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校体育价值研究
2021-03-07林汉琪刘坚
林汉琪 刘坚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报告中,可以明确的看出国家对教育非常重视。在2019年8月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到“‘身体素质’将成为青少年体育关键词”,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冲击,西方享乐主义和多样的价值观纷纷涌入,严重侵蚀着高校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堪忧,而学习体育就显的尤为重要。由于高校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思辨能力有待提升,同时随着西方文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很多同学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排斥现象,沉浸在新兴的价值观念当中,这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薄弱,对自己的理想信念摇摆不定,由于生活的安逸,使得同学们的体质也在下降,甚至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这值得引人深思。
1、相关概念界定
1.1、“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最早见于《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其中,“立德”是指树立德业,而十八大中指的是教师言传身教,在课堂或生活中把德育传授给每一位学生。“树人”出自西汉《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其中“树人”指引导国人懂礼仪、知廉耻,而在学校教育中,指的育人目标,其实质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十八大中“立德树人”的提出明确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2、学校体育的概念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在教授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还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从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的情况来看,未来的学校体育还会更加注重健康方面知识的教学。
2、当前高校学生的道德观念现状
2.1、基础道德观念比较薄弱
基础道德观念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共同认可且遵守的相关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一般包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等等。而在应试教育的当下,许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过分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关注。例如尊老爱幼意识淡薄,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经常可以看到占座或不让座的现象;部分学生的诚信也出现危机,例如虚构简历,考试作弊等,这些都值得敲响警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起来。
2.2、社会公德意识逐渐淡化
社会公德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般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等。在目前的许多高校当中,部分学生的行为与之不符,基本每个学校都会有打架斗殴的现象,还有些不爱护公物的行为,讲文明、讲卫生等社会基本公德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淡化。
2.3、政治观念淡薄,价值观模糊
除了在高考前会关注一些时事政治以外,大部分学生基本都对时政持冷漠的态度,对一些国家事情表现的漠不关心,缺乏青少年应有的热情,甚至对思想政治和马克思主义等必修课程都表现出反感和抵触的情绪。同时,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都比较模糊,觉得在经历了那么艰辛的高考生涯以后,到大学就应当放松自我,特别是在缺乏管束的情况下,更加随性,导致价值观也模糊不定。
2.4、艰苦奋斗精神不够,青睐于享乐主义
在目前的高校中,许多大学生从小到大受家长们的宠爱与呵护,基本没有过过艰苦日子,依赖心理比较强。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挫折训练,以至于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挫折磨难就退却。同时,有些同学表现出盲目消费的生活状态,在不考虑自己实际经济能力的情况下,盲目的超前消费。
2.5、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更注重个人主义
在当下的各高校中,很多同学都不能很好的处理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类利益间的关系,分不清主次。当这两种利益发生冲突时,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考虑自己利益的得失问题,全局意识则比较淡薄,表现为很多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考虑这件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利。
3、“立德树人”理念下学校体育价值研究
3.1、育人价值
在高校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教学生各种体育相关的技术技能动作,还间接教育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甚至怎么做学问的知识。作为一育,体育是基础,是“载道德之车”,“无体便无德智也”而作为一门课程,学校体育的有很重要的育人价值。
(1)增强学生美德、公德和道德观念,规范学生行为。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德,而“德”不仅包括一些基本的道德,还涵盖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公德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之德。在学校体育中,各种体育运动、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都有明确的价值取向,都制定了明确的规则与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也会向学生传递着勇敢坚毅、尊师重道、脚踏实地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体育教师的适当的引导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
学校体育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的影响,也是“立德树人”中德育的体现。从一些游戏项目,到篮球、排球、足球,继而到跑步、跳远、跳高等无不存在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配合的要求。在班级、年级、学校、地区乃至国家之间的学校体育比赛中,参赛同学更是以代表班级、年级、学校、地区和祖国而感到自豪,并为了使这个团体获得更高的荣誉而奋发拼搏、自强不息。
(3)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
体育锻炼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育课程可能在严寒、酷暑、低氧等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课程不仅传授学生各种技术动作,还需要锻炼学生的体能,例如,耐力长跑、俯卧撑、深蹲等等,除此之外,在课堂中进行的各种比赛,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在挫折中奋勇向前的精神。
3.2、育体价值
在“立德树人”理念中,“树人”要树的是德才兼备之人,全面发展之人。而成为这样的人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才能进一步达到德、智、体、美、劳样样掌握或精通的高度。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及2030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达到25%以上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此外,还能提高学生抵抗疾病的能力,体育课程的开展是开放式的,不管严寒还是酷暑都在室外可以进行,在这些环境下,可以提高学生免疫力,抵抗部分疾病的发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能增强自信心,更大胆的与人进行进行交流和交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3、娱乐价值
学校体育能够愉悦学生身心,缓解心理压力,具有娱乐价值。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快乐因子”—多巴胺,这种“快乐因子”能促进人们乐观开朗、充满活力与自信。在高校学校体育中,学生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通过网络教学系统来选择运动项目,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组织一些游戏环节,比如在足球教学中设计一些抢球、花样传球的游戏,使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此外还会组织小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快乐。
3.4、美育价值
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学校体育其实是一门很“美”的课程,它不仅表现在各种动作美上,还有形式美、形态美以及整体美的展现,女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自身的形体美,男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健腹肌、胸肌等肌肉,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其实在体育课堂中有很多美的地方,例如,同学在学习某项技能挥汗如雨的美、班集体一起整齐有序地完成整套广播体操的美、教师在课堂上仔细认真教学的美等等。在体育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各种美,还可以学会如何将美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外在的形式展现出来,继而锻炼自己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结论与建议
4.1、客观认识学生道德观念,立足落实“立德树人”
面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转变,社会公德淡化等这些不争的事实,学校体育部门不仅要从问题里面找原因,追根溯源,还需要从自身下手,正视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然后再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因材施教,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
4.2、把”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大纲中
教学大纲作为指明灯,引领着教学的方向。将“立德树人”融入在大纲中,有利于落实培养学生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的高素质人才。当然,不仅仅是融入,还需要认真、仔细、切实地进行贯彻实施,教师需要仔细解读“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将其以具体的形式在体育课堂中展现出来。
4.3、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主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体育课堂中主动承担学校“立德树人”的任务,高度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仪容仪表,以良好的师德来熏陶学生的道德观念,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中,通过自身的一些道德情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仔细认真的态度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4.4、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引导,以“立德”来“树人”
学校体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中,可以把培养学生身体健康、传授运动技能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落实。体育教育不仅要“野蛮其体魄”,还要“文明其精神”。德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受到各教师的特别关注,切实以“立德”来“树人”,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三观向积极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