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家庭体育锻炼路径研究
2021-03-07吕默
吕默
(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1、家庭体育的发展现状
1.1、家庭体育的地位明显提升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作为家庭成员中一个特殊的个体,自我体育认知意识薄弱、自身控制力欠缺,导致不良生活方式的出现,过度饮食和沉迷网络。这些负面影响的认知远远高于正确体育锻炼的认知层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和“网瘾少年”。这些现象让大部分家长逐渐认识到家庭要教育青少年通过合理膳食和锻炼身体来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纷纷开始了解家庭体育的相关知识并教育指导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
1.2、家庭体育的问题逐渐显现
(1)家长对于家庭体育的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场域。本文所研究的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这两类家庭都具有互动性的显著特征,父母、祖辈和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相互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从家长处获得的最初信息量比后来获得的信息量影响更大。因此家长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家长意识到指导青少年锻炼身体是保持健康的有效途径,但真实的认识与行为却表现出了知行不一致的情况。
①家长体育专业知识薄弱导致对青少年的指导出现偏差
在现今高速发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职场竞争、物价上涨让家长肩负着养家糊口的巨大压力,每天忙于工作和生活,到周末和节假日宁愿休息或者聚会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更没有机会了解相关体育知识。有些家长虽然也抽时间学习,但网络平台铺天盖地的锻炼健身推文让父母常常无从着手,微信平台相关“健身推文”就出现了没有运动风险提示以及同一个运动类型在时间和强度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选择什么样适合青少年的体育项目?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征运动负荷中的练习数量和强度怎么确定?这让家长一时间摸不着头脑。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家庭体育教育指导中运动损伤的现象频繁发生,从而因为难以继续开展而最终放弃。
②家长体育家庭参与理念偏差阻碍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的养成
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升学竞争压力驱使下,大多数家长考虑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得到什么?能不能对升学有帮助?把对支持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想法挂在了口头,仅靠分数来说明一切。有些父母自身就没有养成家庭体育锻炼和指导的观念,平日休息的时间不是忙家务就是刷手机;对青少年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缺乏关注;考虑安全因素不鼓励青少年参加具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以影响学业为由限制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受中国传统“重文”价值观念影响家长把学校体育课划分为副课。这些家长对于家庭体育教育不重视的态度滋长了青少年的惰性心理,让孩子从小就没有建立好体育锻炼的正确意识。
(2)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价值体现不足。
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发展一直备受瞩目。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但是很多体育老师平时并不注重健康卫生知识的学习,对于内容的选择缺乏专业指导性。还有些老师发现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就上完一节课程,为了避免受伤就出现了学生体育课树荫下坐着不动等现象。学校不全面关注孩子身心同步健康发展,并将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学习上,没有严格审核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因此这种没有强度、没有设计的体育课程让学生的体育学习严重跑偏。
(3)居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不尽完善。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运动场馆的人均面积和使用率上制定了更高的目标要求。
我国目前社区体育发展规模与《纲要》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场地器材使用的组织管理不尽人意,场地设施的供求不足,社区内适合青少年参与锻炼的场地和专门性运动器械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场地和器材也都被老年人所霸占,有些社区专业体育场馆的使用收费太高。行政主管部门对青少年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有规划,但在人力和物资的投入上没有全面考虑到青少年这个年龄段,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主体责任泛化、主体供给碎片化、服务理念不到位等问题急需解决。
2、家庭体育锻炼的发展路径
2.1、提升家长家庭体育主导地位
如何解决前面提到的父母知行分离的家庭体育教育问题?任务就是对父母的体育教育态度进行重塑,让行动落地生根。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时间,让家长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显而易见。当家长的合理的监管、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互动付之以行动,家长开始学习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体育健康知识、家长每天抽出时间陪伴青少年锻炼、家长引导青少年参与某项体育运动、家长对青少年的运动能力高度认可、家长鼓励青少年通过体育运动去建立友谊,家长的教育主导地位才逐步建立和提升。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上的这些做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出“家庭体育锻炼指南”。在选择互动的体育锻炼模式上,家庭成员还可以组织亲戚间的聚会安排全家都能参与的户外健身活动,为青少年体育锻炼营造更广泛的家庭氛围。家长与子女的关联通过家庭体育锻炼有效的提高,不仅增强了体质还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2.2、探索学校体育创新发展
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学校应该组织体育教师根据家庭场所因地制宜的设计出方便青少年掌握且可以真正实施的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学校及时跟进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有没有参与锻炼?参加何种体育锻炼?有没有体型的变化?有没有心理的变化?知学情才能制定之后的体育学习计划,有效的开展体育课程的重组,明目标升质量。在课程的实践中加强对体育教师网络操作技术的培训,现今互联网平台的大面积普及,线上沟通交流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教师熟练了各种网络软件的使用可以更好的分享课外体育知识,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情况。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需要更高效的评价机制来监督,学校应把体育成绩纳入班级考核、年级评优的奖惩机制中,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积极沟通配合可以有力的推进学校以正确的观念对待体育课程、对待体育活动。
2.3、健全社区体育服务保障机制
社区体育是家庭体育的短板,是整个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弱项。《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分类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由于社区内青少年专用锻炼器材供应不足,家长在教育和指导上没法具体实施,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应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组织专门的科研团队,研发出适合青少年使用的锻炼器材,并根据锻炼器材和设施进行专门的社区家庭公益培训。增强社区体育便民利民服务理念,定期走访家庭了解家庭不同成员体育锻炼的真正需求,选择适宜的内容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家庭体育文化。社区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好社区内各种公共场所、体育文化设施的合理配置,对家庭体育锻炼免费开放,保证家庭成员的使用避免造成冲突。借助政府和社区的平台在设置家庭体育趣味赛事,便于青少年和家长共同参与家庭体育活动,并对每次都积极参与的家庭予以奖励。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分区域进行社区之间的评比,把家庭体育锻炼满意度、特色家庭体育文化建设、家庭体育锻炼竞赛组织等引入社区政绩考核内容。
3、构建家庭体育教育“四位一体”的共生发展格局
家庭、学校、社区和青少年每个因素都在家庭体育中发挥着作用,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家庭是青少年建立体育锻炼认知的基础阶段,家庭的教育为青少年的正确认知指明了方向。学校和社区是家庭体育的延伸,为青少年搭建体育技能学习的平台,学校和社区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严格规范和管理,尽快研发出方便操作并实时监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智能软件和产品。社区又是学校体育的延伸,提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保障青少年体育持续性发展的专业服务。以往大家把视线都关注在家庭、学校和社区怎么去做而忽略了青少年这个家庭体育教育最终实施者的核心角色,只有确保青少年在每个环节都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协调好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平衡关系。
家庭、学校、社区和青少年在家庭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状态,尊重共生系统中每个要素的独立性和关联性,适时作出调整才能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只有不断推动共生组织向前进化才能促进各共生单元之间多样化且高效的合作。家庭、学校、社区和青少年作为家庭体育教育不同的载体,具有目标的一致性,相互之间联系也会越来越密切,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是单方面可以包办的,因此构建通过青少年自主参与,以家庭体育为基础、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社会体育为依托的“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势在必行。
4、结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以中小学为重点,构建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健康教育模式。青少年家庭体育锻炼从完全居家模式会逐步转移到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混合环境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家庭体育教育需要政府支持,在每个环节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构建四方会谈,让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多方精准施策、有效合力才能为青少年体质的增强、体育健康心理的构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