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育人背景下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2021-03-07彭凤姣代安定
彭凤姣,代安定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新文科” 概念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我国在2018年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提出了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一个概念。新文科建设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打破专业壁垒,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利用文科专业内部的融通性,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文科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契合了新文科建设利用学科交叉来培养人的要求,是新文科建设中专业融合、课程创新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是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蕴含着赓续不绝的红色基因。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利用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探索文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新文科建设。
1 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类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它有利于增强国民素质,维持社会稳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文科专业课程思政是在各类文科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工作要破解“孤岛现象”的背景下,开展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
1.1 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各种风险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长期遭受着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如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运用各种日趋隐秘复杂的方式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将我们变成和他们的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国家。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从未间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会长期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国内不是清一色,只要国际上仍有敌对势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就不会停止。”[1]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要培养好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拥有爱国情、强国志、并化为报国行。文科专业由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等学科专业特点,更易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抵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
1.2 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新时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和国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因此,文科专业课程思政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筑大思政格局,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1.3 思政工作要破解“孤岛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课堂教学发挥着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我国对于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在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指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因而,课程思政的需求日益迫切。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由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文科的核心内容,因此,开展文科专业课程思政,是破解思想政治工作“孤岛现象”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2 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文科专业课程思政是在文科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时间都不长,因而在新时代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实困境,如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系统性不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等问题。
2.1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和水平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育人成效。部分文科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因而在课程教授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作为教师的育人职责。有些教师甚至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对立起来,认为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较高的政治素养。在现实教学实践中,面对课程思政的现实需求,部分教师出现了能力恐慌,表现出了能力不足的情况。专业课教师需要在专业课程中寻找思政元素,并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点,这既需要教师对所教授的专业课程有一个系统深入的把握,又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需要大力提升。
2.2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系统性不强
课程思政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对课程思政存在理解偏差,导致各专业、各教师单打独斗,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凸显出各种问题。就高校本身而言,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各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高校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提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课程建设全过程。“部分高校采取机械的‘课程思政’的做法,即在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生拉硬拽地添加思政课内容,重形式轻内容,没有很好地领会‘课程思政’的精髓。”[4]就教师而言,部分文科专业课教师没有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思政教育,毫无针对性的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也没有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性质从整体上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此外,还存在教师各自挖掘,各学科单独挖掘的现象,没有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以上种种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2.3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
自2014年上海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来,课程思政建设在各高校逐渐兴起。然而,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出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的问题。在各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不无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在课程建设和师资培训中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忽略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价值引领功能。甚至存在课程思政是对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弱化的误区。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程内容中随便挖掘几个思政元素,在课程教授时体现就行了,没有认识到专业教育、能力教育、思政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没有提前做好教学设计,规划好融入思政元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机械的灌输或者空洞的说教,忽略了思政教育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过度追求专业课程的学术性、专业性而忽略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性。此外,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指导的缺乏也是造成文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红色文化育人背景下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意义重大。课程思政是思政理论课的延伸,是青年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它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因而,破解新文科背景下文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可以结合红色文化从以下3 个方面着手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3.1 以红色文化促进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认识到课程是思政教育的载体,课程思政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要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可以从加深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熏陶方面着手。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精神在新时代仍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其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实事求是的处事风格等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力量,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文科专业教师在系统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之后,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自然会提升。教师在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就能更加有效地从专业知识背后的价值理念出发,将价值引领寓于专业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2 系统挖掘文科专业课程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有效发挥文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就必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发挥育人合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功能,是重要的课程思政元素,系统挖掘文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可以首先从红色文化的核心红色基因着手。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系列精神结晶,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红色基因是我们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奋斗的重要动力源泉。合理利用红色基因能够有效提高文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如在文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以专业相关的典型人物、典型成就、典型事迹等涵养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青年的兴国志向,使红色基因融于时代新人的血脉。总而言之,凡是能够挖掘红色基因的课程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深入挖掘。在教学中既注重知识传承又注重情感培育,将红色基因挖掘好、传承好、运用好,充分发挥其育人实效。
3.3 以红色文化基因促进文科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要有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6]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应该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巧妙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明确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就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强行生硬的融入一些毫不相干的思政元素或者贪大求全,妄图融入所有的思政元素。红色文化基因是比较好的思政教育元素。因为,在课程思政层面上,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就是传承其中的红色精神,因此,在文科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凡是能够体现红色精神的元素都可以有效融合进专业课程教学,如从文科专业课程的历史文化教授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从专业就业方向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名人事迹引入相关红色精神教育等。总的来说,文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有效取舍、合理利用思政教育元素,从而破解文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