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四川省米易县傈僳族为例

2021-03-07陈露杨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傈僳族村落少数民族

陈露,杨静

(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村落是人类最早的家园,是扎在大地上最深的根,保护好各类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为后代留下农耕历史的文明标本,让他们对自己的文明永远有归属感。村落一般是自然聚居而成的。传统民族村落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载体,有着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的民族村落既具有中国传统村落的特性,同时又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这些特性显现在文化的相对独立与脆弱、民族社会具有内向型与相对的封闭性,产业上的自足性和条件的落后性[1]。针对传统民族村落的特殊性,我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对民族村落的保护措施,但对于许多问题也存在着不清晰的认识。传统傈僳族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他们的祖先因地形地貌的原因在此处繁衍生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较小。四川省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攀西横断山脉东南部龙肘山以西,居住的傈僳族是此地历史较久、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四川省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的传统村落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其保护与发展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

1 米易县傈僳族传统村落的特点

1.1 米易傈僳族的民族变迁

傈僳族被称为“僳僳”,这是该民族人民的自称。过去因服饰的颜色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称呼,如果按照支系来称呼,其中的黑傈僳族支系自称为“傈庶能”和“尼那扒”;其白傈僳支系称为“傈僳铺”和“永北扒”;其花傈僳支系自称为“僳僳迦楞”和“楞梅扒”。在傈僳语中“扒”的汉语译意为“人”。而米易傈僳族自称“傈僳扒”“山傈僳”“花傈僳”。在明清时期,迫于官匪械斗与生存压力等原因,活动于雅碧江流域的傈僳族几经迁徙,历史上曾西迁至云南省永胜县,清咸丰年间永胜县傈僳族人大部分继续西迁至云南怒江流域,米易傈僳族则辗转回迁至本民族发祥地雅砻江下游,并定居于龙肘山西侧的新山。西迁至怒江流域的傈僳族大部分信仰了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教,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而米易傈僳族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传统信仰,承载着傈僳族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1.2 傈僳族民俗风情

作为迁移至此地米易傈僳族,他们保存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傈僳族的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刀杆节、新米节、澡塘会、火把节、收获节、拉歌节、射弩会等。

1.2.1 婚俗和食俗

傈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宰杀牛羊杀猪宴客。在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请陪同的客人喝酒。婚礼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互敬互爱。关于食俗,傈僳族普遍日食两餐,仍旧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饪方法。如今的米易傈僳族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外来文化影响不大,仍旧沿袭着这独特的婚俗和食俗。

1.2.2 历法、宗教与建筑

傈僳族人创造了自然历法,把一年四季划分为十个季节。信奉多神,崇拜自然,还有图腾崇拜的习俗,会举行农业祭祀。在住房上,多以竹篾房、木楞房为主,少数地区也建筑土木和砖木结构的房子。比较传统的房屋就是“千脚楼”,被称为“千脚落地”,是傈僳族村落较为奇特的民俗建筑[2]。

1.2.3 民间歌舞

米易新山傈僳族民歌、民舞仍存在并活跃在族人之间。米易县傈僳族的“葫芦笙”是历史进程的产物之一。其乐曲婉转动听,均使用五管葫芦笙,由五根长短各异的竹管组成。傈僳族男子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拿着自己的葫芦笙吹奏不同的乐曲,以表达喜怒哀乐。米易新山傈僳族的舞蹈多来源于对生产劳动、狩猎活动等社会生活的表达。其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斑鸠吃水”,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通过仔细地观察,模仿深山中的一种飞鸟——斑鸠成群结队地从树林里飞出,来到水边吃水嬉戏的热闹场景而编排出来的美丽舞蹈。“斑鸠吃水”已入选第三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3 分布特点

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造成居住在四川的米易傈僳族与云南傈僳族主体分散。位于西南地区山区的地理位置也让米易傈僳族的经济发展缓慢,吸引力不足。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米易傈僳族仅靠傈僳族歌舞与文化档案馆,档案馆缺乏系统管理,且开放空间较小,多为展板展览。傈僳族文化特色体现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乡镇接待能力不足,还有待开发。

从傈僳族的这些非物质的遗产中,能够鲜明地看出傈僳族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的讲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种精神是村落的核心与本质的精神,是傈僳族村落赖以衍存不败的精神定力和不断进取的内心动力。

2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意义

2.1 保护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民族村落是巨大的文化包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瑰宝。我国的传统民族村落分布有着广泛、数量大、参差不齐的特点,这些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对传统民族村落进行保护,能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当地淳朴的民族文化得到延续,使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共同发展,从而引导传统民族村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让文化得到可持续性发展[3]。

2.2 让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环境资源,将这些天然资源进行良好的利用,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建设等工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为国家经济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傈僳族的人民群众热爱自然,对大自然取之有度,取之有时,他们从不乱砍滥伐,不竭泽而渔,这种敬畏大自然的采集方式与狩猎方式,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利用,能够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为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村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米易县傈僳族传统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措施

3.1 加强傈僳族村落文化档案的保存

针对当前米易傈僳族文化档案馆的管理来看,其中的文化体验项目较少,内容还待补充。2013年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要求》,规定了相关科学调查的内容、档案记录的形式和编号规则,并公布了中国传统村落档案总目录。2014年联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要求按“一村一档”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民族村落档案管理支持力度大,有政策扶持。村落文化档案留存可以提升文化建设意识,形成村落档案史料,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4]。

首先,深入乡村,收集村落史料档案进行整理、规范、调查人口情况与人才流动。其次,地方政府依法制定相应档案保护法律法规,避免人为因素的破坏,避免村落载体民俗建筑的消失,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最后,联同企事业单位修整完善文化档案馆,整合资源,步步发展,保护村落文化档案,将传统村落逐步对接上现代化城镇。

3.2 民族村落文化电子信息的共享和保障体系建设

现如今属于信息时代,信息极其丰富,人们热衷于在互联网上查阅信息。据李纪英《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索》指出,要做好民族文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就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创建管理系统,坚持完整性原则创建结构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组织系统,坚持创造性原则创建开发系统。从这些角度出发,有利于村落文化保存的完整性和持续性。米易傈僳族文化档案馆开放展览要素不多,应多进行相关村落文化活动收集,使展馆内体验活动更丰富,才能加大吸引力。由当地政府带头,地区文化厅、财政厅等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保障体系的规划和经费支持。各企业部门积极参与,完善交通、卫生事业、商业服务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由于传统村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基础设施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要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基础设施”的理念也应运而生。结合米易新山傈僳族的山区地貌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完善的基础设施会推动米易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将资料整合上传至互联网,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分析在线数据、信息公开,增加傈僳族村落的传播量,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轻松访问互联网资源。让更多的人不必亲身前往,不被地理位置所限制,了解到傈僳族村落特有的魅力。

3.3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工作,积极消除贫困,缩短贫富差距,为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村落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少数民族还处在贫困的状态。贫困不能和谐与稳定,由此可知,少数民族村落经济落后的情况与贫困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协调各方资源,让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巩固与改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得到保护和发展。

3.4 结合旅游业谈发展

在时代的发展中,米易傈僳族因为其民族村落特色,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来发展米易傈僳族的传统民族村落。米易傈僳族的房屋与现代建筑多有混合,体现出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村落内少量的农家乐和歌舞表演,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管理上也多是村民自发组织引导,但缺乏系统管理。如果要开发米易傈僳族,搞旅游产业,就要增加旅游项目,培养更多的引导者,增加休闲项目。米易傈僳族生活在自然环境优美的深山之中,有着万亩杜鹃、千亩梯田等景观,可以加大其宣传力度,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相呼应。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业开发的互动,是两者保持紧密关系的前提下互相促进的过程。这种模式将传统村落保护要素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文化表现形式层面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借助居民、政府、开发商三大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传统村落提供资金保障,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最终做到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村落保护[5]。

3.5 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也是传统村落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少数民族传统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都处于边远地区,或是不适宜生活的地区,那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的情况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不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以及高消耗、高污染、低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导致产生利益冲突,让经济社会没办法健康发展,进而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产生影响。我们一定要带领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发展经济,引导他们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缩小与其他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6-7]。

4 结语

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的首要问题,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同时也保留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的精神食粮。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的特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政府要拓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体系,加快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处理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各个层次的村落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猜你喜欢

傈僳族村落少数民族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