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好“本色四问”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
2021-03-07任陇婵
任陇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回顾百年党史及百年红色新闻史,无时无处不在深刻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如何为”这四个“根本性问题”,广电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在学党史、学红色新闻史中回答好这“本色四问”,这也是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走好群众路线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一、弄清“我是谁”,把握正确定位
“我是谁”是立场问题,明白“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把握自身的正确定位。作为广电新闻工作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首先都要明白广播电视是党的重要意识形态主阵地,凡事都要讲政治,必须深刻认识“党媒姓党”的根本属性和逻辑内涵。
“党媒姓党”的主张在我党的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源远流长。1905年11月13日,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第一次明确了党报党刊的党性原则。列宁以生动的语言论述了新闻工作要像“齿轮和螺丝钉”一样,以鲜明的倾向性,为无产阶级政党所代表的政治利益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调“党媒姓党”,就是要让党媒回归初心和使命,让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党媒姓党”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的原则,也是党媒与党在百年革命实践和新闻实践中锤炼出来的鱼水之情。1922年9月创刊的党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明确提出要依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和“政治经济的事实”的要求来办报。1930年8月15日创刊的党的机关报《红旗日报》,表明要成为“广大全国工农群众之反帝国主义与反国民党的喉舌”。1942年4月1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致读者社论中,将“群众性”与“党性”一起列为党报的基本品质与工作原则。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明确提出:“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华日报的最高度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斗争,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1948年8月1日,党中央机关报正式确定命名为“人民日报”,充分体现了党永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的改版社论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从它创刊到现在,一直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规定:“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观点。绝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的公开宣传中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也不在群众中散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意见。这是党的纪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广电新闻工作者必须将“党媒姓党”的原则和理念落实到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根植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
二、弄清“为了谁”,明确目标方向
“为了谁”是宗旨问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校准工作的目标靶向。关于“为了谁”这个问题,我党历代领导人都有论述,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人民共同富裕”;从江泽民提出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由此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1942年5月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了由文艺工作者和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文艺座谈会,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二为”思想,即:文艺工作必须为无产阶级革命政治服务,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不仅是由文艺的政治功能决定的,也是由工农兵群众在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及其奋斗目标所决定的。“二为”思想提出之后,革命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观念、创作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日益向工农兵群众的日常生活靠近,内容也围绕着党的革命事业全面展开,革命文艺事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和发展。
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同时还对新“二为”思想的含义作了具体阐述。从此,我国新时期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正式表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
广播电视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毛泽东同志的“二为”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二为”方针,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我们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遵循。广电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弄清楚“为了谁”,就是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存敬民之心,常怀亲民之情,多做惠民之事。
三、弄清“依靠谁”,找到力量源泉
“依靠谁”是动力问题,弄懂“依靠谁”,才能找到推进事业的力量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人民群众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人民群众培育的。党的百年风雨历程证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走好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武装到牙齿”的蒋家王朝的法宝,也是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源源不绝的血脉。陈毅元帅曾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广电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的根基、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基础,始终做到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三个牢牢把握”:
牢牢把握满足群众需求这一工作取向。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媒体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这就要求广电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把更好地服务群众、满足群众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感知冷暖、反映心声、回应关切,传递正能量,营造好风尚,把新闻宣传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这一故事主角。新闻宣传工作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没有群众参与的新闻宣传是没有价值的宣传,没有群众互动的宣传是没有力量的宣传。群众是新闻的认识源泉,最鲜活、生动、丰富、具体的新闻原料都来自于群众,广电新闻媒体只有将新闻之根深深扎于人民群众实践的土壤之中,把镜头和话筒对准群众,紧扣广大人民群众这一故事主角,用丰富的视听话语和生动的细节讲好他们的故事,表达他们的心声,才能使广电新闻之树常青。
牢牢把握群众是否喜欢这一评判标准。人民群众是新闻宣传的接受主体,广电新闻工作做的好不好,不是由编辑记者说了算,也不是由传媒专家和领导说了算,而是由群众手里的“遥控器”或“大拇指”说了算。所以,广电新闻宣传工作只有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筹划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情绪作为推进工作的“第一考虑”,把群众的要求作为考量工作的“第一标准”,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四、弄清“如何为”,探寻路径方法
“如何为”既是方法问题,也是路径问题,弄懂“如何为”,才能把为党和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环境和社会条件已与过去大不一样,广电新闻工作者要适应大变局的新形势,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积极探索实践广播电视走好群众路线的新路径新方法。
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广电新闻宣传提质升级。在坚持恪守正道、坚持原则、把握导向的前提下,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思维,坚持“新闻立台、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按照媒体融合的规律,通过进行新闻理念、内容、手段、平台、节目形态、体制机制全方位创新,跟上时代节拍,融入时代潮流,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实效。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正面宣传,强化受众思维,始终把宣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首位,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做好各项宣传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舆论支持。
转变作风,让新闻报道更加“沾泥土”“接地气”。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新闻传统,大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广大采编人员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在火热实践中锤炼思想、陶冶情操、转变作风、改进文风。要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作为工作价值导向,以新闻节目载体和平台反映、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甘远志、陈中华等当代新闻战线先进人物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陈中华是山东大众日报社记者,长期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他用双脚走遍了山东省一百多个县区市、三百多个乡村,热情报道当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写下了120余万字的采访笔记,许多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获得50余项各类新闻奖。他长期深入农村采访,被农民群众誉为“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山西广播电视台在这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推出《我的物业我的家》社区直播节目,促成了新闻广播节目中心与一链科技、极水企业、观云科技等企业的牵手合作,三家企业共同捐赠价值1500万元的电动车充电设备,举办贯穿全年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万台充电桩、百座智慧车棚进小区”大型公益活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办成暖人心、聚民心、强信心的精品工程。
苦练本领,提升广电新闻队伍战斗力。归根结底,人才是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对当代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本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全媒体时代打造过硬广电新闻队伍的重要标准。要让广电新闻宣传工作强起来,必须先让广电新闻队伍的“四力”强起来,按照政治化、专业化、年轻化标准,全力锻造出政治、业务、作风过硬的广电新闻队伍。推动业务培训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对接各种人才通道,加强与新闻、传媒类高校的交流合作,培养引进融媒体技术运营、短视频内容创意生产、人工智能应用、图文包装制作等各种专业人才。借助各类重大活动、重大宣传任务,在实战中练兵,锤炼团队协作,全面提高采、写、编、评各项业务水平,提高全媒体采编能力,培养造就全媒化、复合型媒体人才,推动队伍整体素质大提升。
积极探索融媒转型和重塑性改革新路径。当前我国媒体融合进入到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最大痛点就是“有爆款,没用户,有流量,没平台”。传统广电媒体要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不是局部的修修补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重塑。全媒体传播体系应是各级各类新型主流媒体全方位协同的结果,区域性媒体平台需明确“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任务,经由其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为区域内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运营提供支撑,使县级融媒体中心成为新型媒体平台的服务端口和用户入口。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重塑生产流程、优化业务资源要素结构和改革体制机制为重点,以重构内容生产体系和再造融媒传播体系为突破,实现内容、平台、渠道、技术、管理、经营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要在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着力,不断优化传统的广播、电视业务与新媒体业务的结合方式、权重比例和融合度,提高采编播、人财物和内容、平台、渠道等各种要素资源的共享程度和综合效能,进而实现广电融媒体的功能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