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授课语言艺术探究

2021-03-07陈伟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育者话语

陈伟华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1],这一要求蕴含着增强思政课授课艺术的时代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授课效果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力,但是作为承载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载体以及师生双方互动沟通的语言,其话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无疑是重要突破口之一。目前,思政课有声教学语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探索思政课有声语言授课艺术提升策略应成为思政课教学研究的当下要义。

1 思政课授课有声语言艺术的科学内涵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技能。语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有声教学语言是授课教师通过发声器官发出声音,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来表达含义、讲解内容的重要表达形式。有时候,思政教师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会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学语言进行一定的修饰,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的表达进行完美的结合。这种经过教师的装点,使教学语言有精准的内容和诙谐的审美趣味,能够传情达意地把晦涩的政治理论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表现形式就是思政课有声语言授课艺术。

2 思政课授课有声语言艺术的现实困惑

教育的“很多危机往往可从语言那里找到某种征兆,教育的危机很可能是语言的危机,很多时候教育出了问题,需要医治的却不是教育,而是教育的语言”[2]。因此,只有揭示思政课授课有声语言存在的问题,才能构建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才能高标准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1 教师有声语言解释抽象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讲解把道德观念、政治观点、价值理念等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听讲、课堂引导和课堂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回首当下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强调思政课的思想性,用缜密的推理、抽象的方法论证授课内容的哲学原理,结果却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思政课的理论性,引经据典的运用学术话语加以论述,单一的用抽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理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等要素,要改变思政课教学语言重抽象、轻形象的困境,教育者必须反思教学的开展过程,教师应该如何无缝衔接转化教学的各个要素,如何组织教学语言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体系,把学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生动教学语言。

2.2 教师有声语言沟通不畅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单向性、传播知识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原本,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堂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双方是和谐的双向互动课堂参与者。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强调自身是“教”的主体,师生课堂交往或者生生课堂交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协调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讲解的太多,说教的太浓。学生反而变作“沉默”的受众,“无精打采”地观看教师在讲台上“演说”,造成教师忽视学生课堂参与、师生课堂互动环节少、教师的课堂授课变成单向度的知识传授的病态现象。总之,教育者通过知识优势或者语言优势主导课堂的教学活动,他们剥离了教学内容和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以及成长经历的联系,致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未结成真诚有效的话语交往关系。

2.3 教师有声语言内容滞后

思政课教学理应强调生活课堂。就是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讲解与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联系的还不是很紧密,教育者还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新近出现的社会现象、发生的社会问题给予及时的解惑释疑。在经济转型和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受教育者个性自由化、生活娱乐化、学习网络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受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刺激,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其语言的设置、话语的重构并没有契合学生的生活变化和社会环境变迁。教学语言没有在情感上共振学生的心灵、打通学生的心扉,从而导致“本本主义”的教学语言忽视或者遮蔽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使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地回应主体世界的变化。

2.4 教师有声语言形式陈旧

语言形式包括语言内容的表现形式、语言主体的教学风格、语言表现的话语形态。形式是促成目标实现的手段,思政课的语言形式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方法之一。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话语并不是说话者的特权,受话者对话语内容的认同以及双方达成一致才是理想化的话语模式”[3]。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话语形式传递,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师生互动的共同体中达成共识性教学目标才是最终的价值追求。语言形式新颖、话语信息的传递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特征,教学内容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教学对象在思考、讨论、总结的过程中能提高知识能力。反之,语言形式老套,教育者“照本宣科”的用大量的政策语言、文件语言授课,教学内容游离具体的现实生活,授课环境延续传统“独白式”的话语方式,课堂出现试听疲惫、话语实效的现象,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就会遇到视听障碍。

3 思政课授课有声语言艺术提升策略

霍姆林斯基说:“您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性与心灵的”。提升有声语言的艺术水平必须要求教育者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及受教育者的话语诉求,规划好教学话语的主体,使授课语言富含思想、富有高度、饱含情感。

3.1 夯实语言基础

语言艺术不仅是语言技巧的运用,它也是教育者理想信念、价值情感、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的综合体现。提高教育者的语言艺术:一是加强思想修养。语言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动人,授课过程中能够迸发真情实感言语的源泉是教育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才坚定,有情怀的人讲情怀情怀才会油然而生。二是增强知识积累。教育者要有开阔的视野,学科基础要牢固、学科关注要宽广,学会用眼睛关注国内外大事、用耳朵留意校内外视听,他们不仅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还要时刻关注新近发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用经典原理为学生释疑解惑。只有具备了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积淀,思政教师在课堂授课才会张弛有度、妙语连珠。三是提高语言技巧。教育者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导入语言要因势利导,过渡语言要顺接自然,评价语言要精准简洁,关键字词的发音、重难点的语句停顿、课堂互动的节奏控制都非常重要。只有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吐字清晰、语气激励、节奏适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优化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从技能方面对授课语言的包装优化,正确的语言内容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的语言会激起学生不同的教学反应。优化教师的语言风格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语言表达准确有解释力。教育者授课语言的解释力不仅表现在对教材体系的内容解释,同时还表现在对教学体系中知识框架内在逻辑的透彻解读和清晰展示。在思政课中,有声语言承担着价值传递的任务,其表达逻辑清晰是实现理论阐释的基本要求,因而教师要熟知学科知识的理论体系和语言范式,授课语言要能准确表达教材所要传递的思想内容和价值情感。其次,语言深入浅出有吸引力。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语言学理性比较强、理论性比较浓,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就要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用鲜活的生活案例展示系统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风格表达深奥的学理,通过这种手段使授课语言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领域,使学生愿意听、乐于听、认真听,以此实现课堂教学传播知识、提高能力的育人目标。最后,语言幽默风趣有亲和力。思政课堂既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也要简单、朴实、接地气。诙谐幽默的授课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调节课堂节奏,能够使教学过程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解决学生“大班”授课的听觉疲劳问题,得到寓教于“乐”的授课效果。

3.3 建构语言环境

课堂语言环境是思政课授课的时空场地和人文环境,它对思政课的授课效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建设课堂对话环境。在师生互动中,对话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只有教育对象实实在在的“在场”参与教学,教学的对话环境才能够真正地形成。教师在对话环境中要克服师生互动的时空障碍,“让渡”话语空间、激励学生发言,把受教育者看作平等独立的话语主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课堂讨论、表情达意的机会,以此激活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意识,增进师生话语平等交往的机会,打破课堂语言交流机制断裂的局面。另一方面,构建课堂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隐藏的无形环境,在思政课中,教师要注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增加语言的情感渲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教师的授课语言必须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有生活的价值启迪作用。目前,思政课教学正处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娱乐化等多元环境中。思政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授课语言的话语内容、授课语言的表达方式、课堂空间的交往模式要蕴含多元语境的时代因素,授课既要紧扣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共鸣,他们才愿意接受教师的价值引导。

3.4 变通语言形态

语言形态是指授课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性表达模式。由于思政课的“教育话语体系分为学科话语群、教学话语群、宣传话语群”[4],所以变通思政课的语言形态就要从教案用语、教学用语、教材用语、学术用语等方面入手。一是教案用语大众化。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二是教学用语生活化。按照教案的教学设计教育者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熟知教育对象的语言偏好,用语有说服力,修辞有感染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体现出教学语言的张力和弹力。同时,在面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时,教育者也要变换教学设计,做好不同教学语言之间的转换,切实增加教学的针对性。三是科研用语浅显化。科学研究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做基础,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就会失去灵魂。教育者在做学术研究时,为了增加研究成果的受众,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学术研究对教学的助推作用,必须实现学术话语从缜密抽象向浅显化转变,让教育对象能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学术熏陶、助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5 彰显语言内容

“时代、世情、国情三种存在语境,构成了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的外在动力”[5]。所以,思政课的授课语言要准确地回应现实生活,一是教学语言有时代性。数字化、网络化已经进入现代大学生生活空间,网购、微信、VR 等“数字化生存”环境要求教师要积极构建网上与网下、课上课下的育人模式,主动地在现实和虚拟课堂中彰显独特的语言魅力。二是教学语言有批判性。批判实际上是“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自觉反省,在这种反省中发现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达到对现实生活较为全面地理解,据此实现对现存的超越”[6]。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世情、国情,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这种理性思考、理性批判,用真理性授课话语来感召教育对象,从而实现对现实问题的改变与超越,以此增强授课语言的课堂说服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三是教育性。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知教学内容,行为上认同价值理念。具体地说,就是要构建生活课堂,让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回应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授课方式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用生活来教育学生,用教育来回应生活。

4 结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提升思政课课堂授课的实效性,作为承载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载体以及师生双方互动沟通的教学语言,其表达能力的提升无疑是课程育人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技能。提升思政课有声语言的艺术水平必须要求教育者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及受教育者的话语诉求,夯实语言基础、优化语言风格、建构语言环境、变通语言形态,使授课语言富含思想、富有高度、饱含情感。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育者话语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