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优化策略
2021-03-07杨乐
杨乐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
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
1.1 大学生思政教育着力点转移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被深度渗透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由此,教师必须以学生思想问题为核心,教师转移、延伸了教育的主阵地,从传统单一的理论讲解逐渐升级为多渠道的思政教育,且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制定了适合他们健康、全面成长的教学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实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认识到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网络媒介等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在此形势下,教师需改革教学策略与教学重点,从网络视角出发,分析学生产生困惑与心理问题的原因[1]。认识到学生受网络错误观点误导的根本原因后,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教师应以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动态为核心,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不局限在固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将最新、最主要的知识渗透到思政教学中。从不同的教学着力点出发,分别设计相契合的教学新手段,以此保证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1.2 大学生思政教育手段丰富化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颠覆传统教学流程,还可探寻出更多高效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能性。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可设计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并在虚拟空间延伸传统课堂。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手段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现代化特征,且不同新思潮、新观点的出现,也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划时代的转变。
基于先进观念的导向,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尤其,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与深度应用,促使教师必须积极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围绕思政教育工作重点,有战略性、计划性的融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发挥技术优势与力量,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手段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同时,依托现代背景衍生出多样化教学模式后,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扩充与优化上进行深度的思考。确保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保持统一性; 教学目标与高科技的应用具备统一性。切忌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发生,否则,再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无法真正突显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2]。
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性功能被弱化
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更注重在理论课堂上传输观点与知识。无论是理论课教学的开展,还是利用不同主题的宣传报告,都展现出集中性教学的功能。但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渗透,极大颠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与节奏。大学生可在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导致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集中性功能被弱化。大学生群体间的话题讨论,更易于社会文化、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酵。此时,教师若不懂得改变教学策略与方法,将无法发挥传统课堂的教育优势与价值。学生会在时空无屏障、资讯无屏障的虚拟空间随意获取信息,知识层次被丰富、思维被拓展的同时,也会给他们的思想健康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学生缺乏良好的思辨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的情况下,极易被外界不良信息的误导而产生偏激的言行[3]。针对这一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并对学生思想的转变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应从传统的强制性管理转化为柔和的思想疏导与行为引导,通过创建和谐、有趣的思政课堂,吸引学生重新回归课堂。教师在集中开展思政教学互动过程中,应摒弃传统单一、刻板的教学形式。发挥教材、课堂优势的同时,不被现有的模式与既定思维所限制。应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育人功能。
2.2 教育的权威性与民主性共存特性突显
新时代,社会文化愈加多样化、外界信息越来与丰富与复杂化。导致大学生失去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并逐渐展现出功利化的学习目标。且基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统一讲解,忽略对于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且学生基于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可接收到大量的错误言论与观点,致使他们对西方主张的自由言论所干扰。当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的权威性与当代学生主张的民主性产生强烈冲突时,不利于教学信息的顺达与传播。教师应对教育的权威性、民主性进行辩证思考,以合理的方式迎合学生的主张与观点。同时,教师需对固化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的不足建立正确的认识,在不违背总的教育宗旨、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应适当凸显学生主体作用,构建一个符合我国教育制度的民主课堂。若教育主体间都坚持己见,将会加剧思政教育的困境与问题。应对思政教育新挑战,教师应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秉承求同存异的态度,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而当教育的权威性与民主性特性突显时,教师需明确引发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即学生在产生新的认识时,教师不应进行压制,需合理引导,允许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同时,教师应适当地放宽课堂纪律,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与态度,并给予其积极的疏导与反馈。教育的权威性,不应狭隘地体现在严格的课堂纪律上,应展现思政教育的崇高性与严肃性。而教育的民主性,意味着需为学生思想成长提供自由、健康的空间,但不是无限制的、无规范的放纵错误的行为[4]。
2.3 信息爆炸致使大学生的认知更趋向多样与极端化
目前,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网络平台上生成的海量、复杂的信息,易引发大学生产生极端的思想与行为。从微博用户分类的相关数据中就可看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期集聚在网络中,并发出有待商榷的言论。大学生作为独立、自由的自媒体,可在今日头条、虎扑、豆瓣等平台中生产与传播信息。在充斥虚假消息、不良言论的环境下,使得大学生的认知越来越多样与极端。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思政教育若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进行及时的引领,将会致使他们的认知产生极大的偏差。教师需真正地认识到复杂网络社会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对由此带来的教育新挑战进行科学处理。教师应将自身定位成垃圾信息的屏蔽者、学生价值观树立的“把关人”,不局限在既定知识上,与学生进行真正心灵上的交流。
3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
3.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时代下,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带来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影响。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他们可从互联网平台采集与整合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在此形式下,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对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且教师需对传统教育载体进行延伸与拓展,注重与学生的思想领域进行对接。教师应将学生感兴趣的互联网平台转化为新的教育阵地与载体,重新恢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性功能。教师利用微博、微信与学生思想进行沟通,并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利用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科学干预。而教师以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为切入点,对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的过程中,需认识到新教学工具的使用、新教学形式的产生,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与替代[5]。从某种角度来说,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基于传统课堂的优化与完善,逐渐形成新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应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等,科学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与流程中。例如,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了解与探讨。师生间、生生间可就知识重点、难点等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究,直至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全面采集与总结学生互动与探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以此为参考,对接下来的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与优化。再者,教师可将学生关注、参与探讨的网络热议话题巧妙的渗透到思政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学会辩证的思考与评价客观事件。由此,通过合理化迎合学生的获取信息的习惯,改善他们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引领大学生深度回归课堂,促使他们建立健全人格,并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与信息素养[6]。
3.2 合理突显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的主体性作用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会受到不同领域新思潮的影响,促使他们具备多样的想法与视角来审视世界。在此形势下,教师若仍停留在传统的权威思想下,将很难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良性的“教”与“学”的关系[7-8]。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既是教学信息的双向流通,更是双方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尤其,利用思政课堂对学生思想进行引领时,教师需建立对学生全面的了解,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无法体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必须构建一个民主化的思政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积极、自主的与教师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利于知识、文化与观点的深度、有效输出,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9-10]。
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应注重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令他们深度参与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学习思政理论知识,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等。且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设计,更易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弱化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凸显其民主性的一面。将学习交给学生,令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被灌输、被要求、被管制的身份。教师应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启发学生对思政学习、对人生、对职业发展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思考。教师应通过科学的开展思政教学,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为导向,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强化自身的综合技能。基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深度辅导,促使其积极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10-11]。
3.3 加强大学生认知与思想的正确引领与深度辅导
面对思想跳跃、自主性强的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者、启发者、鼓励者、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教师需注重在课堂外与大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扰、学习问题与生活现状。尤其,需对明显出现情绪低落、产生消极思想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偏差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基于前期的观察与分析,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政教育。但切记不可严厉的说教,应采取柔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行疏通。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利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公益活动,拓展学生的认知。教师利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被眼前的得失所困扰。教师应通过组织社会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等,基于场景化的训练,强化大学生的意志力与抗压能力。基于科学的实践活动与训练,使学生脱离负面情绪。相较于现有知识的灌输,教师教会学生正确处理问题、摆脱困境的方法更加重要[12]。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在实践活动中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领与深度辅导。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教师需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观树立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在注重系统化传授思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关注到学生个人的身心成长问题,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需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衔接到思政教育当中,促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需求与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