退历程。而许多中年传统媒体人的社会适应也大都从自信到迷茫,继之失落的一个过程。尤其对于一些面临重新就业的中年传统媒体人,其适应的心理调试需要走出地位差异的变化阶段,而这一个阶段也是其能否正确面对未来择业的关键时期。阵痛不仅仅是普通失业的工人群体,当中年传统媒体人面对失业问题时,其调适的阵痛也往往高于普通失业的工人群体,但这种挑战也必须承受。即,荣耀属于昨天,生活属于现在。
注释:
[1]吴海民.新华网谈: 网络来了 ,报纸咋办?[OL]http://w hm.blog.sohu.com/28073141. html. 2007年1月7日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2019-08-30.
[3]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年中国广告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EB/OL].https://zhuanlan.zhihu.com/p/38337423,2018-06-27.
[4]张旭升、吴中宇.青年与中年下岗失业人员 就业观念和行为比较研究——以杭州市下岗失业人员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2):78-82.
[5]《人民日报》.我国报刊总数近万种[J]. 新闻爱好者,1998(3):38.
[6]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城市电视台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城市电视台数量趋于下降,生存空间缩小[EB/OL].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 81221-7459f944.html,201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