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粤西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术的传承发展
2021-03-07刘芳琪
刘芳琪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广东 茂名 525000)
前言
粤西位于我国南部地区,地处广东省的西部,地域广阔,其分为湛江市、阳江市和茂名市。粤西地区的主要文化形式是雷阳文化,而雷阳文化又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即本土原生文化、闽越文化、中原儒家文化和海外文化,由此可见,粤西地区的雷阳文化内容复杂多样。另外,粤西地区还拥有着无数的特色文化,例如流放文化、清官文化、抗战文化等,且石狗文化、古商贸文化也是举世瞩目的文化内容。近年来,粤西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形成了蓝海洋、绿森林等众多的自然环境区。
武术是粤西地区知名的文化艺术,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被视为民间最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近年来,茂名地区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全国武术比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茂名地区的影响力。为了进一步促进粤西地区武术文化的发展,提高武术文化的传承,就需要进行武术文化的全方位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粤西武术发展的特点
从历史角度来看,粤西地区被视为蛮荒之地,无数的犯人被流放至此,他们远离国家政治,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永不言败的强悍民风。所以,粤西武术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流派单一、群众基础广泛等特点。
1.1、粤西武术流派单一
粤西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逐渐形成了以洪拳为主的武术形式。初步研究发现,粤西洪拳是由晚清时期传入广东的,并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部分招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使其完全与粤西风俗相融合,极具地域特色。
在清朝康熙年间,洪拳成为了茂名地区的主要拳种。就洪拳的形式来说,其大致可分为十大类,其中五大形拳和龙形十字流传最为广泛。从兵器的角度分析,洪拳同样复杂多样,常见的是大关刀、马刀、三叉,另外,双头棍、单头棍、虎头藤牌等兵器也受到了武术爱好者的喜爱。茂名洪拳技法多样化,其重视的是招式的灵活变化,要求练武人员需具备雄厚的内力,经过漫长时间茂名洪拳的演变,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散打拳谱:第一是逢中伏虎以擒龙;第二是逢上白虎高献掌;第三是逢下雕公踏雪马。
1.2、粤西武术群众基础广泛
粤西地区一直重视武术文化,民间中也有着复杂多样的拳馆,例如,乡村的祠堂等地区均可武术,而教拳的老师傅多数来自于本村,有时也会从外地聘请老师傅教拳,但这种外地的师傅往往较少。在农闲时期,村民聚集到一起,跟老师傅学习武术,实现了强身健骨的目的。对于城镇地区来说,其也有专门学拳的地方,称之为“拳馆”,拳馆中包含着宽敞的武术场地,教拳的师傅会收取一部分学拳的佣金,以此作为职业来养家糊口。学拳的徒弟往往来自于各行各业,其年龄段也较为广泛,小的才几岁,年长的已经50多岁,由此可见,粤西武术群众基础广泛。
当前来说,粤西地区民间武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武术形式。就王家拳(化州王家拳)来说,其源于浙江温州,被视为先烈们英勇战敌的楷模。在1866年,十来岁的一群孩子正在你追我赶的玩耍,此时其中一个小孩体型壮实,被进堂相中,认为这个孩子是练武奇才,随后将孩子叫到身边,经与孩子母亲的商议,收为王家拳的弟子。王家拳的动作形式复杂,分为踢、打、摔、拿四部分,随后的时间里,武术爱好者将王家拳组合为13式绵拳、13势绵拳,广泛用于格斗场。王家拳虽然以快拳为主,但同样融合了阴柔、刚猛技巧。
2、粤西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
粤西武术文化的继承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四种:第一,师徒模式下的武术文化传承;第二,民间组织模式下的武术文化传承;第三,学校教育模式下的武术文化传承;第四,粤西武术产业下的文化传承。要想确保粤西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就需要做到全面发展,这既是粤西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
2.1、师徒模式下的武术文化传承
在古代,粤西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模式是师徒传授,该形式延续了较长的时间,也是最主要的粤西武术文化推广手段,目前粤西地区仍在使用。简单来说,师徒模式实现了以人为基础的文化传承,人才是艺术传承的核心。为此,要想实现粤西武术文化传承,就需要做到人与人的代代相传,让粤西武术文化扎根于人们的内心,并在文化这片土壤中迅速发展、开花,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文化特色的保留,才能将美好的武术文化传承下去。师徒模式下的武术文化传承可以让武术一直活下去,让武术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持续性发展。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粤西武术内涵丰富,纯粹文字性质的武术文化介绍并不是武术的本质,只有做到口口相传和亲身实践才能掌握武术文化的内涵,才能真真切切的了解粤西武术。
当前来说,师徒模式下的武术文化传承仍在进行,徒弟在实践中掌握了武术文化的内涵,老师傅在传授武术的过程中对其有了深入的认识,师徒模式确保了粤西文化内涵的稳定发展。
2.2、民间组织模式下的武术文化传承
一般来说,民间组织是促进粤西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近代精武会取得的显著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说,民间精武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粤西武术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让人们了解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开始主动的宣传粤西武术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确保民间组织模式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本文从三个方向提出了建议。
首先,粤西地区应尽可能加大对民间武术的重视,提高民间武术的影响力。不可否认的是,民间武术极大地促进了粤西武术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爱好团队,而这些武术团队往往会在特定的时间中组织合理的武术活动,比如,武术友谊赛、武术交流赛等,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的成员的武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武术文化内涵的宣传,推动了中国粤西武术的发展。所以,粤西地区需要做的是支持民间武术活动,必要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让更多的人去学习粤西武术,实现粤西地域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粤西地区实施科学化的民间武术指导,促使民间武术向着有利于粤西武术发展的方向进行。我们知道,粤西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以民间武术为基础,只有拉近了民间武术与粤西武术之间的距离,才能为粤西武术的发展铺平道路。需要注意的是,粤西武术的发展应做到不断创新,尽可能多的融入民族传统特色,提升粤西武术的文化魅力,确保粤西武术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于粤西地区来说,每一位武术爱好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发展粤西武术文化,可见,武术已经成为了粤西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武术文化渐渐被人们所忽视,粤西武术文化成为了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粤西政府需对民间武术文化给予充分的支持,必要时可实施一定的扶持政策。简单来说,民间武术的开展是非盈利性质的,发展速度缓慢,此时粤西政府可增设民间武术基金项目,为粤西民间武术的实施提供动力。除此之外,民间武术的发展也需要粤西政府的约束,让其时刻保持民族文化属性,切不可一味地追求武术创新,而忽视了民族本性。由此可见,粤西政府对于民间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民间武术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民间武术的合理传播。
2.3、学校教育模式下的武术文化传承
高校武术教学是学生了解武术文化的重要渠道,需要得到格外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武术教学中,粤西地区却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初步研究发现,粤西地区多数高校并未增设武术文化课程,即使是增设了武术文化课程,也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学生只能从书本中了解武术知识,却不能进行武术实践活动,这样的武术课程教学毫无意义,无法实现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目的。鉴于此,高校必须规范粤西地区的武术文化教育。
首先,高校聘请专业的粤西武术教师,传授学生扎实的武术基本功,让学生感受到粤西武术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粤西高校重视武术文化教学,尽可能增加粤西武术课程,强化学生的武术文化理论知识,为学生的粤西武术实践打下基础;再次,高校定期组织粤西武术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交流粤西武术文化的心得,进而对粤西武术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最后,高校开展“粤西英雄事迹”讲座,聘请粤西武术老师傅讲解武术文化,学生受到了英雄事迹的熏陶更加动力十足,学习粤西武术文化的激情被点燃,成为了粤西武术文化继承的中坚力量。
2.4、粤西武术产业下的文化传承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粤西武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使其更加产业化和市场化。当前来说,市场化粤西武术的发展趋势依然形成,产业化粤西武术形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追求的主要武术文化方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但无论那种形式,其继承和发展都需要市场的推动,粤西武术文化也是一样。粤西武术文化市场化是最科学的文化继承渠道,其凭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标签被世人所认识,被视为爱国的体现,无数的爱国人士奋勇起身,不断的促进粤西武术文化市场化的发展。另外,粤西武术文化还需要做到产业化,尽可能的发挥武术精神,让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粤西武术文化。粤西武术文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实现并非易事,其需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借助粤西政府实现武术文化的宏观调控,提高粤西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永久屹立于市场环境中,才能做到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粤西武术文化需要做到全方位的保护,为此,粤西政府还出台了专门的保护法律,除了实现必要的武术文化宏观调控外,还做到了粤西武术文化保护,为后续的粤西武术文化继承创造了条件。
3、结语
粤西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洪拳形式,再加上民族属性的特殊性,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西人民经受了长时间的磨练,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武术文化发展道路,但要想实现粤西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仍任重而道远。为此,当前需要做的是掌握粤西武术的特点,随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武术文化传承,让更到的人了解粤西武术文化内涵,做到粤西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除此之外,相关的研究人员应在未来的时间里加大对粤西武术的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