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体、意志与欲望
——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探析

2021-03-07白鹏飞

文化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叔本华康德意志

白鹏飞

一、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及修正

理解叔本华不得不从康德说起,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在康德的形而上学之上,而叔本华的伦理学则构建在他自己的形而上学之上。叔本华大部分接受了康德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批判修正补充了康德的哲学,建立了自己的康德叔本华哲学体系。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这个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我们所感知的这个世界,而本体世界是独立于我们感知之外的世界。康德把现象世界里的事物称为现象,而把本体世界里的事物称为自在之物。我们是不能直接感知到自在之物的存在的,只能借由理性去推测他们的存在,康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是:时间、空间、因果关系都是属于现象世界,因为它们是由我们的感官所创造的。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人戴了一副红色镜片的眼镜,然后看周围的所有东西都是红色的,那么这种红色是人的感官所创造还是人所看到的物体的固有属性呢?显然是由人的感官所创造。康德的观点有一点类似,他认为我们的感官给自在之物赋予了时空结构,但因为这种时空结构是由感官所赋予的,所以它们必然只存在于现象界而不存在于本体界。

叔本华延续了康德的哲学,他同意把这个世界分成我们能感知的现象世界和我们无法感知的本体世界,但是他与康德在处理这两个世界的关系上是有分歧的。康德认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是本体导致了现象,所以是用因果关系连接了这两个世界,比如说“我”的手的自由移动是由本体世界中的意志所导致的;但是叔本华认为这是康德自相矛盾的地方,因为康德还说过,因果关系就像时间、空间一样,是存在于现象世界的,所以是不能用来解释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关系的[1]。所以叔本华认为,其实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并不是两个分别存在的现实,他们是同一个世界的两种被理解的方式:本体是从内理解;现象是从外理解。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之前的事例康德认为“我”的手的自由移动是由本体世界中的意志所导致的,叔本华则认为,“我”的手的移动和“我”的意志就是同一个事物从外和从内的两面,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那么理解叔本华的经典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容易了。我们这个世界既可以呈现为表象构成现象世界,也可以呈现为意志构成本体世界,需要特别指出,叔本华所谓的意志和我们正常语境下的意志有很大差别,这里用“WILL”一词来代指叔本华所说的本体世界。世间万物,我们其实都只能感受到它的现象,而感受不到它的本体。唯独只有一样东西,就是“我”的身体,是“我”能同时触及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即看到硬币的两面。纵观哲学史,无数哲学家相信如果足够深入地审视自己,人不但能了解到人的本质,还能了解到这个宇宙的本质。因为人和世间万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基本能量流过人本身,也流过世界万物,所以叔本华认为,为了统一而整体的世界观,他可以合理推测,世界万物也都存在这个双面性,既有表象的一面,也有“WILL”本性的一面。所以叔本华相信“WILL”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关于叔本华世界观中世界的本体也就是“WILL”。

二、意志与本体的关系

叔本华论述了两个核心的性质:第一,叔本华的“WILL”并不是意志,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无意识、无目的、无理性的冲动。它是我们人类本能的根基,同时也是世界万物的根基。叔本华说,我们的宇宙创造了超越我们想象力的边界的巨大的能量,无数的星系包括恒星膨胀、爆炸、燃烧、冷却、旋转,所有这些能量冲动,它们的尺度都远远超过了我们渺小的意识,所以它们是没有意识没有个性或者智慧的,所以没有目的,是完全脱离人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就是同样没有意识、没有目的、没有理性的“WILL”在现象世界中的表现。为什么把它叫作意志呢?叔本华曾自我检讨,他说他不知道把这个本体叫作什么名字,有个候选词是force,似乎更贴近无意识无目的性的特质。但是他觉得这个词听上去太科学了,而科学是一门描述现象世界的学科,并不适合去描述本体世界。所以他最后退而求其次,选择并不准确的“WILL”[2]。第二,叔本华认为,虽然每个现象的反面都有作为本体的“WILL”,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且只有一个“WILL”,本体世界是统一的。康德认为,在本体世界中,自在之物可能有无数个存在,每一个现象都对应了一个自在之物。但是叔本华觉得这个是矛盾的,包括叔本华在内的很多哲学家认为两个存在如果不同,那么它们必然要么不同于时间,要么不同于空间,否则它们就是同一个存在。比如说“我”可以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苹果,一个放在桌子这一头,一个放在桌子那一头,但是它们还是两个苹果,因为“我”可以在空间上区别它们。叔本华认为,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字母、数字,如果它们具有实在意义,那么它们的不同最终会诉诸时空框架。我们应该怎么区别它们呢?根据康德的形而上学,时间与空间都是我们的感官所创造的,是只属于现象世界的,这一点叔本华也同意。所以叔本华认为,因为我们无法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区别本体世界中的个体,所以它们其实指的是同一样事物。在叔本华的世界观里,这就代表着本体世界中的“WILL”,有且仅有一个。虽然现象世界中看到人、月亮、树,他们的背后似乎都有独一无二的“WILL”。但是叔本华告诉我们,其实这些看似独立的“WILL”曾经都是一个整体,是那个控制我们现象宇宙的无意识、无目的、孤立性的冲动。

叔本华认为宇宙的深处存在着“WILL”的根本“意志”,在这里我们可以把“WILL”翻译为“想要”,它存在于我们的感觉无法触碰到的地方,可是五官比较容易感受出来。简单来说,“眼睛”是“想看”的意志被现象化(客观化)后的结果;因为“想吃”变成“嘴巴”;而“想闻”的意志产生了“鼻子”;“想听”变成了“耳朵”。这是以身体五官为例。其实去观察其他动植物,我们也会发现其基于“WILL”的意志具象化而表现出来。比如植物生长叶片,是基于“想要”进行光合作用;蜘蛛结网,是为了捕捉昆虫;蝙蝠的耳朵是雷达感应器,能让它安全飞行并准确地定位猎物。因此我们了解到: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会有意志并且会具体化为各自的生命形态。但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叔本华的思想却进入了悲观且晦暗的阶段。叔本华认为,这是为了“求生的盲目意志”,生物只是为了活而活,没有目的或目标。动物可以没有目标,但是人也是如此的话,那就悲哀了。只为求生而活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人生只为满足无限产生的欲望,那么世上的欲望就会彼此碰撞,进而产生斗争、战争。意志是无限欲望的存在,但现象界却是存在某种物理性的有限度的世界,因此欲望是无法得到无限的满足的。因此想要的追求无穷无尽,而最后却什么也得不到,那么人生就只留下苦恼了,所有的努力终归是一场空。因此,只有进入觉悟的境界。叔本华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觉悟”。所有的个体(包括人、动物、植物及其他物质)都是欲望的意志表现,消除意志,便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叔本华还进一步提出绘画、音乐等艺术具有舒缓痛苦的功效。但在叔本华的理念中,这些方法只起到一时镇静作用,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想要彻底解决,只有否定意志才行。他认为只有否定生存的意志,也就是“禁欲”,才是解决痛苦的根本之道。消除个人意志,时刻自我警醒,并且在内心深处确认自己对一切事物无感。人的一生就是“想要……”的欲望循环,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下一个欲望就一定会产生,因此人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如果可能,也不过是一瞬间的满足。

三、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在1850年前后所著的《论世间苦难》中写道:“人生就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叔本华认为人类受到的快乐与痛苦相比于动物要大很多倍,因为人类可以记住过去可以预想未来。动物所感受到的快乐与痛苦只是当下完完整整的,不受干扰的,而人类会深陷过去的痛苦数日数月不能抽离,也可以因为未来的痛苦而感到焦虑。但是人类也可以因为期待而感到快乐,虽然这会让这件事情真正发生时的快乐打了折扣。人在这样的往复中逐渐产生了对快乐和痛苦的易感性[3]。所以一个人可以在一个瞬间欣喜若狂,但是另一个瞬间跌入深深的绝望当中。同时,叔本华认为人类成了欲望的奴隶,而人生在不满和无聊之间摇摆。如果欲望太多,没法实现时会感到不满足;如果欲望太少了,那么人就会感到无聊。

叔本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说:“聪明的人首要争取的莫过于免于痛苦和烦恼的自由。求得安静闲暇,以过平静和节俭的生活,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叔本华提出的解决方案一个是艺术,一个是普世共情,他相信从人生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是要穿透、割裂个体化的“WILL”,是寻找本源的、统一的“WILL”。他相信为了减少痛苦,我不应该把我们的思绪从日常的琐碎的意识中解脱,转向更普世的整体的思维境界。艺术给予了我们一个穿透于时空个体表象、洞察它的另一面的机会,叔本华认为这是艺术的最高价值。比如说用艺术的观点去欣赏一棵树,似乎看到了所有树的原形,看到了每一棵树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以及将来的样子。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你能看到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通过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以及我们熟知的女娲造人之类的神话故事,也能看到人类的原型。第二,普世共情。普世共情是去感受人类的本体其实是统一的、共有的“WILL”,它不是简单地用理性去理解,“因为我们都是人,所以……”。或者按照康德的观点,因为我们都具有理性而从自己能感受到的“WILL”出发,去感受人类的“WILL”,感受世界的“WILL”。可能过去的生活是痛苦的,灾祸也许即将发生,不幸也许时常陪伴着我们。但是我们依旧要好好享受当下,把握此时此刻,才不枉对待人生的安排。叔本华说过:“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现在,包括最平凡无奇的、我们无动于衷地听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发掉的日子 。”

猜你喜欢

叔本华康德意志
动物的“自由意志”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伟大的作品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毒舌男”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