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分析∗
2021-03-07张俊涛
张俊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①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 第42 页。当代大学生立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不仅是新时代的见证者, 更是美好未来的开创者和建设者。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大学生, 让先进的价值追求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 形成群体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 保证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整体情况与突出问题, 本文以2019 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调研情况为主要依据, 并结合2015—2019 年的调研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进一步探讨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提升对策, 以期更好地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一、 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情况
总体上, 当代大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 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程度的评价总体较好。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如果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莫衷一是, 行无依归, 那这个民族、 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①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 第4 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思想变化复杂深刻, 不同价值取向彼此交织、 同时并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 汇聚共识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调查发现, 大学生高度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国家富强、 社会和谐、 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 高达97.9%的大学生对“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其中非常赞同的人数比例为80.3%, 比较赞同的人数比例为17.6%, 另有1.7%的大学生态度模糊, 仅有0.3%的大学生对该观点表示不赞同。 同时,2015—2019 年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2.7%、 92.4%、 92.9%、 98.6%、 97.9%。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2015—2019 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赞同度呈上升趋势。 可见,近几年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知越来越清晰。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
调查显示, 高达96.4%的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仅有2.9%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和0.7%的大学生表示不认同。 2016—2019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呈上升趋势。 具体来说, 2016—2019 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分别为76.5%、82.4%、 92.2%和96.4%, 在2019 年达到最高值。 这表明, 伴随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被激发。
此外,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 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来看, 大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均认同度为96.3%, 对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均认同度为96.9%, 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均认同度为95.9%。 具体来说, 在国家层面分别有97.4%、 92.3%、98%、 97.6%的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正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个民族的进步, 有赖于文明的成长”“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 在社会层面分别有94.8%、 97.2%、 97.4%、 98.2%的大学生认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主”“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公平正义应是社会与每个人的追求”“每位公民都应依法行事”; 大学生对公民层面“人人都应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职业无贵贱之分, 要干一行爱一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信不立’并没有过时”“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的认同度分别为97.1%、 92.4%、 97.1%、 96.8%。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程度的评价总体较好, 但不同价值观的评分存在差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体。 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实现程度的评价, 既能反映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成效, 也能显现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加强的板块。 总体上看,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较好, 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12 项内容实现程度的评价较高, 平均评分为8.0 分(满分10 分),其中最高评分为“爱国”价值观(8.8 分), 最低评分为“文明”价值观(7.5 分)。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 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实现程度来看, 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实现程度高于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实现程度。 公民层面的“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实现程度最高(8.2 分), 社会层面的“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实现程度、 国家层面的“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实现程度相对较低,均为7.8 分。 相较而言, 大学生认为爱国、 法治、 敬业、 友善价值观在社会上的实现程度较好, 和谐、 富强、 自由、 诚信价值观的实现程度一般, 而民主、 公正、 平等、 文明价值观的实现程度不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实现程度的评价,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 文明、 平等、 公正相关话题的教育教导不能回避, 需要教育者对此类话题带来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 准确解惑。
二、 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状况呈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偏差, 大学生价值观群体性差异显著
调查发现,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忽视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存在教育偏差, 大学生价值观群体性差异显著。 就性别来看, 男、 女大学生在价值观认知认同、 践行意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 女大学生(97.5%)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赞同度比男大学生(96.6%)更高, 同时,女大学生(97.6%)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愿也比男生(95.7%)更强烈, 但“当国防安全遇到战争威胁时”, 男大学生(85.4%)比女大学生(82.6%)更愿意参军入伍。 就学历层次来看, 硕士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意愿均高于本科生和博士生, 博士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意愿较低。 数据显示,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硕士生(97.4%)、 本科生(96.1%)、 博士生(96.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愿由高到低依次为: 硕士生(98%)、 本科生(96.5%)、 博士生(96.1%)。 就学科类别来看, 社会科学类大学生(98.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义赞同度高于人文科学类大学生(97.6%)和理工农医类大学生(97.8%), 社会科学类大学生(96.8%)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也高于人文科学类大学生(96.3%)和理工农医类大学生(96.2%), 社会科学类大学生(97.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愿同样高于人文科学类大学生(96.5%)和理工农医类大学生(96.7%)。 就政治面貌和学生干部经历来看, 党员与非党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赞同度分别为98.6%、 97.7%, 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分别为97.5%、96.1%, 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愿分别为98.3%、 96.5%; 有、 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赞同度分别为98.1%、 96.8%, 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分别为96.7%、 95.2%, 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愿分别为97.2%、 95.4%。 可见, 党员和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政治自觉、 更加坚定的认知和更为强烈的践行意愿。 上述群体差异表明,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群体的群体特征, 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根据群体差异进行教育教导。
(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与践行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不仅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更是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和增强大学生价值观践行意愿的重要渠道。 调查发现,对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的五个等级(“非常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非常好”), 分别有61.3%、 83.1%、 90.1%、 97.7%、 98.7%的大学生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这一观点。 可以看到, 在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同评价中,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最低到最高相差37.4 个百分点, 这表明, 伴随着大学生对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也随之提高。 同时, 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来看, 大学生对高校校风和学风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 基层党组织建设、 团组织建设等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愿越强烈。 因此, 在引领大学生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实践中, 需要教育者主动改进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愿。
(三)大学生的价值观践行意愿与实际的行动选择存在一定的分离
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度(97.9%)和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96.4%)来看,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具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 对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 这表明, 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与价值认同一致性明显。 与之相反,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认同与实际行动的内在一致性较弱。 调查发现, 从价值认知认同来看, 大学生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愿与实际行动选择来看, 96.5%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积极传播者、 模范践行者”这一观点明确表示赞同, 97.1%的大学生表示“国家兴亡, 我有责任”。 在被问及“当国防安全遇到战争威胁时是否愿意参军入伍”时, 仅有83.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其中表示“非常愿意”的人数比例为48.9%, “比较愿意”的人数比例为34.8%), 而11.6%的大学生态度模糊。 这表明, 相较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大学生价值观的实际行动选择的积极性较低, 其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实际行为选择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需要教育者在大学生价值观践行意愿提升方面下工夫。
三、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价值观认同与践行意愿的对策探讨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 认同和践行的现状与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 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需要教育者强化价值观教育教学引导、 完善价值观宣讲阵地、 重视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一)强化价值观教育教学引导, 增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是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主要手段。 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引导, 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第一, 做到分类教学, 整体把握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的特点。 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 思维方式、 接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整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层次性、 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教育成效的阶段性特点。 教育者既要分层、 分阶段教学, 又要了解大学生的理论需求,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学生实际, 走进学生内心,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掌握科学、 正确的价值理念。
第二, 守正创新, 坚持价值观理论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高校价值观教育既要在课堂上把价值观的丰富理论讲透彻, 也要重视日常教育中理论教导的生活化。 一方面, 教育者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提升。 价值观理论教学要摆脱枯燥的课本宣读, 注重用鲜活生动的语言阐释时政热点问题, 层层分析社会现象; 也可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 来提升价值观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如邀请道德模范榜样走进课堂或者开展一场红色诗歌朗诵。 同时, 日常价值观理论教导也要贴近学生生活, 探索大学生普遍接受、 广泛参与的价值观教育途径。 比如, 鼓励学院党支部书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辅导员全方位参与学生的团组织、 党组织生活会; 支持学生举办政策理论宣讲活动,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日常价值观理论学习活动。 理论教学与日常教导双管齐下, 让价值观理论教育在课堂上做到理论入心, 在日常教导上做到润物无声。
(二)完善价值观宣讲阵地, 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高校的价值观宣传阵地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遵循, 以大学生为主要理论教育对象,需要师生共建的理论阵地。 面对大学生新的理论学习需要, 高校需要主动出击, 建立起完善的价值观宣传教育阵地。
首先, 高校应建立起完备的价值观宣讲人才体系, 建成以名师带头、 青年学者为骨干的理论宣讲队伍, 同时吸引、 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 使大学生不仅是价值观教育的接受者, 更是价值观教育队伍的一员, 汇聚价值观教育的师生合力, 让大学生在高质量的宣讲互动中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其次, 价值观教育要时时推进, 及时更新, 做到对党的理论创新及时宣讲、 国家政策及时宣传。在不断加强论坛、 讲座管理, 巩固壮大校报、 广播等主流媒体的同时, 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 依托微信公众号、 微博、 B 站、 知乎等网络新媒体, 推动价值观宣传力量在网上聚集, 积极在网上发声,增强价值观立体宣传能力, 营造新形势下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氛围。
最后, 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体现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尺度, 彰显理论特色和政治立场。 坚持以“马”为主, 不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宣传教育, 让大学生懂马、 信马、 用马, 做到以“马”育魂,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航大学生价值观养成, 让大学生进一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赞同度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度。
(三)重视社会实践养成, 促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转化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检验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效的有效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要坚持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①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第12 页。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 搭建好社会实践平台,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提供有效支撑。 高校应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建设机制, 对内制定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制度与考核方式, 引导大学生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同时, 搭建实践信息活动发布平台, 可开设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社交媒体账号, 如微博、 B 站账号、 微信公众号等, 及时发布学校社会实践政策、 更新社会实践信息、 宣传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对外, 校方要主动和博物馆、 纪念馆等单位建立起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合作, 联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动员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在感受国情、 民情的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社会实践活动应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根本价值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最深层、 最根本、 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②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 第24 页。引导大学生以爱国之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爱国情感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自觉、 自为的行动,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大学生坚定的信念支撑。 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活动中, 爱国主义精神对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情感, 而是可以展现为多种形式的生动表达。 它可以是一场不忘初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是一次深刻的政治理论学习。 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方面, 高校可依托党组织、 团组织的主题活动, 以学院组织或学生自由组合等方式, 就近参观革命纪念馆或探访革命圣地, 实地学习和领悟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