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3-07王春嬉王宏超甘娟
王春嬉,王宏超,甘娟
(西安航空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和社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专业人才。
1 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
双创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理念,其实质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兼具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活动。在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可以加强该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有效融合,在完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实际发展中树立双创意识,加强双创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
专业教育是为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而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以通识教育为前提,教师主要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或人才培养方案教授学生专业的课程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但仅有专业教育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我国,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并完善相应的学分体系;201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结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分析学生的发展特点,整合创业项目和资源完善教育课程,加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人才培养的内容和目标,构建特色的课程竞赛,逐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创新创业机会,保证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课程在企业实践中能够稳定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人才,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1-2],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要求。
2 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结构的稳定性较低
教师不仅是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更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两种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师资力量专业化程度可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有效转化,将其中的知识和技能有效转化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为保障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高校要积极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稳定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我国高校进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改革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专业授课教师,真正能够实施有效融合改革的教师如外聘创业者、企业家资源较少。由于外聘创业者、企业家等教师兼职来高校授课,其备课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教师也缺乏相对的理论高度和系统性,这也会导致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有效进行有机融合。
2.2 课程体系缺乏实践性
大多数高校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创新和完善,有效加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但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尚未结合学科发展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而是依旧重视理论知识的设计,这就导致了双创教育课程内容缺乏一定的实践性;部分高校开设了双创类课程,但其开展形式却相对单一,并没有按照专业、层次等完善课程指导体系;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实践类和应用类课程也相对较少,对课程教材的研发程度较不够,较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3]。
2.3 学生参与缺乏认同度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学生对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都进行了学习。但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清楚,所以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仍会存在不确定性,认为双创教育是专业教育外的素质拓展课程,对其不够重视,在心理上不认同,这就严重影响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3 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理论分析
3.1 培养目标的融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若想适应当代发展的要求,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其关键是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基本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内容出发,加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性设计;同时,制定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及时发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师对课程评价机制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3.2 课程内容的融合
高校可以将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排列,可以设置2~3 门专业拓展课程,其目的是加强高校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合,为学生设计更多的专业课程或拓展模块课程,让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自主选择,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为促进学生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4]。
3.3 课程模式的融合
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依据学科建设和教育规律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为基本构成要素,按照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融合渗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统一、多元延伸课程协同共进的思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科、形式、种类等多维度重构与改造课程内容,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4 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4.1 建立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加强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明确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积极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出发,调整、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双创教育课程内容,有效整合专业类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和内容,开设创新类课程,并纳入必修学分,加强学生对双创教育的重视;有效融合企业用人标准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建立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实践教育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5],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2 加强项目与实践课程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了解师生在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中的难点和实际需求,为学生寻找创新项目和创业资源,通过对各种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立跨年级和跨学院师生的信息交流平台[6],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或邀请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等参与,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商业模式和辅导模式。如在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应用开展大规模授课模式或一对一辅导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项目,并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开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授课环节整合企业对市场的需求模型和技术模型[7],加强学生对当前市场形势和市场需求的理解,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3 优化丰富实践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倡导高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类社团主题活动,设置专门的创业实习环节等,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合理设计课程目标,在高校专业属性基础上,依据学科优势,利用学科知识,融合学生发展需求对课程进行分层设定,为学生创建有利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课程改革目标的合理性。但由于不同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点不同,若要保证融合有效性,就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教师要利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内容[8],加强多种课程资源的有效融合,构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采用嵌入式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融入双创教育知识,增加双创元素,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采用融合性模式在教学中增加双创类课程,并设计和开发新课程,加强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以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性。
4.4 转化校企合作实践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高校应更加主动地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同,培养真正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有效引进企业界资源,建立双创教育成果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发挥资源优势,转化实践成果,及时发现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适当指导,优化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条件,有效推进实践成果的转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9];或聘请企业界和投资界的专家与高校专任教师合作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等[10]。
5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满足学生和企业需要,高校应实施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建立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项目与实践课程的融合,不断优化课程改革内容,转化校企合作实践成果,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