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网络传播中艺术作品尺寸标准的探讨

2021-09-27张景瑶

文化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观者艺术作品尺寸

张景瑶

一、后疫情时代的艺术作品网络传播

受新冠疫情影响,目前线下聚集性活动大多转到网络平台开展,其中不乏大量的艺术馆和艺术画廊的作品展览,很多艺术类运营号也主要通过网络传播艺术作品、开展艺术评论和艺术鉴赏,这使得公众目前获取艺术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网络传播[1]。

网络传播是将艺术作品图像信息化,通过终端设备进行呈现,相比于站在原作前观看,网络传播势必造成作品色彩饱和度、细节笔触和尺寸等信息的不同程度损失。网络传播会将不同尺寸的艺术作品任意缩减排版到同一页面,相比于笔触色彩,尺寸标准由于屏幕的局限性在受众浏览过程中几乎被完全淡化[2],《五牛图》(局部)与《最后的晚餐》在手机上完全可能呈现相近的视觉大小,如果继续忽视尺寸标准的重要性,将对社会美育工作推进和艺术作品网络传播造成严重隐患。

二、强化尺寸标准的重要意义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需要明确艺术作品的尺寸标准,并不意味着必须知晓每一幅作品的具体尺寸数值,而是要求传播者有意识的提供对比参考,帮助受众建立系统的相对大小概念。这将有助于正确的艺术作品信息的网络传播,更有助于受众加深对作品有意味的形式美和中西方艺术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有助于正确的艺术作品信息的网络传播

艺术作品的尺寸就像作者姓名、创作年代等同属于一幅作品的重要信息,创作年代让我们在时间维度中构建作品的坐标,尺寸则让观者能够在空间概念中构想作品的“在场”[3],尺寸标准的强调将有助于建构艺术作品正确信息的网络传播,是受众开展图像识读和艺术鉴赏的基础,如果获取的信息都存在错误,如何确保知识学习和研究的正确性?我们不能因为传播形式从线下转向网络,而让模糊甚至错误的尺寸标准进入社会生活,长此以往公众将彻底丧失尺寸标准,无法与艺术作品建立正确联系,艺术活动和传播将受到严重阻碍,这是对作品本身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发展和国民艺术教育的不负责任。

(二)有助于理解作品有意味的形式美

尺寸是作品有意味的形式。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而作品的大小比例与内容间的相互匹配就创造了作品有意味的尺寸形式美。无论是徐冰的《天书》还是杰克逊·波洛克的《蓝极》(图1),都首先在体量大小上给予了观者视觉的震撼,这样的震撼很难在移动终端上直观地感受到,如果网络传播者能够提供相关尺寸信息和参考,进而帮助受众结合视觉经验强化对作品的尺寸标准,引导受众主动畅想当2米多高、近5米长的《蓝极》出现在观者面前,占据整面墙壁,画面中杂乱的线条、飞舞的色点、肆意的笔触将毫无忌惮的闯入受众的视线,将其包裹在色彩与线条的视觉空间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视觉体验?而当面对冷军的作品时,受众则可能畅想其在微小尺寸中进行细致入微的技法刻画。

图1 蓝极 美国 杰克森·波洛克 综合材料212cm×489cm 1952

艺术作品网络传播过程中强化作品尺寸标准,为受众调动自身视觉经验提供可能,引导其融合自身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想象,这有助于受众理解作品有意味的形式美,加强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三)有助于感悟艺术文化内涵差异

中西方艺术作品尺寸的确定与“以小见大”和“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密切联系,同时也受到政治文化、宗教信仰和观赏方式等影响,网络传播中受众对艺术作品尺寸标准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其深入思考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林泉高致》中提出“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从北宋全景式的山水作品到南宋的“一角半边”,再到元代诗书画印结合的文人画,中国绘画强调运用散点透视营造可居可游的心中天地,作品具有叙述方向性和连续性,通过卷轴的横向延伸来边展开边游览,让自己的灵魂寄居在画中的方寸之间,这体现着中国文人极高的精神追求[4]。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图2)为例,画中山川巍峨,远山连绵起伏,山中丛林茂密,山脚点缀茅屋村舍,茫茫江河,天水一色,气韵连绵,黄公望将富春山两岸连绵上百公里的秋景尽数收进了这只有31.8cm×51.4cm的画面中。此时的黄公望因仕途不顺,向往寄情山水、隐于山林的闲适生活,便以此画表达志趣,此乃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

图2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元 黄公望 纸本水墨31.8cm×51.4cm 1350

相比于中国艺术小尺寸大天地的情感寄托,西方更加注重绘画内容本身的模仿记述,从古希腊的雕塑,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再到《拿破仑加冕》等,西方绘画作品尺寸往往与真实世界等大,尺寸等同是绘画空间对真实世界模仿的前提。以浪漫主义代表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为例,作品画幅尺寸非常巨大,高为259cm,德拉克洛瓦为了展现史诗级震撼的画面效果,画中的人物身高大小和真实人物基本相等,当观者站在画作面前,仿佛置身其中,不需要像中国绘画那样调动自身的情绪去感知,只需要接受直观的视觉冲击就可以,自由女神高举国旗带领反抗者们向前冲来,远处的巴黎圣母院、近处倒地死去的反抗者无不提醒着观者这是一副模仿真实的作品。再如《最后的晚餐》作为米兰圣玛利亚慈悲修道院餐厅中的绘画,作品本身与创作空间紧密契合,耶稣基督和十二门徒仿佛与就餐者同在,就餐者成了这场背叛的见证者,逼真的描绘,使得画面定格在事件真实发生的一瞬,宗教性和真实性的交织很好的引发了观者对基督教义的共鸣。

通过中西方艺术作品尺寸的对比,不难发现作品尺寸的确定与艺术观念、宗教文化和思想内涵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传播主体我们不能要求公众快速建立作品与文化内涵的联系,但对网络传播过程中尺寸标准的强化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网络平台应努力将正确且明确的尺寸标准传递到公众意识中,在不断的视觉强化和艺术鉴赏中引导公众感知尺寸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三、如何在网络传播中强化尺寸标准

基于艺术理论和网络传播实践,标注法、描述法和比较法成为目前网络传播中强化艺术作品尺寸标准的有效途径,尺寸标准的强化以为受众提供视觉参考为思路,帮助建立系统的相对大小概念。

标注法强调标明艺术作品详细的长宽尺寸数值信息,是网络传播可以采用的一般化形式,这也是目前线下传播的主要形式。标注法使得尺寸信息明确化统一化,便于受众对同一作品建立统一的尺寸标准,但标注法对受众的数值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受众关注于数值信息,并将抽象数值转化成具象概念。

描述法关注对作品尺寸标准的客观描述,例如:《拿破仑加冕》有两层楼那么高,中国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比一辆SUV还长,《临流抚琴图》只有A4纸的大小。以上描述将作品抽象的尺寸数值与受众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更便于受众转换和加深对尺寸标准的理解。

比较法注重视觉上的直观比较,可以选用人作为作品的参考比较对象,在传播呈现时将作品与参考人并峙,从而在视觉上给予受众直观的尺寸标准比较(图3)。此外还应关注和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建设,用技术发展为尺寸标准的强化创造无限可能。

图3 《维纳斯的诞生》比较法示意图

后疫情时代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体现着一种社会观念的转变,这需要我们关注于疫情给公众和社会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后疫情时代艺术作品的网络传播将更加频繁,构建系统化、理论化、直观化的传播规范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

强化艺术作品尺寸标准是对正确信息网络传播的注重,是时代的使命,也是从业者的责任,正确有益的信息传播将有助于良好网络氛围的营造和艺术知识的普及,同时更有助于观者对艺术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无论是对作品形式美的感悟还是对文化内涵的比较都受到对作品尺寸标准认知的影响,为构建良好的艺术作品网络传播氛围,艺术作品的尺寸标准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

猜你喜欢

观者艺术作品尺寸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CIIE Shows Positive Energy of Chinese Economy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端午节观龙舟赛
D90:全尺寸硬派SUV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佳石选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