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灯彩”的多元化价值研究
2021-03-07周慧君
周慧君
灯彩亦被称为“彩灯”或者“花灯”,是在民间有着较广流传度的,融和歌、乐、舞、戏等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同时也是闽西一带客家地区的常见传统习俗。客家灯彩自有史料记载起,迄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但学术成果研究,则是较近的事情,特别是近十余年来,我国经济与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繁荣进步,在多种有利因素的催生之下,产生了一批卓越的闽西客家灯彩研究成果。现基于这些研究成果,重点说明“灯彩”的多元化价值,以便给以后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导向。
一、对闽西客家灯彩的基本认知
闽西客家灯彩是客家人于迁徙和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民俗活动,是闽西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每年春节、元宵节或者迎神赛会时,当地都会举行灯会,闹花灯是闽西客家人比较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像武平、长汀、永定、连城等地对此都极为看重。在闽西一带分布广泛的客家灯彩之中,有比较个性的内容,但共性的内容更多,表演灯、观赏灯、祭祀灯三大类的划分正是因其共性而梳理得到的成果,有翔实记载的灯种有数十个, 其中“灯舞”就有“打船灯”“龙凤灯”“踩船灯”“七节龙舞”等[1]。当地客家灯彩因为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成为客家文化之中的璀璨乐章。但也受到了现代娱乐媒体的必然冲击;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灯彩制作收入不高,从业人员骤减;年轻人喜爱新鲜事物,灯彩艺术的传承人才匮乏,灯彩表演市场的萎缩,出现了同其他传统民俗活动一样的萎靡态势;且区域经济落后也对衰落和消亡困境纾解造成了较大难度。内因与外因一起造成阻碍,因而建议当地在诸多流行文化发展的时代,用新视角看待客家“灯彩”多元化价值所在,并以此为基础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2]。
二、闽西客家灯彩的多元化价值
(一)强身健体价值
几乎所有具体民俗体育活动,均会涉及众多门类的学科知识,如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当然地理学、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囊括其中,对这些知识的合理应用,能表现出当地科学文明的进步程度。在这其中,科学文明将以灯彩活动为载体,展现出较强的应用价值,其应用价值中,身心调整方面的功能最容易被看到。换言之,一般的观点均认为:若某项民俗活动既可以娱乐,又可以健身祛病,则其科学性更容易被认可。闽西各地灯彩的健身功能可适宜于不同人群,集体项目的形式,长时间的参与,以及较大的体力消耗,极大地考验着参与者的力量、柔韧性,例如:上杭南阳镇的“七节龙舞”,由双龙表演,舞者均为男子,在打击乐的演奏声中,变化各种动作、路线,形成立体的“S”形造型,场面壮观、热闹;连城坪上的“水上花灯”配合十番乐队演奏,由两小伙撑着花灯在池塘木排上游灯,既考验体力又考验平衡力。
(二)艺术价值
包括灯彩在内的客家民俗活动,是在特定范围内族群的各自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的体现,且具有比较高超的技巧,画面感极强,情感体验极佳,有较高欣赏价值。其欣赏价值的存在,与艺术感染价值是统一的,原生性、活态性与完整性并存的灯彩活动在这方面具有独特良好条件,例如:连城县庙前镇芷溪花灯由于制作精美、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协调统一,而拥有了极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其既不炫耀亦不造作的形式,贴近于人们生产劳作、日常生活的表现方法,更是使其在艺术上拥有了较完整的表现,即活动程序与物质载体较少损坏,此种完整性可较全面反映出其所自然承载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独立的、不被复制的灯彩活动,才使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独立风格特征的体现机会,灯彩形式本身的说服力与艺术欣赏性也因此得以体现。
(三)社会规范价值
在特定区域范围内所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来源于生活在本地的一般民众,是由他们在不经意间所创造,活动的内容编排、组织开展等,均鲜明地展现出本地民众共同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闽西灯彩民俗活动中灯具制作、语言策划、舞蹈编排等,各项内容均与本地审美风格与审美情趣有极密切的关联,且一些灯彩只会在特定县域出现,其所承载的集体审美追求,让灯彩的社会规范教育功能发挥拥有了足够的基础。例如:武平的打船灯,船头船尾有“艄公”“艄婆”两人表演,或说或唱加上划船的舞蹈动作,再配合“渔家乐”乐曲,生动形象、活泼风趣;而长汀的踩船灯扎制精美,由拉船的“船艄公”“船心”和船尾的女丑“媒人婆”(男扮女装)三人表演,表演时配合伴奏十番锣鼓,只舞不唱,搞笑逗趣。闽西灯彩所具有的社会规范教育价值,可以被理解成灯彩民俗活动本身的规范功能,即在灯彩活动举办期间,各种习惯和禁忌被人们所熟知、所遵循,该过程显然就是社会规范价值被接受的过程,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艺术信息等,也将随之代代相传。现在隐性社会规范价值已被认可,同一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样,成为重要的知识来源渠道。
(四)经济价值
以往的经验,以及邻省江西的客家灯彩活动能够证明,灯彩活动确实具有创造经济财富的功能,所以该项价值不能不引起重视。从现在的发展情况分析,只有把灯彩这一自然演变的活动,从自娱功能向文化生产力方向进行转化,才能让灯彩文化长盛不衰,既保证经济发展,又保证自身生存。当然,为了与市场规律相协调,闽西灯彩若想优化经济增长功能,必须要在市场拓展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在此基础上突出市场独立运作优势,使体系更加完备,潜在价值得到开发。现在闽西多地的产业化运作已经初见端倪,部分地区的灯彩项目已经有了初步的跨领域发展势头,且经济效益已经可以被证实,这同样说明了灯彩商业价值的潜力。
三、闽西客家灯彩的发展建议
闽西客家灯彩价值突出,潜力巨大,其若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将潜在价值充分变为实际成果,可考虑分别从优化设计与重构艺术两个角度进行探索。
(一)优化设计
首先,闽西客家灯彩应当基于上述价值,进行设计观念的调整。观念是个体主观意图在外在层面的表现,也可以称之为整个文化商品的核心所在,其稳定性质与重要价值值得重视。对闽西一带的客家传统灯彩进行造型设计方面的思考,观念的转变与优化便显得极为关键,特别是在互联网视域之下,传统灯彩有必要从手工艺品调整为市场产品,因此功能的单一化问题要及时做出调整,并使之拥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由此衍生出的作坊式劳作方式弊端问题的解决,也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事实证明,只有积极做出各方观念和行动的转变,才能设计出闽西客家传统灯彩的光明未来,让灯彩的价值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现[3]。
(二)重构艺术
所谓重构艺术,即对灯彩艺术形式进行基于文化功能视角的重新塑造。同其他类型的民俗事物一样,闽西灯彩为当地客家民俗活动之中重要内容,其公共文化特征比较明显,同时文化社会功能也很强。因而,市场经济背景下,再思考客家传统灯彩造型本身的优化设计可能性同时,我们亦应高度关注它的社会公共文化特征,使之与民众日常民俗生活相结合,并期待灯彩能够在新时期拥有良好文化观念和文化表现。对于闽西客家传统灯彩来说,其在公共文化形态构建与健全方面,应当培养其两个方面的功能,其一是突出传统灯彩的文化仪式性,在社会多元化,尤其娱乐媒体盛行环境下,一些既通俗又快捷的活动形式,对客家地区灯彩古老技艺造成了较大冲击,这正如冯骥才所说:诸多非物质文化形式消亡,同当代社会流行文化间的关系很大。此时,我们既应注意设计上的优化,也不能失去形式本身的仪式特点,因而应当在保持特色与跟随时代两者中寻找到平衡点,这将保证灯彩在基于民俗活动中的价值体现。其二,为了进一步突出灯彩多元化价值,主动构建形成闽西客家传统特色的灯彩文化,需要突出公众参与性特点,这是由于公共文化在最初设定目标时,便指向于给集体对象服务,使人人得以参与,人人均能享受,从本质上讲,客家传统灯彩最初的造型设计便有着样式、色彩等方面的公众参与可能性,能够注意将社会流行元素同传统手工艺造物思想结合起来,现在进行闽西客家灯彩的发展探索时,除了优化设计以外,还应当在后来的实施程序中,同样关注下一代客家人共同承认和参与的问题,使当地人人得以享受并传承推进灯彩活动,这是对灯彩活动本质的尊重,亦为确保传统灯彩文化特色能传承与发展,目前闽西有些地方每年定期举办的游园灯会,并将合适的灯彩进行提炼与校园活动、群文活动相融合,形成具有当地灯彩特色的校园课间操、校园舞蹈、广场舞等,便是这一理念的有益实践[4]。
闽西客家灯彩活动刚中有柔、粗中有细,歌舞表演形式可以说极尽多样化之能事,如此方能显现当地客家人民所独有民俗文化风貌。由此可知,客家灯彩是客家文化向前进步和融合的特殊产物,同时也是闽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我们认清了灯彩的多元化价值,并从这些价值方向出发,进一步实施策略与探索,才能有较为突出的成果出现,最终共同促进闽西客家文化真正地走向繁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