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2021-03-07杜静静李宁
杜静静,李宁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427)
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其创造创新能力,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使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大学生的创造下焕发新的活力,并能够在推广及创造的过程中得到传承。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可见,要想更好的创新,就要先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吸收,创新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动力之源,是创新的方法之基,传统文化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肥沃土壤。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牢牢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思想根植于大学生心中,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 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精神动力
1.1 传统文化中的求变精神
中国的哲学是从“变”开始的,《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很多复杂的事物都是从最简单最基本的事物衍生出来的,所以很多的思想中都传递出求变求异的思想。例如,在《易经》中,就有诸多地方涉及求变的思维。“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明用不测之调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说明了聪明的人随时间、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按照当时的情况来创定策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着,变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法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能一成不变。有“空”才有“生”,千百年来,这种求变的精神,成了人们倡导变法、力主创新的方法论依据。
1.2 传统文化中的求新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著作体现了求新求异的思想。《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鼓励个人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都应该勤劳勇敢地发奋图强,而且这样的努力应该遵循天道,与时俱进,蓬勃向前。《札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个人要勤于省身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我们的圣贤先人们就是从这种创新求异的思想中不断突破思想和现实的束缚,推陈出新,从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1.3 传统文化中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 奋力进取的伟大民族,素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具有热爱生活、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可贵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五千年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礼记大学》中就有记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探索生活中的新事物,通过不断的进取,才能够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机,才会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豪情。
1.4 传统文化中的求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孟夫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在治国中的求和,而“道不同不相为谋”则是在治学中的求和,《诗》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而妻孥。”指出了家庭之和的重要性。中国家庭都普遍崇尚“家和万事兴”的思想,也是在家庭相处中的求和精神。创新需要团队协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发挥其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的成果。因此所谓的天人合一,即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家庭相处,抑或是自我发展的和谐,都证明了传统文化中的人和思想是团队意识的精神基础[1]。
2 传统文化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2.1 有助于建立学生的思辨体系
西方的自然科学注重将物质实体划分为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与西方的研究模式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整体性,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有良好的大局观。在专业门类高度分化的今天,更多跨学科的课题和边缘化课题等待人们去研究,而传统文化的这种全局性思维模式更适合解决这类复杂连贯的问题[2]。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刻苦努力的求知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取决于勤奋努力等非智力因素。因此,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大学生灌输这样的勤奋理念,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求知精神,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精神
孔子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之后的反思和消化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大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和质疑。只有心存疑虑,大胆质疑,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容易得出新的见解和理论。因此在学习中要有一种质疑的精神。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怀疑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先导,在大学生德育中发扬传统文化的质疑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
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完善专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力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认识,他们有活力、有冲劲、有创新性、有创造力,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被大众接受的形式和风格进行传播[3]。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加深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要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上的引领,使其能够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健全学校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
目前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很多中小学课程中都添加了本土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定制上课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不止了解了表面浅显的知识本身,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化的内涵。由此,在高校大学生的课程表中,也可适当的增加传统文化课程,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商学院开设的儒商文化课程,既能够使学生了解齐鲁山东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让学生在商科的学习和实践中秉承鲁商的优秀传统,以鲁商之道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4]。
3.3 融入现代教育模式,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一次次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方式上也从传统的手把手教学发展到了现在通过网络教学。从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中,需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和言传身教来进行,但是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来看,则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动手能力的提高来拓宽传播途径,提高传承的效果。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方式来进行传授,只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就可以很好的实现教育的综合育人的功能,用现代教育模式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学生可以通过Photoshop 等制作软件自己完成关于传统文化的作品,或者是通过手工制作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结课作品中,这些方式都可以更好地起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3.4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拓展传播路径
就大学阶段的学习而言,学校开设的课程能够保证所有同学都接受通识教育,但除了校设课程外,更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个性和爱好为前提去选修或自学传统文化课程。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青年学生能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热情,对于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青年学生往往能够投入比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以自己的理解和熟悉的方式去传承传统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通过电子终端平台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去传承传统文化,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新的理解,通过在同龄人中的社交和影响力,真正地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播[5]。
3.5 促进校企有效合作,夯实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还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创作出真正适合推而广之的产品和创意,通过校企合作无疑是最恰当的方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糅合。一方面,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可以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多引进从事传统文化的企业,针对企业的诉求,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结合企业的特点创造出多元融合、适于企业发展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在校举行的相关的LOGO 设计大赛中,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加传统文化的因素,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产品,并支持学生以此种方式进行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只有学生真正将所学学以致用,才能够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传承,让传统文化以新的易于大众接受的方式发扬光大。
此外,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每一位公民应该自觉遵循的社会义务。除高校之外,家庭、社区、社会集体都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实践、思考。其次,通过社区教育进行持续影响。将创新能力培养与社区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养水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6]。例如,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类活动,充分挖掘社区文化特色资源,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下,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最后,充分运用其他教育资源。在传统教育过程中,社会中的科普资源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宣传教育。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内容,通过专业的讲解或展示,更能够使高深的传统文化深入浅出,起到很好的思想和文化的启迪。比如科普基地、少年宫、博物馆等,这些科教活动中心都汇聚了众多的优秀传统资源,在树立学生创新理念、 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4 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是新时代下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内容,是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沃土。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深刻把握社会需求,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浓郁传承环境的前提下,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家庭、社区和一些社会科教活动中心,也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为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