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及效果提升路径探索

2021-03-07蔡艾洁夏骁洁黄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红色大学生文化

蔡艾洁,夏骁洁,黄刚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面对21 世纪纷繁复杂的现代思潮,守护好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民族共同记忆,具有焕发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净化人心、坚定信仰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资源。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效果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

1 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态,它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

立足于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日益淡化、弱化、退化。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陌生感趋势加剧,把红色文化简单理解为一种过去的文化现象,对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对当前的世情、国情、民情、学情关心不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中国的文化缺乏自信。

红色文化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力军,对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2.1 当前江苏省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

2.1.1 政府大力支持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江苏“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省内独特而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江苏各阶段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弘扬和传承,要求学生以高度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对“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江苏省4 种特有的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截止到2018年,江苏省现存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共1 710 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6 家,其中革命历史类革命基地82 家,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14 家,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21 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 家。这些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有利条件。

2.1.2 高校高度重视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在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江苏省各大高校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红色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比如,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红色校史研究会推进红色校史文化育人工作方案(2019—2021)》,通过研究该校的红色校史并将研究成果与资源用于教育实践中,全面实现红色文化基因的培育与传承;常州大学创建“高校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和新路径,创新红色文化展示和教育平台;徐州工程学院举办“重走淮海战役路线”系列活动,组织师生参观淮海战役的主要战场,在情境教学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打造形成了“红色文学、红色话剧、红色馆藏”三大红色文化教育品牌。

2.2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2.1 教育深入不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有待提高

在调查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时,调查组专门设计了“高校重视程度及其在学生中普及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9.0%的大学生选择了“所在院校重视红色文化教育”,但认为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程度 “非常高” 的人仅有18.3%。这说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还不够深入,红色文化精神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还远没有达到理想教育效果。近期出现的系列辱华事件中频频出现大学生的身影,如厦门大学的田某某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季某某等,他们的错误言论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这也体现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仍需要不断普及和深化。

2.2.2 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差异很大

当前各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普及不平衡现象严重。据该调查组调查显示,在985/211、普通本科、普通专科三类高校中,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程度差异很大,985/211 高校中65.8%的学生对红色文化有较深刻认识,而在普通本科与普通专科中比例分别为39.7%、28.4%。另外,在同一所学校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如普通本科生对红色文化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5.5%、34.2%、57.6%、2.7%。

2.2.3 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少创新,评价机制僵化

认为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老套,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有关内容不够新颖,缺少时代性”“流于形式化,只重视表面工作”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教育形式单一。当前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较为固定,一般为教师授课及讲座,教育形式单调,且主要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践形式较少。且因时长、场地有限,多数教师只注重对红色文化的理论阐述,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在红色文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过少,或仅限于表面参与,其深度远不到理想状态。

第二,内容缺少创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系统认识红色文化的主要途径,其内容、形式、路径和载体长期缺少变化,缺乏与时代的有机融合。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老套,缺乏新意,不易调动学生积极性,最终导致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固守教材一味强调红色文化的起源与积淀,对眼下鲜活事例采取忽视的态度,不突出红色文化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导致学生从根本上对红色文化理解出现偏差,简单地将红色文化概括为爱国爱党、缅怀先烈等情怀,认为红色文化是过去的文化,对红色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认识不充分。

第三,评价机制僵化。通过对不同学校学生的调查与走访,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机制较为僵化,多为期末测验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的形式通常分为两类: 一是纯客观的机考选择题(含单选与多选);二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笔试试卷。至于平时表现的评价则比较缺乏客观标准,需要学生反馈的信息单一,通常为各类观、读后感。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便利,学生通常只需简单整合网络资源,应付差事般提交作业,并不能够真正深入思考红色文化的内涵,因此很难从红色文化教育中汲取成长的养料。

2.2.4 大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缺乏认识,红色文化教育转化效果一般

受多元文化思潮与网络化社会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规划与人生奋斗目标认识不清,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通过调查发现,有76.8%的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是因为课程需要,有67.5%的学生则为了获得素质拓展分数,仅有51.9%的学生选择了“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这表明几乎半数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原因比较被动,学习的初衷与目的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高校教师未及时有效采取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对策,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甚至常有机械式播放、朗读PPT 的做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老师的知识讲授充耳不闻,双方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短暂的90min 课堂授课结束后,师生之间很难再有密切交集,更不会就某个红色文化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据本调查组调查显示,仅有30.91%的学生肯定红色文化教育已转化为自身实践能力的一部分,另有57.46%的学生认为转化效果一般,11.63%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教育对自己没有影响。

3 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路径探索

3.1 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首先,省内相关部门应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改革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教育的一致性;其次,高校应改进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增加红色文化教育相关内容,给予红色文化教育改革相应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最后,各高校二级学院可依据各自学科特点制定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实施方案,明确红色文化的教学目标及内容,突出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专业课的统一。

3.2 从课程设置入手,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4]面对当前思政课的乏味性、落后性、脱离现实性等特点,教育者应积极反思,进行具有生动性、时代性、实践性的改革,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抓手,让学生能够在红色文化的生动体验中提高综合素养。

第一,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厘清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为高校提供鲜活的红色文化教育素材。学校应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相关课程,打造特色鲜明的本土红色文化课程或校本课程。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阐述时,应做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做到历时与共时的统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部分学生认为红色文化仅产生于革命年代,认为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存在割裂,这就要求教育者能明确指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内涵、新表现及新意义。

第二,在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将红色文化思想与当前时事相结合,创新红色文化教学话语体系,真正让红色文化摆脱“空中楼阁”的标签,让红色文化切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红色文化对其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这就特别要求教师善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要求院校举办相关文化活动时注意融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相关红色事迹的讲解,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从而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在红色故事中感受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中牢记红色历史。

3.3 从环境影响入手,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人生“三观”、找准自我定位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作为高校学子接触外界的最常用窗口,极易接触各类繁杂信息以及不同使用个体,不少大学生常被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带节奏”,对国家和政府产生偏见,被别有用心的分子带入思想误区,他们把发展问题夸大为制度问题,把发展中不可逾越的一些问题、必然遇到的一些问题、世界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说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会出现的问题[5]。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应分别从线上、线下同时采取措施:一方面,搭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宣传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增强红色文化自信,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提高舆论管控能力,严惩网络错误言论制造者,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国家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高校应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并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明确红色文化教育目的,坚定红色文化信仰,增强学生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信心。教育者应客观承认社会中存在部分的现实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看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4 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加强自主意识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应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明确认识自己不仅是受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特别需要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及鉴别能力,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在课堂外主动实践,理性、辩证地看待网络上冗杂的信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锻炼,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体会与反思,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红色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腐朽消极思想、批判错误言论,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6]。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教育是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红色文化精神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用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把大学生教育好、培养好,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红色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